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列模式化解题策略研究
2017-12-23曹海峰
曹海峰
内容提要: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高考的热点问题,有时甚至是难点问题。考察的点主要是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以及能转化为等差(比)数列的数列,而学生对此掌握的并不好。故而,对于此处的数列问题,还需对学生进一步强化,掌握解决这样数列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其得分率。
关键词:类型;技巧;模式化
类型一.等差数列的判断和证明
例1 [全国大纲卷]数列{ }满足 =1, =2, =2 - +2,
(1)设 = - ,證明{ }是等差数列。
(2)求{ }的通项公式。
解:(1)证明:∵ =2 - +2
= - -( - )
= - +2- + =2又 = =2-1=1
{ }是以首项为1,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
(2)由(1)得, =1+2(n-1),即 - =2n-1,
=1, =3, =5,…, - =2n-3,
累加可得 - =1+3+5+…+(2n-3)=
= .
总结反思:等差数列的判断方法
(1)定义法:对于 的任意自然数,验证 - 为同一常数。
(2)等差中项法:验证 = + ( )成立。
(3)通项公式法:验证 = 。
(4)前n项和公式法:验证 。
在解答题中常应用定义法和等差中项法,而通项公式法和前n项和公式法主要适用于选择题和填空题的简单判断。
类型二.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最值问题
例2 若等差数列{ }满足 , ,则当n为何值时,数列{ }的前n项和最大。
解:∵
又∵
当n=8时{ }的前n项和最大。
类型三.等比数列的判定和证明
例3 数列{ }的前n项和为 , =1, 4 +2,若 = -2 ,求证:{ }为等比数列。
证明:∵ = - =4 +2-4 -2=4 -4
= =2 又∵ = , =5
= -2 =3
数列{ }是首项为3,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总结反思:等比数列的判定方法
(1)定义法 若 ,则{ }是等比数列。
(2)等比中项法 , = 。
(3)通项公式法 。
(4)前n项和公式法 = 。
类型四.特例验证法破解数列问题
例4 已知数列{ }的前n项和为 , =1, ,求 =( )。
A. B. C. D.
解法一:令n=1,则得 ,故 ,而 =2 ,故A错,
,故C错,
,故D错,所以选B。
解法二:∵
数列{ }从第二项起为等比数列。
又∵ 时,
总之,特例验证法就是从题干出发,运用满足题设条件的某些特殊值、特殊角、特殊图像等,对各选项进行检验和推理。
类型五.等差、等比数列的综合运算
例5[湖北高考题]已知等差数列{ }满足: =2,且 , , 成等比数列。
(1)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2)记 为数列{ }的前n项和,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 ,若存在,求n的最小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1)设数列{ }公差为d,有
得 或 ,
当 时, =2。
当 时, =4n-2。
数列{ }的通项公式为 =2或 =4n-2。
(2)当 =2, =2n,显然2n<60n+800,
此时不存在正整数n,使得 >60n+800成立。
当 =4n-2时, =
令 >60n+800,即
得 或 (舍去)
此时存在正整数n,使 >60n+800成立,n的最小值为41。
综上,当 =2时,不存在满足题意的n。
当 =4n-2时,存在满足题意的n,最小值为41。
总结反思:解决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综合问题,关键是理清两个数列的关系,如果同一数列中部分项成等差数列,部分项成等比数列,要把成等差(比)数列的项抽出来单独研究,如果两个数列运算综合在一起,要从分析运算入手,把两个数列分割开弄清两个数列各自的特征,再进行求解。
总之,数列问题高考难度适中,学生应掌握适当的解题方法和精准的运算,此种题型高考应拿满分,我们还应在三轮复习的过程中加强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