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综述与发展趋势
2017-12-23郭金辉蒋志华
郭金辉,蒋志华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统计学院,成都 610103)
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综述与发展趋势
郭金辉,蒋志华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统计学院,成都 610103)
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问题,备受学者关注,相关研究文献颇多。以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从二者的相关性、协调性两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归纳分析现有研究的缺陷及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经济发展;协调性;文献综述
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依据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二者应该协调发展,这也是我国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因此,研究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
早在17世纪和18世纪,以威廉·配第、亚当·斯密等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就已经认识到了教育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Schultz(1960)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提出教育投资可以形成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1]。1962年,Denison(1962)在研究美国经济增长问题时,提出了用因素分解法测量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美国学者Lucas[3](1988)和Romer[4](1990)先后发表了关于经济增长问题的论文,开创了新增长理论(又称为内生增长理论),抛弃了索洛经济增长模型关于技术外生的假设,提出内生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
国内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厉以宁(1984)最早出版了《教育经济学》一书,提出了“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等教育经济学的相关概念[5]。到目前为止,国内已经出版了三十多本关于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专著,这些专著从不同角度对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做了理论研究。
二、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评述
从国内外已有研究来看,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既有定性分析也有定量分析,但定量分析更多。
20世纪70年代,以Caffrey和Isaacs(1971)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开始关注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测量了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6]。Angus Maddison(1987)采用Denison的方法测算发现,1973—1984年间,美国高等教育对GDP年平均增长率的贡献率为10.52%[7]。Michael Harloe和Beth Perry(2004)的研究则表明,高校和地区之间的显著割裂状态已经发生转变,高校越来越多地参与地区经济建设和发展,联系日益紧密[8]。
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学者开始关注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集中在从理论上探讨高等教育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关系,以及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入新世纪后,相关研究日益增多。崔玉平(2000)利用1982年、1990年的人口普查资料,运用Denison和Maddison创立的方法计算出1982—1990年间我国高等教育对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速的贡献率仅为0.48%,比美国20世纪40年代的水平还低[9]。唐兴芸和罗明燕(2014)利用1979—2011年的数据建立了ECM模型(误差修正模型),研究发现短期内高等教育发展的非均衡状态可以通过修正机制逐渐向长期均衡状态趋近[10]。张杨(2016)定性分析了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11]。
综上可见,关于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的研究,大多数学者要么采用Denison的方法测算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么定性分析或建立模型分析二者关系。众多学者的研究充分表明了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奠定了基础。
三、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综述
近年来,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逐渐增多,并以实证研究为主,理论研究不足。
(一)研究思路基本一致
现有文献对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思路:从构建评价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入手,采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层次分析或变异系数等方法计算综合得分,再依据综合得分来定量分析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
现有研究中关于区域高等教育的综合评价主要是从高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投入、高等教育效益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大多是从经济总量、经济结构、发展速度、经济质量或效益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方法以主成分分析或因子分析为主,也有研究是采用层次分析法或变异系数法等。如李宇(2009)构建了8个指标评价区域高等教育水平和6个指标评价区域经济发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综合得分,研究了黑龙江省13个城市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程度[12]。朱剑鸿(2011)构建了8个指标评价区域高等教育和8个指标评价区域经济发展,采用因子分析法计算综合得分,研究了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13]。
(二)测度方法差异较大
现有研究对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的测度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1.排名等级差法。排名等级差是指各地区高等教育综合得分排名与经济发展综合得分排名之差,等级差绝对值越小说明协调性越好,等级差绝对值越大则说明协调性越差。一般用于研究同等级别的多个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性,此类研究文献较多,如郝盼(2015)研究了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性[14]。
2.相关系数法。相关系数法是指利用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得分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或利用综合得分排名计算Spearman相关系数来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高说明协调性好,相关系数低则说明协调性差。适用于研究某地区总体上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如肖翔(2015)通过相关分析研究了云南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程度的变化情况[15]。
3.回归模型方法。采用回归模型方法的研究较少,周亚琼和罗蕴丰(2016)利用此方法计算了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协调度[16]。首先,利用综合得分建立高等教育为因变量、经济为自变量的回归模型,以及经济为因变量、高等教育为自变量的回归模型,分别估计出高等教育与经济综合评价得分的预测值;其次,用预测值与真实值计算出协调系数;最后,用协调系数计算出协调度,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研究某地区总体上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性。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的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研究思路高度一致,研究对象为全国和省级层面居多,综合评价方法以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为主,协调性测度大多采用排名等级差法和相关系数法。
四、现有研究缺陷与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有两个缺陷:一是协调性测度方法比较单一,特别是研究同等级别的多个地区(如某省各城市)协调性时,基本都是使用排名等级差法,方法比较简单;二是评价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难以全面有效地反映出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发展水平。为此,我们认为,未来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的研究可从两个方面开展:
第一,丰富协调性测度方法。可以借鉴数学、物理学等其他学科的方法,拓展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的测度方法,如可以考虑借鉴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概念构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模型。
第二,完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立足于当前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参考借鉴国外评价区域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取长补短,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较为系统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1]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吴珠华,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2]Edward Fulton Denison.The Sources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Alternatives before Us[M].New York: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1962.
[3]Robert E.Lucas.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1988,(7).
[4]Paul M.Romer.Endogenous Growth and Techn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71-102.
[5]厉以宁.教育经济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6]J.Caffrey,H.H.Isaacs.Estimating the Impacts of a College or University on the Local Economy[M].Washington DC: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1971.
[7]Angus Maddison.A long-run Perspective on Saving[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92,(2):181-196.
[8]Michael Harloe,Beth Perry.Universities,Localitie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The Emergence of the'Mode 2'Univers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004,(1):212-223.
[9]崔玉平.中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31-37.
[10]唐兴芸,罗明燕.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协整分析[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2):64-68.
[11]张杨.地方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6,(15):71-72.
[12]李宇.黑龙江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D].大庆:大庆石油学院,2009.
[13]朱剑鸿.湖北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14]郝盼.京津冀城市群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实证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5.
[15]肖翔.云南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5.
[16]周亚琼,罗蕴丰.区域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协调度的计量分析——以山西省为例[J].高教学刊,2016,(15):29-32.
[责任编辑 陈 鹤]
G40-054
A
1673-291X(2017)22-0169-02
2017-02-13
郭金辉(1992-),男,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经济统计分析研究;蒋志华(1965-),女,四川简阳人,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经济统计分析与国民经济核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