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建设引发的高新技术多维度思考
2017-12-23江苏省淮安市铁路建设办公室
王 亮/江苏省淮安市铁路建设办公室
高速铁路建设引发的高新技术多维度思考
王 亮/江苏省淮安市铁路建设办公室
随着中国进入高铁时代,高速铁路既给国人带来出行方式的转变,也拉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人们在享受着高速铁路带来的前所未有贴着大地飞翔的感觉,另一方面,高铁事故的发生也引发了国人对高铁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危险性的充分关注。多维度视角下的中国高铁,催生了人们对高铁的多重思维。正如对任何一门高新技术的认识一样,高铁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双刃剑”悖论,依然左右着人们的思维,并将直接影响人们对高铁的评价和未来高铁的建设。本文分析总结了人们对高铁的多种思维方式,并在总结高铁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预测了中国高铁的未来发展状态。
高速铁路;高新技术;多维度思维
1.中国高铁发展现状
高速铁路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均有不同的定义。在我国,高速铁路定义为运行速度250公里/小时及以上的动车组,它是世界交通技术革新的产物。如今高铁早已成为我国普通民众出行的重要工具。相较陆运、空运等几种运输方式,高铁具有绿色环保、运能高、耗时少、准点率高、舒适型好等诸多优势。高铁不仅为人们出行提供便利性,同时也对沿线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高铁网络覆盖的城市逐年增加,并努力做到未来5年内覆盖国内80%的大中型城市,真正做到让城市间只有“一步之遥”。目前,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数位居全世界第一。
2.高铁建设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有利于增强产业布局的灵活性
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传统产业发展模式下,我国国民经济只能以一种高投入、低产出的方式进行低效率增长,而在高铁的支持下,不同地区之间的空间运输距离缩短,运输效果大大提升,如上海、杭州、宁波通过打造高铁网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了分工优化以及产业调整,并分别形成了以知识型服务、文化创意、现代物流商贸为主的发展方向。此外由于高铁网络的延伸,地区资源的调配更加顺畅,产业布局也逐渐打破了对铁路运输的依附,变得更加灵活与自如,同时相关产业,如旅游、餐饮、住宿、零售等第三产业在高铁沿线的发展,也是为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二)有利于提高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具有逐利性,而改革开放后,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的飞速发展,中西部资源不断流入其中,而这种不平衡的发展趋势也激化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我国中西部地区资源配置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就是交通运输的不便,而高铁高效、安全的运输优势,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源流入到中西部地区,从而挖掘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例如贵州至广州、昆明至上海的高铁开通后,使贵州、昆明等西南欠发达城市与广州、上海等东部一线城市的距离拉近了,从而有效地消除了资源配置的壁垒,提高了东、中、西部资源的配置。
(三)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的流动与共享
进入到信息时代,市场竞争的核心集中在人才上,谁掌握了最优质的人才资源,谁就取得了市场竞争优势。高铁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发展进程,这不仅使人才的流动更加便捷,同时也使得人才的聚合效应得以有效地发挥。例如京沪、京广高铁建成运营后,不仅铁路的客运量大幅度提升,也使得一些沿线城市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并在人口聚集效应的推动下,加速了城市化进程;而在京津城际高铁开通后,许多人改变传统的居住和生活方式,开始了职住分离、利用高铁进行通勤的规划,而这对于实现京津地区的空间布局以及人力资源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四)有利于深化区域经济的融合程度
我國国土资源辽阔,不同的地区由于地理、人文环境的差异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在传统发展环境下,交通的不便,将各个地区分割成相对独立的发展个体,各地区之间的资源交换与合作变得异常困难,而高铁的开通,会从空间上将不同的地区真正地联系成一个整体,如沪宁、沪杭、宁杭高铁网络的建设,使得上海、杭州、宁波这三个主要的停靠站,以及周边的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打破了地域壁垒,构成了一个区域合作体系,从而有效地发挥了各城市在科技、金融、人才、电商、零售等方面的优势,进而深化区域经济的融合程度。
3.高铁发展的多维度思考
事实上,京沪高铁的建设决策经历了相当漫长的研讨过程。一方面,中国高铁建设在经过六次大提速之后,使得铁路对运营基建设施有了相当长时间的实验基础,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为京沪高铁的未来工程建设提供了最基本的硬件平台条件;另一方面,原定在1997年前后上马的高速铁路经过后来的“轮轨派”和“磁悬浮”两派之争,凭借相当长时间的技术辩论期,促使双方和铁道部加快了关于技术可行性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高铁建设之得益于这一宝贵的争论,主要发生在技术可行性的论证过程中,且保持了近十年的探究时间,为中国高速铁路的决策提供了一定的科学逻辑性。
对于高铁这样一项公共性、社会性都极强的技术工程,相关的论证与讨论都主要集中在技术性层面上,而对于其所可能导致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公众的态度,在高铁的决策过程中却被忽视了。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在前期主要依靠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的封闭线性追赶路径,科技力量没有得到有效整合,科研力量比较分散,没有形成科技创新整体网络,导致高铁相关企业各自为政,技术追赶速度缓慢和大量研发资金的浪费。中国高速铁路大规模引进新技术,虽在此基础上坚持大胆自主创新,但在创新过程中,因为知识、经验和对高铁技术责任心高低、高新技术人员个人认知能力和操作技术的差异、管理模式的不同等变化,造成自主创新高铁技术产品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隐性的或显性的缺陷和不足。高铁事故的频繁发生与其说是技术本身存在问题,不如说是对高铁建设速度过快的一种责任技术的尖锐控诉。技术引进以后,没有相应的消化期,技术人员很可能陷入“照猫画虎”的肤浅理解技术的尴尬境地,而难以真正领略所有的技术创新的要旨。而高速铁路作为一个大联动机,每一个环节出现的问题都可能是致命的。高铁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努力与高铁建设时间的短促形成之间势必引发尖锐的矛盾对立。一方面,大胆引进国外最尖端的高铁技术为我所用,从而节省更多的科研实验时间,优化技术是高铁发展的正确选择,另一方面,缺少对科学应有的尊重,缺少对重点关键环节技术的反复认真的对比试验和论证,最终导致的是高新技术引进过程中的“夹生饭”效果,作为高新技术科研人员必然是自食其恶果。
4.结束语
高速铁路作为人类为了改善自身生存环境而发展的尖端高新技术,对它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必将促进人类自身的技术进步和完善。在高新技术面前,人类要怀着谦卑之心,自觉尊重科学规律,理智、冷静地运用科学认知、创造和发展规律,才能让欲望的帮凶变成希望的风筝,完成人类美好的改善环境、创造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望。
[1]赵坚.大建高铁是逻辑错误[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5,(14):15.
[2]环萍.高铁是中国必须经历的自我折磨[J].中国中小企业,2016,(9):13.
[3]张曙光.京津城际铁路开启中国高速铁路新时代[J].中国铁路,2016,(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