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五年高考英语全国I卷阅读理解题型分析及2018年备考建议

2017-12-22丁晓倩

中学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判断题应用文说明文

根据近五年高考英语全国I卷,英语命题注重对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和交际能力的考查,充分体现出“重视基础、突出能力、强调运用、稳中求变”的高考英语命题理念和考试要求。本文将着重对2013年至2017年五年的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型进行分析,以期为2018年备考提供一些建议。

1. 阅读理解题型命题特点具体分析

1.1阅读理解——第一节(短文阅读)

(1) 命题方式题量分布

近五年,阅读理解的文章词数在180-330词之间,整体趋于平稳。从命题方式看,推理判断题:2013(2)、2014(2)、2015(3)、2016(4)、2017(2);细节理解题:2013(10)、2014(10)、2015(11)、2016(9)、2017(9);主旨大意题:2013(1);观点态度题:2013(1)、2014(1)、2017(1);文章出处题:2013(1);词义猜测题:2014(2)、2015(1)、2016(1)、2017(1);代词指代题:2017(1);标题归纳题:2016(1)、2017(1)。

根据题量分布,可以看出推理判断题、细节理解题、词义猜测题为每年必考知识点,以推理判断题和细节理解题为主。其中,2017年推理判断题数量虽有减少,但难度在逐渐加大,且考查不同方面的内容,例如细节推断、态度推断。2017年细节理解题数量与2016年处于持平状态,较往年减少;词义推测题仍然以每年一题的形式出现,且2017年由原来的猜测单个词语含义变为理解短语的含义,如undoing(2014)、contributions(2015)、courier(2016)、the water catcher(2017),这正是考纲要求从要求高中生“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词义”变更为“根据上下文推断单词和短语的含义”的考查变化,同时可以看出高考对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逐渐提高。而观点态度题、标题归纳题和代词指代题则是灵活出现,主要考查学生的态度倾向和归纳能力。

(2) 体裁数量分布

高考卷中,阅读理解的体裁规范多样,多以记叙文、说明文和应用文为主,议论文为辅。其中,2013年(记叙文1、说明文1、议论文1、应用文1),2014年(应用文1、说明文2、夹叙夹议1),2015年(应用文1、记叙文1、说明文2),2016年(应用文1、议论文1、记叙文1、说明文1),2017年(说明文3、记叙文1)。议论文在2015年和2017年都未考查,而2017年没有考查应用文。整体来说,近五年阅读理解话题多样,所选素材贴合实际生活,以日常生活、广告信息、社会文化现象、生态环保、科普知识类为主。

1.2阅读理解——第二节(七选五)

七选五阅读,需要考生对文章形成整体的把握之后再选出正确的答案,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求要高一些。一般情况下,所给的七个选项中有两个选项对正确选项干扰性较大,备选项中有时会有短语成分句出现,备选项总词数呈增多趋势,对考生的理解能力要求更高。

近五年,文章词数基本上在140-240之间,总体保持稳定。五年都是以说明文的形式出现,主要分为描述性说明文和指导性说明文。其中,描述性说明文的主题一般为描述某个事物或对其分点说明,如企业及企业管理(2013年)、密码及密码破译方法(2016年)、对露营从无感觉爱的心历过程(2017年),而指导性说明文比较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有助于引导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等方面,如2014年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技能以满足工作需要的工作与职业话题、2015年关于如何建立信任的情感话题。文章内容涉及社会文化、生活生存技能、个人成长等话题,可以有效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社会实践等方面,这突出体现出新高考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育理念。

命题角度主要以上下文衔接句和归纳主题句(段落小标题、段首句、段尾句)为考查形式,如2013年(上下文衔接句3、段尾句2),2014年(上下文衔接句4、段首句1),2015年(上下文衔接句3、小标题2),2016年(上下文衔接句4、段首句1),2017年(上下文衔接句2、段首句2、段尾句1)。其中上下文衔接句所占比例最大,近两年出现了段首句的考查形式,由此可以看出高考更加侧重考查考生对文章框架结构和语篇逻辑的把握能力。

2. 2018年备考建议

根据新高考改革,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听说读写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发挥听、说、写对读的有效作用。在英语阅读方面,要把握整体篇章和上下文的逻辑连贯性,能够根据逻辑结构对细节进行定位分析。了解文体类型及特点,关注相关话题与主题,加强课外阅读,保障阅读量。同时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不搞题海战术。熟记考纲词汇,打牢词汇基础,反思自身的不足,加强实战训练,总结做题技巧,如准确定位、顺序对应、同义替换、利用特殊词汇法(如关键词、连接词、代词等指示性词等)。

作者簡介:丁晓倩(1977.02-),女,汉族,山东省淄博市人,就职于博山区实验中学。

(作者单位:山东省博山区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判断题应用文说明文
说明文阅读专练
推理判断题
构建有效的应用文教学课堂
创设写作趣味张扬学生个性
四种英语常考应用文写作范例
高校大学生应用文写作现状及应对策略
阿伏加德罗常数判断题的常见应对方法
说明文阅读复习指导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标题判断题解题三要素
中考“阅读理解”热点题型解法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