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2017-12-23阙荣发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7年12期
关键词:暴力校园小学生

阙荣发

校园欺凌是指一个人或一帮人,在校园内或周边对另外一个或几个小学生实施欺负和伤害的事件。目前的校园欺凌形式表现为言语、强索和暴力等三种形式。案例分析表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是校园欺凌的四大影响因素,下面就小学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原因与应对策略谈一点看法。

一、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原因

1.自身原因

法律规则意识淡薄。小学生法律规则意识淡薄直接导致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分析校园欺凌现象,小学生缺乏基本的法律规则意识是导致校园欺凌的直接原因。例如,恃强凌弱是对平等原则的违反,敲诈勒索是对等价交换原则的违反,谩骂、嘲笑、戏弄、殴打他人则是对主体人格的践踏等。

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快速成长时期,他们精力充沛、稚气未脱,他们心智发育还不成熟,当他们在面对学校和家庭双方的压力时,容易产生消极负面情绪。当他们无处宣泄时,会将矛头转向身边同学,将自己的不满情绪和压力宣泄到他人身上,从而满足自己空虚的精神需求。

自身生理上的缺陷。一些小学生因为自身生理上的缺陷而往往成为班上不被人喜欢或被遗忘的对象,在学校和班级活动中常常被孤立、被边缘化,没有或只有极少的朋友,缺乏社会交往技巧,社交能力低下,容易与他人发生矛盾或纠纷,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因此容易遭受欺凌。

2.家庭原因

在当代社会中,由于竞争的压力,部分家长受社会不良风气的感染,变得浮躁、虚荣,这些不良的家风势必成为孩子成长的绊脚石,進而给学校教育埋下隐患。经济条件较好但缺乏良好家教的小学生往往内心空虚,容易产生极端行为,从而势必对他人和社会产生危害。家庭状况欠佳的小学生可能会滋生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如暴力抢劫甚至殴打小学生,趁小学生不备对其财物进行抢夺、偷窃等这样的一系列行为。

研究表明,发生校园欺凌的家庭表现为缺乏情感温暖、在儿童表现出攻击性时缺乏一致的教育方式或父母的教养方式多以粗暴惩罚为主,父母之间的交往也充斥着敌意与暴力,家庭缺乏民主气氛、父母之间地位不平等、亲子关系不良等。这些研究证实了校园欺凌双方主体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负面的、消极的。

3.学校原因

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单调无趣的课外活动、教育缺位的心理安抚,以及师生间缺乏沟通、考试成绩的攀比等,都会成为校园欺凌的导火索。校园欺凌者群体常因学业失败走到一起,逃课、逃学、迷恋网络游戏、打架斗殴。在升学考试的指挥棒下,小学生课余活动不断被压缩,取而代之的是应试的辅导,学校生活枯燥,部分小学生对学校失去兴趣,与学校纽带断裂,出现逃课、逃学现象,向往外面丰富的世界,产生诸如网瘾、抽烟、喝酒、出入娱乐场所等不良行为,在学校则以大欺小、恃强凌弱,通过暴力、强索等方式来实现自私本性的满足,出现了越来越多校园暴力犯罪。

此外,校园治安存在漏洞、安全保卫薄弱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如,学校缺乏校园欺凌、校园暴力或其他安全隐患防范的报告机制,缺乏校园欺凌处理的有效制度,对校园恶少等问题小学生管理监控不严等。闲散群体、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偏远地区和农村落后地区的小学生等群体由于社会结构和教育体制设计的不公平,被排挤到社会边缘,失去了向上流动和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而产生自我放逐,长期处于受忽视状况,常常直到走上违法犯罪道路、造成社会危害后果的时候,才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4.社会原因

社会控制理论认为,个体和社会的关联越薄弱,越容易出现越轨行为,社会中的个体都是潜在犯罪人,越轨源于社会控制的弱化。校园欺凌行为反映了小学生欺凌者与社会联系的削弱。与社会关联的断裂促使部分小学生行为失范,恃强凌弱、以大欺小。过多的学习负担造成不成熟的身心过早地承受了超负荷的期望和压力,当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势必会寻求一个发泄的出口。而对同龄同学进行攻击、伤害、侮辱等欺凌行为,自然成了其发泄的一个途径。

文化传递理论认为,人的越轨行为是逐步从所处的文化环境中习得的社会化过程。当今社会暴力文化泛滥,例如,新闻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对于暴力事件肆意报道、歪曲渲染,部分影视作品中战争、斗殴、厮杀等血腥暴力场面泛滥等。尤其是网络暴力游戏、影视文学作品中的暴力场景潜移默化地对小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极易引发其对暴力的模仿,加上小学生的认知、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发生价值观念或行为方式的偏差,出现各种暴力伤害行为。

二、校园欺凌现象的应对策略

1.自身方面

构建积极的自我概念。具有积极自我概念的人,一般具有较高的自尊和自信。自信、自尊的小学生心态平和,也一定会尊重他人。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交往中,要正确评价同学,充分信任同学,发现同学的优点,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坦然承认并欣然接纳同学的建议。当同学取得成绩时应及时分享,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并表示由衷的祝贺。当同学遇到问题和挫折时,应诚恳地与其分担,共同寻找问题所在、商量正确面对的方式和方法,并从中总结失败的教训与成功的经验。

强化人际交往技巧。随着年龄的增长,要积极参加社交活动,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不做一个袖手旁观者。可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掌握一定的社交技能,学习怎样建立并维护与同学的友谊,因为亲密的友谊有利于调动小学生的自信心、积极情绪、成就感。在与同学的交往中,不可只强调自我,要学会倾听和尊重,并适时展示自己隐私之外的东西,主动让他人了解自己。

2.家庭方面

培养友善品质。友善是个体个性结构中稳定的一种优良品质,它支配着个体的行为方向。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巨大变化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如果家长从小对孩子进行友善教育,这种友善的种子就会逐渐在孩子心灵开花结果,孩子就会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和健全的个性。自然而然,这些孩子将来能在学校以友好的方式处理与同学的关系,愉快学习与生活,避免攻击与暴力行为。这也就从思想源头上铲除校园欺凌现象滋生的腐朽土壤,防止校园欺凌行为的出现。endprint

强化家庭教育。家长要与孩子形成安全、健康的依恋关系,应当适时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在孩子的成长中尤其是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要给孩子以耐心、具体的指导、帮助、安慰和鼓励,逐步放手,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能力。在确保孩子安全的情况下,鼓励孩子大胆与人交往,在交往中学会辨别是非,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需要提醒的是,家长要切忌溺爱、放任、专制,做到既不娇生惯养,又不强迫命令,而是遇事以民主和谐的方式与孩子商量、探讨,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不断提升孩子独立自主的交往能力以及镇定自若应对欺凌事件的勇气。

3.学校方面

一要提升学校心理健康辅导的专业性和针对性,通过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和观察,及时将欺凌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通过针对性心理干预,做好欺凌者和受欺凌者的心理辅导与行为干预。

二要重视塑造幸福快乐的集体文化,促进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学校要鼓励小学生通过阳光体育运动宣泄压力、排解负面情绪,帮助精力旺盛的小学生发泄过剩体能,通过团队协作体育活动促进小学生互帮互助、相互接纳,通过竞技体育活动增强应对挑战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决心。学校依据小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实际需要,赋予化小学生丰富的校园生活体验和责任担当,使他们在忙碌充实的校园生活中培育存在感、成就感、自我價值感、集体荣誉感,以此浸润心灵,使道德准则真正内化于心。

三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反对“唯分数论”的功利主义教育取向,杜绝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忽视与歧视,降低学校边缘化小学生对教师和同学的敌对情绪,注重生命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预防和矫正小学生暴力、攻击等不良行为。

4.社会方面

加强法制教育。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发出《关于印发〈青少年法制教育大纲〉的通知》,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司法行政部门认真组织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大纲”内容,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青少年法制教育新格局。毋庸置疑,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有助于增强青少年的法制意识和法律责任感,督促其做一个懂法律、守规矩的青年,真正从源头上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注重正面引导。尤其是网络、微信等新媒体要注重正面宣传。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模仿,同时又可能良莠难辨,因此,媒体在影视、网络等作品中要摒弃对流行文化中暴力行为的宣扬和美化,切忌误导小学生,不能使他们误以为:给别人难堪很潇洒,暴力可以解决问题,要尽可能地多树立正面的积极的主持正义的英雄人物。引导小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勇敢捍卫主权,采用积极的、正向的、和平的解决方式,并及时寻求帮助。

总之,校园欺凌事件看似偶然,实则是必然,是由于家庭、学校、社会长期片面追求分数而忽略小学生法律意识、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培养所造成的。因此,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来重视校园欺凌现象,积极营造健康的文化氛围与社会环境,才能为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从而促进小学生勤奋学习、阳光交往、快乐生活和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福建上杭县城东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暴力校园小学生
反性别暴力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暴力的班长
我是小学生
暴力和痛苦
“疆独”暴力袭击我驻外使领馆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