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制作与应用基本情况”调查结果及数据解析
2017-12-23王珏
王珏
教育信息化从理论上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巨大变革,起初,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往往存在着“两层皮”现象。然而,2012年,“微课”的出现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转折。为了能够揭示微课在中国教师群体中的认知、实践与评价情况,笔者制作了“微课制作与应用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并通过网络、公众号、微信群、QQ群等各种方式进行了广泛发布,最终回收了474份有效数据。以下是对部分调查数据结果的发布,并对部分数据进行了解读。
● 学段分布
调查数据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竟有19.20%的高中/中职教师使用微课,排在第三位。从学段占比上,小学最高,接近40%(39.45%),初中接近30%(29.96%),排第二,而高校占比则为8%左右(8.02%)(如图1)。
其实,从2016年起,笔者就遇到很多高三教师自发制作并应用微课。例如,江苏省无锡六中的吴华老师,从高一到高三共制作了300多个微课,不仅获得了学生的好评,而且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又如,本期专题中的《8分钟学会运用多元史观解读历史》微课的制作者程丽老师,她也是位高三年级的历史教师,她为了解决学生复习和提升的需求制作了该微课。此外,中山大学附属中学的张伟老师、西安高新一中的王宏伟老师等,都完全依靠个人力量制作了很多高三备考的“码卷”(卷子中的二维码链接指向一个解题类的微课)。
总之,高三教师自发制作和应用微课是微课与教学深度结合的标志性事件。这意味着微课对于学习的作用,被一线教师所认可。
● 微课制作动机
那么,大家都因为什么动机或动力来制作微课的呢?调查显示,主要以教学应用为目的微课制作动机占比超过40%,即第一大动机(44.09%)。这一比例之大,恐怕会刷新我们对微课制作动机的认识。排在第二位的是“参赛获奖”(21.14%),第三位是“学校要求不得不做”(17.56%),而完全“出于个人兴趣制作”的比例,居然也达到了17.27%,考虑到微课制作是一项费时费力的个人兴趣,因此这一比例也远超意外(如下页图2)。
如果我们把“教学应用”与“个人兴趣”归类为内在动力,把“参赛获奖”和“被迫制作”归类为外在动力的话,内在动力驱动与外在动力驱动之比为6∶4。相信这一比例足以证明教师们对微课制作的需求。
● 微课质量满意度
教师们对自己制作微课的满意度如何呢?调查显示,将近65%的教师“基本满意”(64.32%),这可以解读为:大多数教师对自己制作的微课会有基本的质量要求,而且教师们对微课所能达到的教学水平的评估与面授教学大体相同。
与此同时,仍然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师对自己制作微课的质量“不满意”(33.18%),且对自己制作微课的质量“很满意”的比例极低(2.50%)。这两个数据意味着大多数教师对制作的微课有着一定的要求(如图3)。
尤其是,当我们把这一数据与“您见过让自己怦然心动的微课吗”的数据相对比时,“见过”的占比89.45%(如图4),反差则更为明显。“怦然心动的微课”既可能成为激发教师制作和应用微课的动机,也可能成为自己制作的微课是否令人满意的评判标准。
当然,所谓“令人满意”的微课究竟是什么样子?它应该按照什么样方法或原则来设计?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制作和呈现?专题的后续文章将会对此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 微课制作难点
微课是一种新型媒体,在设计、制作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门槛。在教师的眼中,制作微课最大的难点是什么呢?(本题为多选)
调查数据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制作微课的工作量太大”(266票),遥遥领先于其他选项;媒体表达设计问题(219票)、教学设计问题(211票)排在第二梯队,得票率比较接近;得票率较低的是教学语言(105票)、对学生的吸引力(89票)、难以在教学中应用(74票)三个选项(如图5)。
可见,“工作量”是制约微课发展的瓶颈问题,也是教师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一方面,确实有一些手段能够降低微课录制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大多数“令人满意”的微课也确实离不开精工细作、精益求精。
从本质上来说,教師需要在“快速制作”和“优质”这两个特性之间进行权衡。也许,面向教学实用时追求快速制作是“实惠之选”,而出于个人兴趣,参赛时则可以追求精益求精。其实,还有一种“两全齐美”的方案,即团队共同制作,它既可以降低个人工作量,又可以充分发挥各个团队成员的优势。
“教学设计”和“媒体表达设计”这两大方面的问题排在第二梯队中,说明参与调查者确实理解了微课需要比面授教学更加精彩、精巧、精细化的设计;而“媒体表达设计”的得票率略高于“教学设计”,这一方面意味着教师更加重视媒体表达设计,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教师可能在此遇到了更多的问题。
● 微课录制技术
在具体录制技术方面(非微课的内容制作),“录屏软件”得票数遥遥领先(335票),说明这是一种适合教师工作特点、技术门槛也不高的录制方式;排在第二位的是“纯PPT录制”(232票),表示PPT录制法还是教师愿意使用的;排在第三位的是“手机拍摄”(102票),这是一种非常简便的手段,也能实现微课“承载教学内容”“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作用;再往后依次为“电脑+手写板”(55票)、录课笔(20票)、PAD+手写(16票)(如上页图6)。
从技术操作的简便性来说,纯PPT录制、录课笔、“PAD+手写”都属于“零门槛”的技术。然而,这三种技术中,录课笔、“PAD+手写”的得票率排在最后两名,也许是受到了应用场景的局限,因该方法比较适合于公式推演、解题教学。
● 微课内容制作技术
那么,教师的微课内容都是用什么方法制作出来的呢?调查数据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PowerPoint(372票),远超其他内容制作工具,说明PPT不仅是教师教学的有力帮手,同时在微课录制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排在第二位的是入门级视频编辑软件(喀秋莎、绘声绘影等)(312票),这两款软件在录制微课的教师中普及程度相当高,也说明了“视频编辑”手段对微课制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
其他选项的得票率相对就低很多,依次为Focusky/Prezi(70票)、手机视频编辑APP(小影、彩视等)(60票)、手绘动画软件(VS、EVC、ESP等)(36票)、场景动画软件(皮影客、优芽等)(35票)、MG动画软件(万彩动画大师等)(27票)、专业视频编辑软件(PR、AE等)(24票)(如图7)。以上这些软件都是比较流行的、使用相对比较简单的内容制作工具,可有效提高微课的情境化水平,但使用过的人数相对较少。
图7中同时还呈现了教师希望学习哪种内容制作工具的调查数据。数据显示:PPT高级技巧仍然排名第一(229票);排名第二位的是入门级视频编辑软件(180票)。从数据可以看出,以上两项既是教师最广泛使用的工具,又是教师最想学习的工具,说明教师对这两项工具的掌握水平还是比较有限的,仍需进一步提高。尤其是PPT,虽然在教学中应用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但教师仍然强烈感受到需要提高自己的PPT设计与制作水平。
其他选项的得票率依次为:场景动画软件(176票)、专业视频编辑软件(168票)、手绘动画软件(165票)、MG动画软件(158票)、Focusky/Prezi(123票)、手机视频编辑APP(112票)。
这些数据与“使用什么工具制作微课”的数据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教师想学习的工具得票数比较接近,这说明教师们虽然不太了解这些工具,但希望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内容制作工具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如果我们将上述数据与前面的“对自己制作微课的满意度”较低相关联起来,则可以解读为教师希望通过学习内容制作工具,来提升微课质量,至少是提升微课的媒体表达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