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学校”弥合城乡教育鸿沟

2017-12-23王元宏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7年12期
关键词:教学点信息化学校

2014年,咸宁市咸安区成为省级教育信息化改革试点单位。在市区两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委抢抓信息化推动教育变革的新机遇,将教育信息化列为全区“十件惠民实事”之一,强化组织领导,做好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有力助推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建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现在我们在刘祠小学,每天不仅上语文、数学课,还能去同步互动教室上英语、音乐、美术课,我们也最期待去那上课,英语课都是咸安区外国语实验小学的老师来主讲,从多媒体里不仅可以看到城市里的小朋友是怎么样上课,还能感受得到他们上课的积极性,以及活跃的氛围。多媒体里的老师上课不仅用到课件,还会用到一些小卡片以及一些动画视频和音频,上课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也更加生動有趣。”学生董雨琪说,在此之前,老师的上课形式都非常简单:一支粉笔、一个教本、一张嘴。

受限于偏远教学点音乐、美术、英语课教师短缺,咸安区不少教学点无法正常开齐开足课程。为切实破解这一难题,2014年至2017年,咸安区大胆创新实践,组建了一所“实体建制不变、基于网络架构”虚拟数字学校——“咸安数字学校”。在大幕、桂花、双溪等乡镇选择了师资缺乏、相对偏僻的教学点建立听课教室。通过联校网教平台,借助信息化技术,一个主讲老师可以同时给2到3所联网教学点中听课教室的学生进行实时音视频互动授课。随着联校网教专递课堂的逐步应用,开齐开足了偏远地区教学点艺术类相关课程。使城乡学校的学生同上一堂课,资源共分享。

学生董子畅提到他上一年级的时候,学校教室里已经安装了电子白板这些设备,还开设了同步课堂,“记得有一节同步课堂的美术课,老师教我们画蜻蜓。在课件上展示了一个猜谜语的题目,同学们都很积极,很快猜出来了答案是蜻蜓。接着老师展示了一个很漂亮的图片,让我们去观察蜻蜓的身体结构,去发现蜻蜓的美。然后就开始教我们怎么画它的眼睛、身体、翅膀、尾巴,最后老师让我们自己画,给蜻蜓涂色,同学们都积极地拿起笔作画,老师还让我们展示自己的作品。”

从这节课后,董子畅喜欢上了画画,他非常感谢咸安区实验外国语的老师给他们上再美术课,“通过空中互动课堂,我的视野开阔了,认识了更多的朋友,性格变得开朗了,不再害羞了。实验外国语小学的老师点我独唱,也敢在三校师生前展示自己的歌喉。我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敢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了。”董子畅骄傲地告诉记者。

据了解,咸安数字学校于2014年9月正式运行,目前已建成教学共同体12组,同步互动课堂27个,共覆盖区内27所教学点和初小,惠及716名学生和42位农村教师。

咸安数字学校引领的同步互动课堂,犹如一缕阳光,照亮了偏僻教学点师生的世界,点亮了山区教育的希望,助推了咸安教育的均衡发展。

应用驱动,迸发生机

大幕乡蔡桥教学点年过半百的陈德安老师之前从没接触过电脑,“班班通”实施后,陈老师开始学习这一领域知识,现在的陈老师可以熟练使用多媒体,在网上找资源,运用白板进行教学。“我的教学方式自然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我的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接送学生的家长都说我的课堂特别有吸引力,孩子们每天都吵着早点去学校上学呢!”陈老师告诉记者。

近三年来,咸安区共投入专项培训经费318万元,采取全员培训、专题研讨、网络研修等多种形式,举办“信息化环境下的校长领导力”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教师全员能力提升培训、运维者培训、校本实训等多个层次的培训班42期,培训校长210人次、骨干教师480人、运维技术骨干120人、教师13715人次,提升了教师应用能力。

在提升教师信息化运用能力的同时,咸安区还积极打造家校沟通平台——微校,进一步加强家校互动。微校,实际上是一种基于微信应用的中小学移动数字校园平台,以行政管理、家校互通等工作需要,进行功能设置,实现家校、师生、学校与部门四者互通,改变学校原有管理模式。“以前学校的通知都是打印成纸质版,孩子放学带给家长,可能还会有沟通误区。”咸安区外国语实验小学三年级学生母伟杰的妈妈表示,新型微校使用便捷,随时能准确接收学校讯息,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微信的‘校长信箱功能非常有价值。”据咸安区官埠桥镇中心小学校长李桔梅介绍,从2016年12月底推行微校以来,经常会收到很多来信,内容有关教学建议、上学相关情况咨询等。这让她感到很欣慰,能得到家长的关注,对她的工作也是很好的促进。咸安区自2016 年 11 月开通微校试点,目前已覆盖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涉及教师2434人、学生 55000 余人。

事实上,微校平台还只是咸安教育信息化项目的一个缩影。据咸安区教育局信息办负责人介绍,该区先后与武汉笑脸科技、全国微课共建共享联盟、洋葱数学、未来教育集团等企业进行合作,构建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改进三螺旋融合发展的未来教育生态,并开展试点与应用推广。与华中师范大学联合开展了以区域整体推进、同步课堂、六门骨干课程建设为核心的12项课题研究活动,全区组建“名师工作室”12个,开展信息技术在促进教育均衡、课堂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的研究;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共同组织实施了数字教材进课堂实验,全区近2000名教师已能通过网络空间,实现备课、教学、作业辅导等所有教学环节,承担的两个“戴尔互联创未来”项目,于2016年7月顺利获得中央电教馆专家组通过,分获全国一二等奖。

“目前数字教育资源普适性和教学需要的个性化不强,我们要将区内学校优质资源利用起来,自主开发,形成系统的资源。”在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月例会上,组长王元宏重点强调了这一问题。为实现教育优质资源的系统化,该区通过借力华中师范大学九门骨干学科课程建设团队力量,开发了“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两门课程资源;借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创新实践课堂”“未来课堂”名师优课展评等活动和咸安微课联盟,收录自编的全学科数字化导学案,收录视频资源3120个、微课1860节、优秀教学案例10650篇,初步实现区内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牵手共进,不落一人

“妈妈,我现在学英语了,我知道妈妈的英文是mommy。我还有一个QQ号,班里还有一个QQ群,我可以经常跟妈妈、老师视频通话啦。”王子豪兴奋地在学校教室的视频通话里告诉妈妈。王子豪是大幕乡桃花尖教学点的学生,妈妈在深圳打工,爸爸在咸宁城区打工,他平时和奶奶生活在一起。

众所周知,留守儿童常年难得与父母见几次面,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沟通存在比较大的障碍,针对这一问题,咸安区同当地电信部门密切合作,在农村教学点免费安装宽带,通过信息手段建立“亲子桥”牵手计划,每周安排两到三次固定时间,让孩子和远在外地务工的父母视频通话。同时,针对农村教学点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建立“家校通”系统,实现家庭与学校的全面、快捷、实时沟通,保证了他们的安全。

通过“亲子桥”牵手计划,外出务工父母可以定期和农村教学点留守儿童保持联系,通过可视化手段有效消除距离感,帮助孩子们解决学习和成长中的困难,达成通过信息化促进城乡学生的协调发展。

与此同时,咸安区与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湖北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采取以“政府为主导,师范院校、企业、中小学共同参与”的“UGBS”协同创新机制,以县域为单位整体架构,实施“13655”系统应用工程,助力了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责任编辑 周小益)

猜你喜欢

教学点信息化学校
学校推介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关于办好农村小学教学点问题的几点思考
信息化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