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守教育常识才有真改革

2017-12-23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7年12期
关键词:常识学校发展

教育是一项繁复的社会工程,各地都在进行各种尝试,积极创新教育模式和方法,期望能实现教育效益最大化。而创新本身,也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方式:有的轰轰烈烈、名声在外而缺少实际效果;有的脚踏实地、不事张扬而追求真正发展;有的大玩“跨越”、讲究“噱头”,喜欢给自己的改革冠以新鲜响亮的题目,有的则并不固守常规地认真抓常规、并不摒弃传统地推陈出新。不同的态度和方式决定了不同的行为和效果。

均衡就是发展每一所学校

只创办三五所示范校?

在区域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很多地方采取了这样的做法:狠抓三五个示范学校,在政策制度、硬件建设、师资力量等方面对这些“宠儿”网开一面地大力倾斜“喂偏饭”。这种“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术,的确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为本地区打造出了一批拿得出手的“名片”式优质学校,因而这也常常成为诱人的“出政绩”的发展模式,但均衡哪里去了?

地处湖北省襄阳市中心地带的襄城区没有走这条路。从2008年开始,襄城区一直努力让每一所学校都实现快速发展,从而实现区域内整体均衡。这也是襄城区一直大力提倡遵行教育常识、按教育基本规律办事的具体体现。5年来,全区近百名统招教师全部充实到了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启明星计划让城内的名师、名校长下到了农村,而且一待就是三年;“跟岗学习”、挂职锻炼让农村教师、学校管理者接触到名校的先进理念;“城乡互动”“联片教研”让城市与农村、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有了共同的研训平台;名师工作室、讲师团送教下乡、同课异构、菜单点课让农村学校教师有选择、有鉴别、有目标。现在,通过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分片捆绑、联片互动,襄城教育基本实现了区内学校在理念、资源、管理、成果上的共享,有效地构建起城乡教育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生态格局。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校园面貌改变了,学生实现回流了,省级优质课一等奖多次出现在农村学校,让农村教师的自信心不断增强。

让学校按各自的方式前行

不“建模”就没改革?

新一轮课改的背景之下,改革成为时尚。教育界人心思变,每年都会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教育流派和教学模式。据统计,仅语文学科见于典籍的教学模式就有3600种之多,似乎只有推出一种新模式才能算得上课改的成功。

襄城教育也曾经有过“建模”的冲动。但教育的常识告诉我们,模式不过是手段,它是教育理念的外化。与其构建那些昙花一现的模式,不如坚守教育的常识,踏踏实实搞真改革。我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只要有助于推行课改核心理念的尝试和做法,无论新旧都可取。比如,集体备课必须坚持,但在精心预设的同时给教师留足个性化发展和课堂生成的空间;讲授是教学的形式之一,不能完全废弃,要精讲点拨,尽量将课堂还给学生;作业有作用,但一要精选,二要形式多样,三是坚决不使用教辅资料……在这种思路下,区内昭明小学将图书馆搬进了教室;33中让学生参与备课过程,变“以教定学”为“以学导教”;实验小学的老师认为师生快乐学习的课就是好课;23中利用微课程研究“以研促教,以研促学”;家长共读、各种实践活动成为襄城学生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的尝试和改变只基于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发展。襄城教育5年来没有推行任何一种大而化之的模式,但却形成了“一校一个特色,每个学校不重样”的个性化发展局面。

教育在于促进学生发展

与考试无关的事就不做?

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比他的学科成绩更重要,这是我们坚守的又一个常识。因而在襄城区教育界有个规矩:与中考高考无关、但与人的发展有关的事情,必须坚持做。也正因为此,才为襄城区造就出一批“胆大”的校长和独具个性的学校。

比如,襄阳七中压缩计划外招生数量,将一栋教学楼改造成了学生社团活动室,每天下午都开设一节课外活动课程;25中在生源不断增加、教师用房紧张的情况下,毅然腾出10多个房间用于学生科技活动和科技作品展示;新集中学的学生在田间与茶场触摸农村……因为课程丰富多彩,襄城的孩子是快乐的。

在对学校的考核上,我们淡化过去的成绩排名,大幅降低中考、高考成绩的占比,而校园文化建设、校本课程开发、学生个性发展等都被纳入考核范围。为让每所学校都能处于一个起跑线上,各校都自订目标,校长们每学年在论坛上展示自己的规划,区教育局则在年终根据各校的落实情况评分。这样,考核由跟别人比变成了跟自己比。

所有的这些措施都旨在让学校不仅仅只盯着升学率,而将更多精力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上。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健全人格、民主素养、法治观念、人文涵养、强健体魄及思考、判断与创造能力,并促进其对基本人权之尊重、生态环境之保护及对不同国家、族群、性别、宗教、文化之了解与关怀,使其成为具有国家意识与国际视野之现代化国民”。这是台湾对教育目的的解读,我们认为这也应该成为全体教育者共同坚守的教育常识。

校园中最重要的人是教师

学生成绩好是评价老师的唯一标准吗?

李希贵著有一本名为《学生第二》的书,它强调的是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但什么样的教师才算是好教师呢?“马云乡村教师奖”评选标准的核心给我们树立了标杆: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不断创新,运用教育智慧,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襄城教育致力于培养有教育智慧、善于研究的教师。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我们出台了不少政策。比如:八个研究团队招募计划,为教师研究搭建平台;青年教师的成长计划,每个教研员都必须跟踪自己的培养对象;外出培训人员的选拔上也把主动权从学校行政领导转移给了教学研究人员等。我们也特别重视教师研究能力的提升,我们提倡“为自己而研究,研究自己;在行动中研究,在行動中学习;以项目为载体,重视‘非正式课题;在看似无问题中发现问题,在问题成堆中聚焦问题”。我们的研究成果是“增长实践智慧,获得行为改进;成果的表达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自己的实践,从自己的实践提炼自己的经验,让自己的经验体现自己的特点”。我们追求的教师发展的最高境界是个性化,我们希望每一位教师都是学科专家,能够有自己的“园地”。为发现这样的教师,我们开展了“我的模式·我的课”评比,“个性魅力教师”评选,“书香教师”评选等。这些评比活动秉承“阳光之下,万事万物千姿百态”的理念,不设统一的标准,不限固定的模式,力求让每个教师按自己的方式自主、个性成长。自主、个性——这是襄城教师发展之魂,对这种魂的坚守既源于“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的哲学理解,更源自于一种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广阔胸怀。

襄城教育人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根本,一直坚守着教育常识。我们循序改革,从不跟风炒作,我们专注于厚积育人土壤,涵蓄育人智慧,通过提供无限的丰富性造就无限的可能性,为学生们,也为老师们。

(责任编辑 鄢志勇)

猜你喜欢

常识学校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近视600度以上,这5条常识务必知道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学校推介
回归常识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超越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