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感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2017-12-23布俊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3期
关键词:李泽厚现实个体

摘 要:乐感文化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重情感、求希望,在现实中追求快乐的乐感文化,在文学作品追求内在身心与外在现实的和谐境界。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注重个体情感的表达,作品塑造的情感世界可以调节身心。同时作品始终关注现实世界,表达对人生幸福的追求。

关键词:乐感文化;情感

作者简介:布俊(1993-),女,湖北随州人,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0-01

一、乐感文化的内涵

“把一个族群文化視为一个个体的品格、气质,这样,每一个族群都有着不同于其它族群文化特质。”[1]这是上个世纪30年代诞生的文化心理学的重要研究理论。本尼迪克特在著作《菊与刀》中高度概括了两种文化类型即“罪感文化”“耻感文化”。相对应的,中国著名学者李泽厚提炼出“乐感文化”来概括中国文化独特的民族性格。

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对“乐感文化”作出更为详尽的阐释,“情感”成为乐感文化的关键词之一。他指出孔子思想十分重视情感在沟通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作用。将情感作为调节外在社会规范与内在需求欲望的杠杆,将个体的内在需求转入符合社会规范的轨道。

“‘乐感文化的关键在于它的‘一个世界(即此世间)的设定,即不谈论、不构想超越此世间的形上世界(哲学)或天堂地狱(宗教)。”[2](p29)指出乐感文化在追求安乐与幸福时,始终立足于现实人生,并不向西方那样向往在死后的天堂获得永恒的快乐解脱。

二、乐感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注重自我的情感表达

李泽厚将中国传统文化概括为审美型的文化,并指出现世的情感是这种传统的审美文化的基础。“情本体是乐感文化的核心”[3]对情感的重视与中国文学历史悠久的抒情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作品既能反映社会现实,又能表达作者的理想,当现实与理想出现冲突时,这时个体的情感较平时更为突出,急需寻找平衡内心的途径。

正如“发愤著书”“不平则鸣”,个体强烈的情感如喷泉般迸入作品之中。乐感文化对感性生命的重视,注重抒发个体在困境中的艰难困苦面前呼天抢地的悲剧情感,浓墨重彩地展现人物痛苦不已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哀鸣,获得巨大的艺术魅力。中国古代有大量的贬谪诗,多是作者们在抑郁不得志之时,借作品表达心声之作,将在现实中积郁的苦闷愤恨表达出来。李白曾写下“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诗句,幻想在政治上大展宏图,从幻想中踌躇满志到现实受挫的愤懑不平,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作品散发出巨大的情感魅力。为排解苦闷,李白曾抽刀断水、举杯消愁。“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一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豪情喷薄而出,理想的失落在心中震荡,而终归于前行的信心与勇气。

(二)追求现实的希望与幸福

乐感文化在现实人生的快乐中就即可获得超越,不用背负罪感,受苦赎罪以重回上帝的怀抱。其可以是表现为对外反抗黑暗现实,,力争幸福美满生活。也可以表现为对内修身养性,砥砺自我品格。在艺术世界的调节下,使得自我与现实的矛盾,得以缓和。一方面,使得在现实压迫下的激烈的愤恨不平得以宣泄,另一方面,也能使得压抑下的柔弱抑郁可以在作品道德激励下成转化为更加坚定的意志。在这种宣泄与激励之中,即使得过于刚强的情感得以发泄,有使得过于柔弱的心智得以刚强。现实造成的痛苦,总能在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未来中化解。

苏轼被贬到生存条件恶劣的荒蛮地带,却还能作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枝二首》)、“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等诗句,在逆境中内心依然充盈坚定、自足自乐,在作品中展现对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重情感、求希望,在现实中追求快乐的乐感文化,在文学作品追求内在身心与外在现实的和谐境界。

(三)不足之处

“中国人很少彻底的悲观主义,他们总愿意乐观地眺望未来……”[4](p315)在文学作品中过分强调感性生命,也会产生逃避现实的危险。总是要通过自我调节,追求身心的平衡自足,将苦难归罪于偶然,因而对现实悲剧的必然性缺乏深刻的体会,甚至不惜以粉饰太平的方式获得内心的虚假安宁。朱光潜先生说过:“戏剧在中国几乎就是喜剧的同义词。中国的剧作家总是喜欢善得善报,恶得恶报的大团圆结尾。”[5]

这种虚伪的快乐已经失去了鼓舞人心的力量,成为黑暗现实的帮凶,是“廉价的乐观主义”[6]在特定时期书写的“高、大、全”式的人物形象和枉顾现实实际的社会描写,让作品失去了批判现实的理力量,文学的“典型”和“真实”遭到质疑。

参考文献:

[1]刘伟.浅析“乐感文化”的主要特征作者[J].世界宗教文化,2005(01).

[2]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8.

[3]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4]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5]一粟.“乐感文化”与中国文学[J].云梦学刊,1990(01).

[6]芦海英.乐感文化与诗性书写--孙犁《荷花淀》论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03).

猜你喜欢

李泽厚现实个体
李泽厚的哲学探索与心灵世界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李泽厚的巧克力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论李泽厚的“实用理性”概念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李泽厚老师升级太快?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现实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