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戏曲《狮吼记》中的柳氏形象

2017-12-23张婷婷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3期
关键词:柳氏

摘 要:《狮吼记》是明朝后期戏曲作家汪廷讷的一部以惧内为题材的喜剧戏曲作品。作品中的柳氏经常杖责、体罚丈夫陈造,被塑造成形象丰富的“妒妇”“悍妇”形象。然则柳氏“妒”和“悍”的表面下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和意义。本文将通过作品中的具体情节来分析柳氏的具体形象以及这一形象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狮吼记;妒妇;柳氏;原因

作者简介:张婷婷(1994-),女,四川绵阳人,现就读于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01

《狮吼记》中柳氏经常以杖责、罚跪的手段对付与其他女性接触的丈夫,并羞辱其丈夫所娶的小妾,苏东坡曾在《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中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1]以此来体现陈造的惧内和柳氏的“悍”和“妒”。柳氏在当时社会是一个被惩戒和批判的对象,是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的反面人物。而在如今看来,柳氏的形象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复杂的,且极具个性。在封建社会对妇女的严格控制下,柳氏是一个畸形的反叛者,但她的反抗又是那么的无力,终将被这个时代淹没。

一、伦理的反叛性

在封建伦理统治的社会中,柳氏没有像其他妇女一样遵守“三从四德”,侍奉公婆和丈夫,做一个贤惠的妻子,而是对丈夫棍棒相加,不许他纳妾。男人求功名、喝花酒在古代极为常见,妻子常常是不得干涉。而柳氏却用骗的方法让丈夫回家侍奉自己,甚至被禁足,在夫权社会是严重违反妇德的。在第九出《奇妒》中,陈造与苏轼宴游归家后,因宴游时有歌妓琴操的陪同,遭到柳氏杖责。杖责这一行为完全体现了柳氏的“悍”和“妒”,让丈夫失去尊严。在男权社会,这是对夫权的蔑视。除此之外,柳氏还有“顶灯”、“束脚”等对丈夫惩罚的行为。

柳氏不顾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寻求自己在家中和爱情中的地位,想要获得丈夫对自己专一的情感,不愿逆来顺受,这些行为完全体现了柳氏的反叛形象。她反叛一夫多妻和夫权制度、反叛封建社会。虽然这不是她的自觉意识,但其行为在客观上却丰富了这个形象,这是对封建伦理社会的巨大挑战。

二、封建的矛盾性

柳氏在“妒妇”形象下,又极具矛盾性。她一方面深爱自己的丈夫,另一方面又体罚他,让他受苦;她既具有反叛思想,却又仍受封建思想的束缚。

她禁止丈夫拈花惹草,花天酒地,不想与他人共享,希望丈夫同她一样专一。然而柳氏爱陈造却让他饱受皮肉之苦。爱一个人应该是呵护的、关爱的,而柳氏一方面爱自己的丈夫另一方面却让他痛苦,这非常具有矛盾性。而另一方面,她对封建迷信也深信不疑。《狮吼记》第十七出《变羊》、第十九出《复形》讲述了陈造为躲避妻子“束脚”的惩罚,与巫师合谋,假装变羊哄骗柳氏的故事。柳氏对丈夫“变羊”一事信以为真,忏悔斋戒三日赎罪。之后陈造从小妾处归来,仍以脚束绳,让柳氏以为是自己的诚心让丈夫复形,不敢再嫉妒,并同意陈造纳妾。这里可以看出,柳氏深受封建迷信思想影响,竟然相信丈夫变成了羊,并以斋戒赎罪。但这不难理解,柳氏处在封建势力兴盛的顶端,虽有叛逆心理,但不可能跳出时代的局限性,这也是一大矛盾。

三、个体的悲剧性

柳氏这个人物虽然有鲜明的反叛特征,但在整个封建社会洪流中只是沧海一粟,凭她个人的力量很难摆脱女性在夫权社会的悲剧命运。

在第十七出《变羊》、第十九出《复形》,陈造和巫婆同谋欺骗柳氏并获得成功。陈造是丈夫,象征着夫权社会,巫婆象征着封建迷信,这两个封建时代的产物让柳氏重新卷入封建伦理道德中,她最终不得不同意纳妾,这是三从四德的体现。她如此深爱丈夫,如此渴望得到平等的爱情,付出了多少“努力”,最终却还是得不到丈夫的爱,丈夫依旧寻花问柳。《狮吼记》第二十二出《摄对》、第二十三出《冥游》,讲述了柳氏因妒成疾,被牛头马面摄去生魂,经受了各种残酷刑法,后来在佛印的引领下遍游阿鼻地狱,最后幡然醒悟回归阳界,回去后,柳氏尽改前非,从此一家和睦。这是柳氏最后的结局,她在封建社会的逼迫下还是回归了传统的封建家庭,侍奉公婆,顺从丈夫。柳氏单凭个人力量无法摆脱夫权社会的统治,反抗的失败使她仍旧回归封建家庭,看似其乐融融,其实仍是个悲剧的结尾。

四、柳氏形象形成原因探讨

“明末清初思想家人格独立意识的觉醒,形成了人文启蒙的新思潮。” “他们肯定个人私欲的正当性”[3]。思想家们强调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开明的思想言论,以及积极倡导人人平等的理念,在当时社会及民众当中产生了一定影响。当时广大妇女对于夫权制的反抗,已经危及到夫权制本身,而且危及到了封建的政权和神权了。

“晚明时期的文人,在正统理学与心学思潮的双重影响下,他们的内心经常充斥着人类本性的‘情与规范士人行为的‘理的激烈交锋”。作品中的“妒妇”柳氏敢于发出人类内心的声音,对封建社会提出挑战,说明以纲常为中心的封建伦理正趋于没落。而作者作为男权社会的维护者,在结局中又“降服”了女性反叛者柳氏,使其回归传统社会。所以在作品中作者对“妒妇”呈现了爱恨两难的态度。体现了作者内心思想的交锋,这是造成柳氏性格矛盾及悲剧性的原因之一。

总的来看,《狮吼记》中柳氏形象是中国传统女性中的一大创新,其鲜活的性格特征对当时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其形象的反叛性、矛盾性、悲剧性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创作心理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洪迈.容斋随笔[M].武汉:崇文书局,2007,11.

[2]毛晋.六十种曲第10册-狮吼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8,05.

[3]苏凤格.明末清初人文法律思潮的现代性分析[J].法學研究,2007,(04).

猜你喜欢

柳氏
浅析柳氏民居的历史价值与保护开发
晋城柳氏民居建筑装饰特色及传承途径分析
以性格组合论观《狮吼记》之柳氏
母亲留下的退路
为何是《归燕》?
折一枝青柳,寄一场别离
折一枝青柳,寄一场别离
试析戏曲《狮吼记》中的柳氏形象
多情却被无情恼:《狮吼记》中柳氏形象及成因分析
柳氏家 因韩剧走红的铁板炒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