继宁山水 生命颂歌
——董继宁“江山万里行”之《生命的颂歌》
2017-12-25
继宁山水 生命颂歌
——董继宁“江山万里行”之《生命的颂歌》
《日出东方》中国画
《溪水悠悠》中国画
《冬月如玉》中国画
《秋之恋》中国画
《畈上春来早》中国画
2015年冬,备受瞩目的“江山万里行·董继宁山水画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成功举办,整体呈现了董继宁为祖国山河立传的宏观构想,揭开了“江山万里行”这一宏大史诗级美术剧的序幕。根据董继宁教授回忆,“江山万里行”的创作构想,要追溯至十余年前他在国家美术馆展览时,对自身艺术思想和创作路径的梳理、反思与总结后形成的。在此基础上,董继宁先生创造性地将山水画的表现同中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彰显了中华文化高度自信,讴歌了自强不息的时代主旋律。
根据创作主题,“江山万里行”共有“生命颂歌”“高山仰止”“云山天籁”“空山凝云”“峥嵘岁月”和“江山多娇”等六个篇章。分别以江河山泉之源,儒道释文化之典型景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伟大历史征程,以及祖国锦绣壮美山河为表现题材。其中,“生命颂歌”作为“江山万里行”的第一章,是完成整体创作框架之后的系统性细节填充,在画家的创作生涯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具体创作,始于国家博物馆展览后,画家实地考察了与中华文化起源有关的多个发源地,充分了解了其地理特征、人文风貌之后,试图以全新的叙事模式和艺术手法描绘这些哺育中华文明发展的江河之源、生命之泉,并以全新视角再现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唐古拉等体现民族精神和文化品格的雄伟山脉。在完成“生命颂歌”章节后,董继宁先生将继续以每章3-5年的创作进度,逐步深化、充实“江山万里行”的另外五个部分,努力践行为祖国山河立传的文化使命。
“古者图史彰治乱,明德垂丹青。”(《山静居画论》)在漫长的美术史长河中,历来不乏书写的对象,而缺少的是如董继宁一般以肩负文化使命,探究人类文化为人生志业的画家。在他看来,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先培育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也正是其创作“江山万里行”的旨要所在。这就不难理解,他为何将人类历史上,具有人文内涵的山川胜景转化为现代国画的图式语言。因为这是应时代所需,顺时势所趋,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之新变,探求中华文明之根基,塑造当代国人之人文素养、文化自信,倾力尽心的必然路径。
当然,他在绘画方面所作的探索,始终都是继承了传统文脉、饱含了民族情感的现代再造,探索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现代转化。而“生命颂歌”正如同交响乐的奏鸣曲一般,以舒缓雄浑的节奏,跌宕起伏的音符,唤起了观众对人类漫长文明之源的追思与敬仰。
庆幸的是,为了表达数十年来对其艺术给予宝贵支持的各界朋友的感谢之情,以及对生活数十年之久的江城的眷念之意,董继宁先生执意将“江山万里行之生命颂歌”这部大型美术剧的开篇之作,放在了武汉汤湖美术馆展出。这次展览,将展出他近期最新创作的精品八十余幅,内容主题皆围绕着中华文化的生命之源。
展览时间2017年12月29日至2018年元月20日。董继宁先生也由衷地欢迎社会各界能够在欣赏作品之余,给予宝贵的学术批评和宝贵的建议。
《岁月静好湖水平》中国画
《初春时节》中国画
《尼洋河的记忆》中国画
《珠穆朗玛》中国画 213cm×550cm2010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吕章申(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
董继宁先生是我国当今著名实力派山水画家,他继承李可染先生“为祖国山河立传”的遗志,走遍祖国大好河山,历时八载,用心创作,完成了“江山万里行”大型中国画主题创作展览。“江山万里行”画展,共分6个部分,如同一部气势磅礴的交响彩墨史诗。《生命颂歌》,探寻中华文明之源;《高山仰止》,追叙儒家文化之根;《云山天籁》,体悟道家文化之智慧;《空山凝云》,参悟佛家文化之和美;《峥嵘岁月》,追忆民族崛起之历程;《江山多娇》,歌颂祖国河山之宏伟壮丽。
董继宁先生以自己极具创造性的艺术劳动,在艺术上努力践行李可染先生“山水画是对祖国、对家乡的歌颂”,“它给人精神上崇高的启示”的美学理想;在主题思想上努力践行“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的文艺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宣部、文化部和中国文联就高度重视美术主题性创作,对我国美术创作的繁荣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近年来像董继宁先生这样,从主题策划到系统的艺术创作,从完美的构思到震撼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艺术上、思想上有深度、有高度,实不多见。
尤其更值得高度称赞的是,董继宁先生决定将这次展出作品中的30幅精品力作,捐赠给国家博物馆。对他这样爱国奉献的高尚情操,我代表国家博物馆深表敬意和感谢!对董继宁先生八年来艰辛的艺术劳作和取得的显著艺术成就深表祝贺!
徐里(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
董继宁先生是全国著名的山水画家,早在1990年就获美术大奖,受到美术界的关注。尽管他长期担任湖北美术学院的领导工作,但仍坚持美术创作,并获得很高的成就。近年来,董继宁先生更潜心于中国山水画的创作研究,继承李可染先生“为祖国山河立传”的美学理想,以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民百年奋斗史为主题,创作了“江山万里行”主题山水画展,既表现了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表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董继宁先生的创作实践,对主题性美术创作在学理上的推进,具有探索和指导性意义。
邵大箴(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
董继宁在90年代初期就出了不少作品,而且还得了创新奖。他早期的画比较注重气势,这些年他的画有了很大变化,除了重气势以外,还很重视语言的丰富。中国画远看气势,近看其质,就是看绘画语言的丰富表现,一幅画要有势有质,那么中国画的艺术效果就出来了。董继宁的画在这一点上有势有质,有大的气势、大的格局,在具体的艺术语言处理又非常细致微妙。艺术语言在中国画艺术中很重要的是笔墨,但笔墨不把握整体格局的话,笔墨与整体效果也不会好。所以我觉得董继宁的画既注重大的方面,又注重小的方面,这是他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按照这个方向发展,他还会有很广阔的前途,我觉得董继宁在当前的山水画坛还是很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中国画现在有人光讲究笔墨,但光讲究笔墨符号不一定有好的艺术效果和精神内涵,所以这种气势和微妙的处理相结合,有一种文化内涵在里面,光讲究气势或光讲究笔墨效果都没有文化内涵,这是当前中国画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有的人的画远看很有气势,但细看不行,中国画既要经得起远看,又要经得起近看,所以它不仅是画面效果的问题,它还是一种精神内涵的问题,精神内涵在艺术语言里微妙地表达一种文化精神,而董继宁的画就具备了这种文化精神。
《壁立云山千刃险惊涛骇浪一灯明》中国画 144cm×366cm2014年
《胡杨赞》中国画 144cm×366cm2017年
《雪山下的金钱树》中国画 144cm×366cm 2017年
《黄河之水天上来》中国画 144cm×366cm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