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创新城市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京沪建设国家创新城市专家研讨会综述

2017-12-23王日玥徐晨阳方子娴

全球化 2017年6期
关键词:中心科技发展

王日玥 徐晨阳 方子娴



·智 库 信 息·

中国创新城市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京沪建设国家创新城市专家研讨会综述

王日玥 徐晨阳 方子娴

未来科技中心必定以城市形态出现,这是一种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功能和核心机制的新的城市形态。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在适于创新的空间环境塑造上仍需大力改进。如何面对城市的不确定性,处理好创新型产业发展与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及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营造适于创新型企业发展的空间环境,是确立国际创新中心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创新的诞生、转化和辐射不必完全局限在城市的核心区范围之内。中小企业是创新城市的基础,一个城市是否是创新城市要看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

科技创新中心 创新城市 中小企业 科研成果转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提出,“支持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对北京做出“具有强大引领作用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形成全国‘高精尖’产业集聚区”“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和“构筑全球开放创新高地,打造全球科技创新的引领者和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的战略定位;对上海做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布局建设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全面提升科技国际合作水平”和“打造全球科技创新网络重要枢纽,建设富有活力的世界创新城市”的战略定位。2016年12月3日,由人民日报社《中国城市报》、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等联合主办的“京沪建设国家创新城市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教育部、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行政学院、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专家出席会议,并就京沪创新城市建设的现状、问题、趋势与对策等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交流,为中国城市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从“科技创新中心”到“科技创新中心城市”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教授认为,“十三五”规划提出“支持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尽管使用的概念是“科技创新中心”,但不可以一般的“中心”论之。第一,当今世界科技创新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是在国家强大意志支配下的自觉行为,不同于以往的科技革命,也不同于一般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它承载着改变国家命运与实现民族复兴的艰巨任务和使命。第二,当今世界是城市世界,以城市为主体形态的现代化进程己催生了普遍的“城市病”和“城市危机”,构成了对知识生产力和科技创新的巨大热情及迫切需要,科技创新与城市化息息相关。第三,没有城市空间就不可能有科技创新。城市是全球创新网络的中心,是各类科技创新要素和基础设施的大本营,世界上绝大多数创新都发生在城市中,尤其是最高层级的中心城市。创新能力很强的深圳未能跻身“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综合发展水平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在城市科学看来,科技创新不是简单的投资、建立机构、发布优惠政策,而是建设一个大平台。不仅要有良好的科研条件,还要能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不仅要有先进的仪器设备,还要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而这样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必定是健康和幸福的城市平台,城市为科技创新提供最优化的环境,科技创新则是城市的核心功能。因此,“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科技创新中心”,更准确的表述和更完整的内涵应是“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未来的科技中心必定以城市形态出现,这是一种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功能和核心机制的新的城市形态,能够引领城市由传统的生产、制造和服务功能,转向以知识、信息和技术为主的创新型城市。

二、国家中心城市视野下建设国家创新城市之路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改革中心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提出,作为创新发展的主体空间,国家中心城市是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主要载体,需要为创新提供适宜的环境,为不确定性提供多种发展的可能。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必须关注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为创新、变革营造适宜的土壤和环境。因为城市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工业文明发展的结果,是自由、平等、开放的,城市的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这种高度不确定性恰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创新产生的内在源泉。北京、上海作为中国城市的领头羊,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样板,需要在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实现创新发展上做出表率。这就要求对城市规划知识体系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进行创新与变革。城镇化未来做到知行合一,关键要通过新空间经济理论和新制度经济理论的构建,破解不能适应新型城镇化需要的条块体制分割、部门利益之争,培育真正能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城镇化规划建设融为一体的服务型政府机构、新型城镇化运营商和智库,这才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基础保障。

为适应创新产业发展,首先需要对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理论和技术手段进行创新。利用交通、产业与空间的关联关系,定性判断城市的不同区位条件与产业发展适宜性。通过交通、产业、空间协同规划,转变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思路,提升城市运行效率,为企业创新营造适宜的空间条件。与纽约、东京、伦敦等城市相比,北京、上海在创新发展上还存在差距,特别在适于创新的空间环境塑造上需要大力改进。“邻近重点高校及科研院所”“与机场便捷联系”“利于交流的空间形态”是创新型企业发展的适宜环境。整体空间结构上,要根据重大产业布局,注重交通基础方式布局与城镇体系的结合,以提高产业竞争力。微观上,未来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创新模式应当采用硅巷模式,即硅谷模式的升级版,IT产业集中在园区创新,而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是在街区中产生。创新在城市的不确定性中衍生,是我们无法预测的事物。但是产业集聚与交通设施之间密切联系是确定的,各类产业对高效聚集的基础设施服务的要求是确定的。北京与上海正处于产业外迁、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和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时期,如何拥抱城市的不确定性,处理好创新型产业发展与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及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营造适于创新型企业发展的空间环境,是确立国际创新中心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从具体区域看京沪创新城市建设

北京、上海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已经明确了这两个城市具体的创新区域。主体功能区规划是第一次经过全国国土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单元评价之后编制的科学空间规划。规划的研究编制和规划体系的构建耗时十几年,2010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2014年西藏颁布了最后一个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在主体功能区规划里,北京创新功能主要是在城市功能拓展区,“自主创新和外向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是规划对该区域的一个定位。而上海创新的区域主要是在都市优化功能区,定位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增强高端要素集聚和辐射的功能,具体布局包括江湾—五角场地区、紫竹高新区、闵行漕河泾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承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司劲松认为,两个城市的创新区域已经明确,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已形成的优势和未来发展潜力,做出的定位。但对于京沪两个城市的创新来讲,既要在市域的特定空间内进行创新集聚,又不能完全局限于城市边界之内,还面临区域创新问题。北京和上海同样面临地价贵的问题,创新的布局,包括创新的诞生、转化和辐射,都不必完全局限在城市的核心区范围之内。如,北京面临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要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共同体。中央政府希望河北在环境治理上大有作为,实现突破、实现转型发展,河北也在努力,石家庄可能要推动建设德国生态技术博览园以及中德环境治理工程应用示范基地。上海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不仅是在市域内创新,还要促进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

四、工业绿色发展推动创新城市建设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合作中心全球能源资源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毛涛认为,与环境产业密切相关的工业产业同样在城市建设中举足轻重。人们生活在城市中,衣食住行包括了食品工业、汽车工业、建筑原材料工业等,它们密切相关,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基础。但在工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较多问题。目前,中国工业已位居世界第一,2016年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3%,工业产出则占世界的20%左右。但在这个过程中,资源环境问题非常严重:就能源消耗而言,工业占比达70%左右,铝铜钢的消耗都在前列;工业污染中粉尘占比85%以上,二氧化硫占比75%以上,工业发展还带来了雾霾。这导致部分创新人才离开城市,也必然会对城市发展产生影响。

现在城市建设有两大目标,绿色化和城镇化。从创新数据看,中国科技人才量居世界第一,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一,国际专利量仅次于美国、日本。但从含金量来讲差距很大,美国产学研用结合以及创新中心都值得我们学习。中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10%左右,但世界平均水平已达到30%~40%,美国高达80%。在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很多工程师持续研究时间超过1万小时,但中国大量工程师只能达到2000~3000小时。科研投入世界排名前50名的中国企业只有华为,国内很多企业科研投入量占销售量的比例不到1%,差距非常大。在理念上,一些创新理念存在偏差,比如现在煤炭的转型定位。目前中国每年要使用39亿吨煤,50%用于发电,20%作为化工燃料,还有20%多是散烧。其中,20%多散烧煤的危害超过了50%的发电煤。这个现状在短期内很难改变,需要在传统能源基础上加快技术创新,发展新能源非常必要。

五、提升城市中小企业创新活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晓红教授认为,在创新城市的主体中,中小企业是创新城市最微观的基础。一个城市是否是创新城市,首先要看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是否有创新活力。据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有2000万家以上的中小微企业,5400万家以上的个体工商户;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达36.5万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97.4%,利税分别占64.5%和49.2%,提升的就业岗位约为80%,已成为产业化的基础。中小企业同样是创新的主体: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是中小微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如软件、研发、设计等,英国微型工业设计企业非常多,三四个人就组成一个企业;媒体刊物等多数都是小微企业;另外,一些互联网企业在创业时都是小微企业。

总体上看,国内中小企业的创新环境还不够好。德国创新主要依靠中小企业,其之所以成为世界制造的中心,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两大两小”,即“小企业大市场,小商品大市场”。每一个小微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核心专利,而且每一个企业都是一个全球产业链,所以是非常典型的“小企业大市场”。另一方面,人们都喜欢购买德国的工业产品,如厨具等,这便是“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不一定没有核心技术,也不是只有大企业才可以创新。我们现在的产业政策都向大企业倾斜,无形中压缩了中小企业的创新空间。如何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非常重要。将来的产业政策,更多要靠市场对接,过多由政府主导、干预会扭曲生产资源的配置。王晓红在德国柏林调研时发现,当地政府不干预任何企业的经营活动,企业之间公平竞争,无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而且政府非常愿意扶持小微企业的优秀项目。另外,目前中国企业的税负较高,应认真思考如何开发适合中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发展健康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等。

六、城市品牌创新与创新城市建设

清华大学城市品牌研究室副主任眭谦教授认为,目前对城市创新创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层面、经济层面,是带有一定刚性的、依靠数据的研究。而城市在沟通层面、传播层面尚存在很多问题,无法用数据量化,更多是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应基于人的认知模式构建模型进行研究。城市品牌跟心理学密切相关。对城市而言,传播实际是动态的。每个人、每个不同城市利益相关方群体,对同一城市的看法是不同的。有人来创业、有人来投资、有人来旅居(半创业半生活),他们的要求都不同。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可能有交集也会有分岐,很难聚焦在同一方面,这不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创意的基础是城市文化资源,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发展文化产业,但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实质内容。中国是文明古国,历史文化丰富,但这些文化资源如何转化为经济利益,还需要城市管理者或者与经济发展有关的管理部门认真思考。如果没有创意思路及创意机制,永远不可能将其转化为城市建设的形象。

城市品牌强调的是个性,无法标准化,其特性就是非标准,只有充满个性才能保持对不同受众的特殊吸引力。如果城市都一样,那么人们到哪里都一样,现在的城市大部分情况就是如此。从品牌入手,构建城市发展的愿景,在创意品牌之下进行规划。例如,一个城市的发展目标是旅游城市,在制定规划的时候,就要把旅游功能和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文化建设结合在一起,兼顾外在形象和内部功能。在品牌的指导下进行城市建设,才能保证内部基础建设与外在城市形象吻合。

七、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路依然漫长

中国科学院中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秦怡认为,新能源、新技术从研发到生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创新产业的发展,都需要经过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漫长过程。科研成果真正实现大规模产业化,还需要技术的成熟度和政策、资金的支持。这不是科学家擅长的,而是企业家擅长的。一些制约因素导致很多成果不能在企业中投产,进而导致很多研究成果“没有用”。因此,需要有良好的平台和完善的产业政策,使科学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交给企业孵化。为解决这些问题,中科院探讨提出了联动创新纲要。首先要打通科研成果和产业化信息不对称的体系;其次是发展三链嫁接(创新链、企业链、资本链),中科院不缺技术和人才,关键是产业链和资本链都要跟上。

此外,中科院提出了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健康城市,其中理论都是相通的。创新城市、绿色城市都不是单一项目到地方政府落地,都需要顶层设计,而且要针对城市的个性化进行设计。因为每个城市的资源、“十三五”规划、定位都不同,针对每个城市的顶层设计是个性的、柔性的,是结合他们的需求的,且品牌、创意和产业布局,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等,都需要纳入顶层设计。有这样的规划,就能按照规划的目标,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和企业去落实,针对指标把项目落地。秦怡认为,还需要在各个层面搭建一个大平台,从顶层设计到技术、产业、运营、发展等,整合相关的人和资源,这个路径打通之后,才能做得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

责任编辑:李 蕊

王日玥,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科研助理;徐晨阳,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办公室行政助理;方子娴,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办公室助理。

猜你喜欢

中心科技发展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科技助我来看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科技在线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