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宋浙人《史记》学研究综述

2017-12-23王涛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3期
关键词:南宋史记

摘 要:南宋浙江籍《史记》研究者是一个令人瞩目的群体,他们的成果主要为解题类和评议类两种,比之前带趋向更深入细致和专题化的发展,并反映出时代的鲜明特色。

关键词:《史记》;南宋;浙人

作者简介:王涛,1977年生,男,汉族,山东省宁阳县人,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文献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0-03

《史记》一书,自西汉后期起,逐渐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推崇。自褚少孙开始,历代学者或补写,或评议,或注释,对其展开了各种形式的研究,积累了丰硕的成果。总起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者越来越多,研究的内容和角度也日益丰富和深入,但是不同时代又体现出各自的规律和特色。

就地域而言,宋代之前,研究者多为陕甘、山西、河南、山东、苏北等北方人士,但自北宋起,四川、江西、浙江、福建等南方学者开始呈集群式出现。据已知的资料,浙江人研究《史记》,肇始于东汉王充,后又有东晋虞喜,唐代皇甫湜、邱光庭,北宋沈括等寥寥数人,而且仅止于零星的评议。但自宋室南渡开始,浙籍《史记》研究者勃兴,成为元代之前规模最大的群体。如果再扩展到曾生活、仕宦于浙江的范圍,更是不可胜数。本文将主要就浙籍学者对《史记》的研究状况和成果予以总览式的梳理、概括和评述,兼及其他。

一、研究者情况

具体来说,南宋研究《史记》的浙籍学者及其作品,大约有范浚《香溪集》,沈作喆《寓简》,陆游《老学庵笔记》,唐仲友《悦斋文钞》,吕祖谦《大事记解题》、《东莱吕太史别集》,陈傅良《止斋集》,叶适《习学记言》,倪思《班马异同(评)》,楼昉《过庭录》,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黄震《黄氏日抄》,王应麟《玉海》、《困学纪闻》,金履祥《资治通监前编》,白珽《湛渊静语》等,总计15人、17部著作。

这15人,除王应麟、叶适、倪思等少数几人曾做到部级官员外,多为中、低级官吏,而且多数担任过著作郎、直学士等文化官员的职务,范浚、金履祥等甚至无意功名,只是纯粹的学者。从治学路径看,吕祖谦、黄震等理学家占有相当突出的比例,也有一些文、史兼通者和少数较为单纯的史学家。涉及到的著作类型,笔记体著作的比例明显上升,数量与文集相仿佛,还有一些史书、哲学著作、目录著作和类书,尤其是后两种类型著作的出现,使得《史记》研究文献资料的类型更加丰富。

二、成果类型

他们对《史记》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解题类和评议类两种类型,其中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的《史记解题》等为解题类作品,其余均属于评议类。

1、解题类成果

《直斋书录解题》中与《史记》相关的内容,是卷四《史记》解题、《史记音义》解题、《史记索隐》解题、《索隐史记》解题和《史记正义》解题。

(1)这些资料研究涉及的方面有:

①撰者情况:A司马迁撰,裴骃集注B司马迁职务为汉太史令,籍贯为夏阳,字子长。

②《史记》取材:《左传》、《国语》等。

③断限:下限为汉武帝天汉年间。

④亡佚与褚补情况:A张晏十篇之缺及褚补说B颜师古“本无《兵书》”说C考察十篇具体情况D褚少孙简介。

⑤裴骃集注。

⑥《史记》首创纪传体的意义。

⑦其它:A司马贞增述赞和《三皇本纪》B张、耿等版本情况C《史记正义序》情况。

(2)这些解题文献的学术贡献

①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特别是评议和考证的成果),初步建立起较系统的《史记》解题体系。包括撰、注者,取材,断限,体例,亡补,思想观点,学术意义,版本信息等。

②某些认识有超越前人之处。如关于史公三失的评价,超越了前人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立场。

③《直斋书录解题》注重典籍的版本信息的特点在《史记》相关解题文献中都有鲜明体现,也反映了他们对唐、宋《史记》研究的新成果的吸收。

2、评议类成果

本时期浙籍学者评议《史记》的资料,可集中见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的《历代名家评史记》一书中,总计94条。另外,笔者又发现6条,共100条。这个数量是大大超乎前代的。

特别是叶适和黄震,分别有二十余条之多。在他们之前,只有刘知己、司马贞、张守节和苏辙评议较多,其中前三人均为专门的史学家,而苏辙虽然主要为文学家身份,但他的评议,也多出于《古史》这样的史学著作。叶适和黄震与他们不同,两人都是理学家,所涉及的都是读书札记类著作。这种不同,反映出宋学对《史记》研究影响的时代风貌。关于这一点,下文将会详细论述。

这些研究者的评议,所涉及的《史记》篇卷,本纪部分,有《五帝本纪》等10卷;世家部分,有《齐太公世家》等16卷;书部分,有《封禅书》、《平准书》2卷;表部分,有《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1卷;列传部分,有《伯夷列传》等32卷。总计61卷,将近总数的一半。还有一些,不涉及具体篇章,而是 理论评述。

三、涉及方面

1、史学方面

(1)关于做史条件

吕祖谦认为,“子长少有四方,识舆地之大势”,这种青年时期的游历经历对他写作地理内容很有帮助,这是比班固《汉书》成就高的地方。这与葛洪、张舜民的观点基本一致。

(2)关于取材

叶适、黄震、金履祥考察了《史记》从《尚书》、《战国策》及民间传说中取材的真伪与得失。

(3)关于《史记》断限

范浚、叶适从儒家的立场出发,认为信史应以尧舜时期为上限,司马迁上溯至黄帝,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见闻广博,并不可靠。

(4)关于编纂体例

陈振孙肯定司马迁创立纪传体的功绩。吕祖谦同意王通的观点,认为由司马迁开始,史书古体亡失,又从“百世本支”、“天下大势”、“当世得失”、“君臣职分”等方面详论《史记》十表之意义宏深。王应麟讨论纪传体正史的优势,又详析《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的史法、断限及内容分类。

叶适的观点则与他们相反,认为司马迁大变史法,记史详略失当。又指出《史记》诸表与古史法乖异。又论《礼》、《乐》等书内容驳杂,不合孔子之意。还认为《史记》纪传体“以人载事”最为详实的始于《项羽本纪》,在体例和思想褒贬上均不合古史法。

(5)关于史风

吕祖谦认为司马迁才识很高,又《史记》内容广博、寓意深远。

但是反对的观点更多。叶适认为司马迁所记黄帝至尧舜时事,不合圣人之意,不可信。认为《史记》关于古帝封禅的记载皆为妄语。认为周公奔楚等事也不合史实。以经商为业非贤人所为而判定范蠡离越之后的记载不真实。以孔子求仁无怨之说论伯夷、叔齐怨周而不食周粟的记载不真实。反对《史记》、《汉书》对儒家学统的判断。倪思、刘辰翁认为张良得力士椎击始皇副车及黄石之事,还有司马相如与临邛令计诱卓文君之事皆为小说笔法,不可信。罗大经认为伯夷、叔齐虽求仁得仁,但因天道无亲、公正发愤者每遇祸,所以难免有怨。林駉认为宰我作乱、子贡说五国两段记载错误的原因在于秦代焚书而《左传》未立于学官。黃震认为《史记》记载多不合孔子之道,其中有不少民间不经之说。指出《夏本纪》记舜、禹辈分不合理,《殷本纪》有漏误。认为《文侯之命》不当归于晋文公,悼公之后国势日衰的说法也不正确。怀疑《三王世家》中齐王策语的真实性。白珽认为伯夷、叔齐扣马而谏、不食周粟及武王父死不葬等记载均不正确。

(6)关于班马异同

吕祖谦认为《汉书》在不少内容上因袭《史记》,而且还造成了很多疏漏。他指出班固缺乏司马迁年轻时游历四方所积累的地理知识,所以在相关内容上往往改写错误。陈傅良认为《汉书》不如《史记》叙事笔法精当。倪思、刘辰翁认为《史记》文势有缓有急,班固删改不当。吴子良认为《史记正义》所说的《史记》字少事多的优点,仅说明司马迁史才的高超,但其史识已远不如古史官。黄履翁认为《汉书》诸表如谱牒,而《史记》诸表寓有明理乱得失之意。白珽谈到《李广传》中班固改写《史记》文字致误的例子。

2、文学方面

陆游注意到了《史记》排比的运用,认为使文辞富于飞动之美。

唐仲友不同意秦观对司马迁不为王躅专门立传的指责,认为以田单为传而以王躅结尾的安排,恰恰反映了王躅死而法章立、法章立而田单功成的因果关系。

倪思、刘辰翁认为张良得力士椎击始皇副车及黄石之事,以及司马相如与临邛令计诱卓文君之事,皆为小说笔法,肯定其高超的艺术性。以《周勃世家》论司马迁互见法的使用之妙。评析《魏豹彭越列传》论赞用语。认为《史记》文势有缓有急,如先秦诸子文风。

楼昉认为司马迁笔力豪放,语言激壮顿挫,又因为性格尚侠,所以作游侠、纵横、刺客等传成就较高,而作儒者传就相对逊色。

吴子良认为《循吏传》语言简练而高明,寓意含蓄平淡而深远。

黄震论《伯夷列传》文逸味永,认为《孟子荀卿列传》以淳于髡等人反衬孟、荀,文奇而识卓,指出《卫青霍去病传》和《李广传》写作手法有“抑扬予夺之妙”,《酷吏列传》以“微文见意”的笔法,使武帝无道的行为昭然而见。

沈作喆指出司马迁的记载中有时从文学的角度过于夸张而违背事理。

叶适认为《史记》取材于前书,仅为述而不作,不能称作善于叙事。

3、思想方面

陈傅良认为司马迁其实“尽百家之精而断以六艺”,班固等人对他在学术思想方面的指责为不察其实。

范浚以儒家君臣道德的观念否定了关于黄帝记载的可靠性。

叶适认为司马迁所记黄帝至尧舜时事,不合圣人、经籍之意。认为司马迁虽然推崇孔子,但未得其本旨。叙述古代统治者扶持商人、汉代与商人争利的发展变化过程,肯定了商人的社会作用,否定农本商末之说。反对《史记》、《汉书》对儒家学统的判断。

倪思、刘辰翁认为《史记》滑稽者论事以六经之语引起,其实是讥刺六艺无用。

黄震认为《史记》记载多不合孔子之道,其中有不少民间不经之说。认为《封禅书》重求神仙之妄,但又强与古帝王郊祀、巡狩事捏合在一起,两相矛盾。认为以孔子入世家,对于信奉黄老思想的司马迁来说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但仍不足以尊荣孔子。认为对汉代历朝外戚的描写,饱含劝诫之意。认为司马迁考老子、韩非学术源流关系而将其同传,又将《老子韩非传》置于《孔子世家》、《管晏列传》之后,可见“先黄老而后六经”说不正确。又认为朱家、郭解虽然贤义,但终于因其行为难脱墨氏之蔽而受祸,不合儒家独善其身之道。又讨论司马谈因不能参与封禅大典而死与《封禅书》的主题思想相矛盾。

王应麟谈到《封禅书》使后世君王醉心封禅形式,而实质与古圣人之意相悖。又认为周文王与姜太公修德之事,本为古圣人仁心宽厚的王政,而司马迁受墨翟、孙武影响,反把它们看作是诈变谋略,这种做法贻害不小。

四、特点与得失

1、规模庞大

如前所述,南宋浙籍《史记》研究者有15位之多,是元前人数最多的群体,在有据可查的元前107位《史记》研究者中,占了14%。他们所涉及的作品,有17部,类型广泛,包括史书、哲学著作、目录著作和类书等。他们论及的篇章,有61卷,占了《史记》130篇的将近一半。涉及的方面,也包括史学、文学与思想的方方面面。

2、研究向着深入细致和专题化的方向发展

例如班马异同的比较上,批评班固的占了绝大多数,认为他在作史条件、行文叙事、篇章安排、体例把握、思想议论等许多方面都明显不如司马迁,以吕祖谦为代表的一些研究者持有鲜明的马优于班的观点,这比北宋时期又有了明显的发展。对《史记》的评议,除了取材、断限、“太史公”、篇章安排等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外,有关编纂体例、叙事与文风、史风、学术思想的几个热点的讨论更加热烈和深入,叙史笔法的揭示也更引人注目。通论更少,而对具体篇卷和具体事件的研究更加广泛和深入,明确讨论到的《史记》篇卷约有六十多卷。总观以上情况,具体问题和专题考察的研究成为主题内容。《史记》研究向着深入细致和专题化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已成大势所趋。

3、侧重于段落式的评议,缺乏大部头著作

虽然如前所述,本时期浙籍研究者无论是人数,还是涉及的著作数量、类型等,都规模空前,但是除了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里的相关解题文献外,其余全部为评议类成果。虽然这些评议类文献讨论问题的篇幅更长,更加深入细致并向专题化发展,但有不少研究者依然只是在自己的著作中偶尔述及数条而已,而且仍然局限在段落式的结构中,比起明朝的评林式著作,无论在文字规模,还是在系统性、涉及篇卷的广泛性方面,都犹有未及。只能说是比前有余、比后不足,表现出过渡性的特点和很大的局限性。另外,东汉以来兴起的注释类研究文献,这里一部也没有。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时代的学术特点有关。南宋时期,处在古文经学盛极而衰,经注之学相对沉寂的阶段。相反,宋学勃兴,更具有思辨的色彩。所以时人的成果,以笔记最为突出,较为随性,尚不系统。

4、文献学研究特点突出

这个时期,由于宋代雕版印刷的普及,书籍数量激增,出现了许多私人藏书家,于是私家藏书目录随之兴起,逐渐形成超越官府藏书目录之势,成为中国古典目錄中的一大派系。其中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和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体例完备,有小序与解题,最为后人所推重。在这些目录学著作中又出现了解题类《史记》诠释资料。在评议类文献中,对文献学的兴趣也在增强,学者们着力于考订之学,在考订、考索中又有学术批判、历史批判与总结的意识。

5、宋学、特别是理学治史的色彩浓厚

从北宋庆历间开始,理学勃兴,疑经与发明经旨的学术思潮势不可阻。到南宋孝宗时期,新学、理学和蜀学并为显学。但是理学逐渐得到系统化,尤其是朱熹,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从此之后,理学直接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理宗亲政后,通过一系列措施,正式确定了理学为南宋官方的统治思想的地位。

新的时代形势和理学的发展,使史学思想出现了新特点:①史学的总结意识增强,如黄震、王应麟对学术和历史的总结,他们在总结历史兴亡教训时,对天命史观、谶纬学说持更多的否定态度。②史学的社会价值的思考。一些史家主张使史学变成实学、有用之学,主张从历代典制和治理社会的措施中找到要借鉴的东西。③史学批评的发展,这是疑古辨伪思潮的深化,代表作有郑樵的《通志》。④史学理学化的发展趋向与坚持史学自身独立发展的趋向矛盾,代表作有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和郑樵的《通志》。⑤这时期出现了郑樵史学、朱熹考亭史学、吕祖谦浙东史学等重要流派。

(1)南宋理学派对《史记》诠释研究的影响

以胡宏、朱熹、真德秀、魏了翁、金履祥等为代表的南宋理学家们,在理欲观上强调“明天理,灭人欲”。在义利观上将两者对立起来,要义不要利。他们还力图把史学变成理学的工具。

南宋理学思想在《史记》诠释方面的影响反映在:

以儒家是非标准来评判历史记载的真实性。比如范浚以“以臣伐君犹有惭德”的儒家君臣观念,而否定黄帝阪泉之战征服炎帝部落记载的可信度。

宣扬“正心诚意”、要义不要利等思想。如朱熹宣扬周文王诚心为民而修德,并非为了谋夺商纣之国。

南宋理学家的这些观点,以后世儒家事理妄论古事记载的是非,而不是以资料线索进行严谨的考证,造成结论往往不符合事件本来面目的结果,表现出一种将史学变为理学婢女的意图。这一特点在《史记》研究史上是相当引人注目的。

(2)浙东事功派对《史记》诠释研究的影响

以吕祖谦、陈傅良、叶适等为代表的浙东事功派学者们继承了王安石等讲实用、重实效的思想观点,将义与利统一起来。

他们对《史记》的态度分为两种:

①以吕祖谦、陈傅良为代表的一部分学者对《史记》的体例、叙事和文风、思想价值等都采取比较肯定的态度。

②以叶适等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则以儒家立场对《史记》的多个方面持批评的态度,但他们肯定商人的作用,反对商末农本的思想,则与他们的义利统一的观点是一致的。

(3)东发学派对《史记》诠释研究的影响

以黄震为代表的东发学派的观点处于理学派和浙东学派之间,与它们都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该派一方面将《史记》与《尚书》等儒家典籍进行比较,批评《史记》在体例、篇章安排、思想等方面不合儒家标准,一方面又注意到司马迁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相推崇的一面,这也体现出了一种态度调和的倾向。

参考文献:

[1]《历代名家评史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2]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吕祖谦:《大事记附通释解题》,中华书局1985年版《丛书集成初编》本。

[4]叶适:《习学纪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5]黄震:《黄氏日抄》,卷四十七,“《卫青、霍去病》”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陈傅良:《止斋集》,卷三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南宋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宋代类书中的博物学世界
浅谈南宋咏史组诗的特点
从服饰表现的视角再议《韩熙载夜宴图》的成画年代
马麟《郊原曳杖图页》与南宋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