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教育个人直接成本的调查分析
2017-12-22孟保全
摘要:本文对云南省C高中学生教育的个人直接成本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高中教育成本直接差距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研究对策,这对高中教育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中;教育;成本;调查
引言:高中是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重要纽带,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优质高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高中择校费等也成为焦点问题。本文在对C高中教育个人直接成本的实证调查研究基础上,分析当前该中学教育个人直接成本的现状及其差距揭示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一、C中学教育个人直接成本的基本现状
高中教育直接费用由学生家庭直接支付,包括学费、住宿费、交通费、图书文具费、文体活动费、生活费等。本文随机抽取2016年C中学高二17班15名学生为调查对象。C中学属一级二等完中,是该市重点高中,地理位置优越,生源较广,具有一定代表性,通过实证调查,该校的教育个人直接成本情况如下:
(一)学费不均衡,存在择校收费情况
据调查,学校所在地、学校类型及是否为重点中学、办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学费的多少。缴纳6000元/年学杂费的学生为中考成绩未到录取分数,但达到该校择校分数线的学生应缴纳的学杂费,达到录取分数线的学生缴纳1000元/年。调查显示,15名调查对象中,有4名学生缴纳学杂费为6000元/年,占26.66%;有11名学生缴纳学杂费为1000元/年,占73.34%。对于缴纳择校费的学生及家长均表示作为云南省地州市区及市级以下地区家庭选择缴纳择校费直接考虑的是该校的办学水平,学生升学率较高,但也均表示择校费过高,家庭负担较重。另外,选择缴纳择校费的少部分学生及家长则表示,该校有专门的特长班,对于学生今后升学有一定帮助作用。
(二)生活费在教育支出中占主导地位
据调查,无论是走读学生还是住校学生,生活费都是其教育支出的主要部分,表现在:对于住校生而言,宿舍按照500元/年/生收取,15名调查对象中,有8名学生住校,占53.33%。加上餐费每年在2400-3300元不等。对于走读生而言,餐费每年也在1500-1900元不等,加上交通费用在450-600元不等。由此可以看出,该中学普通学生每年的生活费在3000元左右。
(三)文体活动费、奖助费用不等,有失均衡
据调查,15名调查对象中,所有学生均有文体活动支出,但费用均不统一,最高支出为1200元,最低支出为320元,平均541元。在15名调查对象中,该校在德育教育与素质教育并行中,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大多数学生都在课余时间参加各类培训班、特长活动等。在15名调查对象中,获得一等助学金1名,占6.6%,二等助学金1名,占6.6%,三等助学金2名,占13.33%,该校未有年度奖学金。因该校生源较好,学生成绩较为理想,大多数学生面临着择校费的重负和有限的资助,仍选择该校,但他们表示该校教育资助力度应该进一步加大,增设奖学金,同时因助学金名额较少、金额较少,并没有发挥其资助贫困和奖励优秀的实际作用,应该扩大覆盖面积,进一步落实奖助学金政策。
二、教育个人直接成本失衡的原因
(一)教育发展失衡
“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在我国政策及学术话语中发展起来并得到广泛关注的概念。狭义的教育均衡发展指在教育公平与社会公正的原则的指导下,政府通过政策和法律等手段,在地区、城乡、学校和社会全体之间均衡的配置教育资源。广义的教育资源发展出了包括上述含义之外,还指政府在全局规划和统筹安排等原则的指导下,通过政策和法律等措施确保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以及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基于该校而言,因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在对该市的教育资源配置以及历史成因,地区及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导致了教育失衡发展。C中学在吸收了大量的优秀教师、优越的办学条件上,培育了更多的高升学率的学生,家长基于升学率和学生本人未来前途的考虑,争前恐后的择校就读,不惜缴纳高额的择校费。由此看来,学校之间的分等和差异,是导致择校蔓延的直接原因。教育发展失衡是导致家庭支出高额教育成本的根本原因。
(二)家庭及个人主观選择
中国自古以来尤其重视下一代教育,“读书当官”传统思想,导致绝大部分的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尤其重视,子女的学习好坏决定了今后的前途发展,同时也寄托了家族几代人的希望。因此,家庭及个人主观上更愿意选择类似的学校,将子女的未来寄希望于良好的学校教育。
三、教育个人直接成本均衡对策
(一)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教育政策起点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这一层面的政策和制度设计将有助于确保受教育者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平等地获得教育机会。免费基础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让更多的社会弱势群体受益,或者通过免费学习活动实行津贴。就中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来说,首先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应该实行不择校,但非义务阶段如高中阶段应该限制择校,其次,要加强对民办教育,如对民办初高中、民办高校的支持和建设。
(二)合理规划学校布局
作为地方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应与学校共同确定发展计划。特别是地方政府作为公立学校的组织者,有义务在其管辖范围内提供一个平衡的学校布局,允许学生就近入学。德国的普通义务教育阶段,如果学生家庭所在地距离学校超过两公里需要乘坐交通车上学的,政府将会根据其家庭收入承担交通费用;针对残障儿童等特殊情况,政府还会提供专门的交通服务。德国的这个政策旨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城乡之间、健康子女和残障子女之间使其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三)改革教育经费制度
出现教育成本失衡现象,究其原因是我国的教育经济制度不健全,进一步完善我国教育经济制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2009年,澳大利亚计划未来5年额外投入5.34亿美元用于确保所有儿童的学前1年免费教育。新西兰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主要有6种类型构成,即:学前教育经费补助金、20小时免费学前教育津贴、公平基金以及偏远地区学前教育服务年度补贴、学前教师教育津贴、临时注册教师津贴等其它类型的学前教育经费。浙江省长兴县在国内第一个实施教育券,该县把教育券引入高中的构想是算出一个“生均教育经费”,然后以教育券的方式发到应届初中毕业生的手中,学生可以凭借教育券自主择校。
参考文献:
[1]孙进.德国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研究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2.
[2]杨菁.河南省高中教育个人直接成本的调查分析——以开封市第X中学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报,2016.
作者简介:孟保全(1988—),男,云南楚雄人,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