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情境创设探微
2017-12-22刘爱侠
刘爱侠
“创设情景”很重要,然而,认真审视当前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对于情境创设的目的性不够明确,创设的情境大多流于表面形式,价值不大。更有甚者,教师不顾学生的生活实际,主观臆造,为了“课堂热闹”而创造“热闹”,走入了情境创设的误区。我从自己亲身经历的教育案例来分析几个较为突出的表现。
【案例一】8B Unit5 International charities
Grammar教学片段
Lead-in:
在教授used to do sth.的用法时,我展示王宝强、魏敏芝、阿杜、徐熙娣等几个著名人物的图片,接着叫学生来完成句子,对话如下:
T: Wang Baoqiang is (an actor) now, but he used to be (a worker to build buildings).
S1: Wang Baoqiang is (an actor) now, but he used to be …
(第一个学生愣住了,还好旁边有学生举手示意会,导入才继续下去。)
T: Wei Minzhi is (a student) now, but she used to be (a girl in the small village).
S2: Wei Minzhi is (a student) now, but she used to be (a girl in the small village).
(因為刚做过关于她的题目,有几个记性好的学生举手回答。)
T: Xu Xidi is (a host) now, but she used to be (a singer).
S3: Xu Xidi is (a host) now, but she used to be …
(学生只能回答前半句,因为他们只知道徐熙娣现在是个主持人,原来的职业不清楚。这时候,好多学生开始小声讨论,甚至一些学生开始讨论自己的偶像。我很茫然,不知道如何进行下去,感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但没有调动起来,反而开始就给他们学习used to的用法设置了一个小障碍。教学节奏也有些被打乱了。)
课后我恍然大悟,现在中学生里流行吴亦凡、鹿晗、杨洋、宋仲基等。我只顾着给这个语法设置教学背景,而忽视了该情境是否适合学生,是否符合他们的生活实际。显然,案例一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案例二】8B Unit1 Past and present
Integrated skills教学片段
Lead-in:
我向学生展示阳光镇过去与现在的两幅画,然后将班里的学生分成两组,让学生讨论阳光镇的变化。
T: Let's act. Please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past Sunshine Town and the present Sunshine Town.
S1: It used to be … in the past, and people are used to … now.
S2: There was … in the past, and there is …now.
(基础好的学生能马上理解老师的意图,运用本单元所学的语法来做介绍,基础不怎么好的学生大多只能想到there be句型,但大部分的学生则无动于衷。)
由此可见,初二的学生不再像初一时候那样喜欢有趣的游戏、想象的模拟表演,甚至对教师准备的巧克力也不感兴趣了,他们更乐于亲自探索、发现、解决享受创造的乐趣。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征。对于初二的学生,我们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当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把形象和抽象进行有机结合,这样才能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课后针对这节试上课的导入,我们英语备课组积极地讨论,最后改成针对堰桥镇的过去和现在的口头表述。
【案例三】8B Unit5 International charities
Revision of grammar教学片段
Lead-in:
同样是在教授8B Unit5 International charities-Grammar中be used to doing sth.的用法的时候,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我的生活情况。
T: Please look at the screen and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pictures.
(我呈现幻灯片—一张自行车的照片和一张我的照片,设计的意图是想让学生通过复习语法“used to do sth.”来引出新的语法“be used to doing sth.”。)
T: Say something about picture 1.
(图片为英语课堂和我的照片。)
S1: Miss Liu used to study in the class.
T: How do you know?
S1:Because we have learned “used to do sth.” in this unit.
T: How about picture 2?
(图片为一部照相机和我的照片。)
S2:Miss Liu used to use this kind of camera.
(我不知道如何进行下去,因为我想用“used to do sth.”来引出新的语法“be used to doing sth.”的教学计划全被打乱了。)endprint
幻灯片中只有一张照片,学生怎么会知道是教师现在的习惯还是过去的习惯呢?显然,该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是很到位,因为那些图片没有明显的标志用来让学生区分其是教师现在的习惯还是过去的习惯,学生没有按照教学的意图来表述就不难理解了。由此,有时教学情境的设置要注意唯一性,要有明确的指向性,不要引起歧义,因为这是两种相似的结构,一个是过去习惯于做某事,而另一个是现在习惯于做某事,如果没有时间标志就很有可能混淆。
诸如此类的教学案例不胜枚举,有些教师把教学中的“情境”仅仅看作是“为活跃课堂气氛而服务”,情境设置总要使用鲜艳的画面,学生上课也是手舞足蹈,课堂看起来也是热热闹闹的,气氛非常“活跃”,但往往忽视了该情境是否能帮助学生提高其英语能力、素质、思维;还有些教师课堂的情境创设过度地依赖多媒体技术,而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求。其实,创设情境不应只局限于多媒体,教师的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学生的表演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更为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合用多媒体;还有的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过于肤浅,而没有重视任务型教学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为了有活动而安排活动,活动没有目的性,甚至和教学内容脱节。情境和活动的创设没有达到应有的质量和深度,华而不实。
反思这一个个教学案例,我们不难悟出情境是缩小的生活,不是小说中的情境,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设置情境时,不可随心所欲,要精心组织,巧妙构思。若要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内容,设计出既让他们感兴趣,又能培养其语言运用能力的情境进行交际,我认为创设教学情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基本教学原则:
一是主体性原则。创设情境时,要把学生放在首位。应用之前最好做调查,关注自己所教的学生对什么感兴趣,并思考学生们是否愿意参与这个情境,它能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以学生为主。
二是真实性原则。教师设计活动所选择的场景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教表示颜色的词汇时,教师可让学生谈论各自喜欢的颜色、服装、学习用品等;操练物品主人时,教师与其自己拿一大包用品,不如拿学生自己身边的物品;教吃西餐的习惯时,教师让学生看录像,不如让学生在模拟的真实环境(准备刀、叉、盘子和食物等)中体验……
三是适度性原则。过度地创设花哨的情境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情境教学应寓问题于情境之中,这样就要求在情境教学中把握信息的量度、问题的难度、学生的探究深度。
当然以上论述是我根据自己教学的一点浅显认识和理解总结出来的,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要注意:
一是考虑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根据中学生爱玩、好动、好胜心强的特点,教师可设计许多生动活泼的猜谜、接力采访比赛、采访、英语小短剧表演以及竞赛等。这些游戏的趣味性可以让学生始终在一种企盼和愉悦中轻松地学习,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学以致用和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二是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交际时,要注意难度适当,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要让每个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我在初一年级开始就尝试实行“每日英语演讲”,要求每天两名学生轮流做一到两分钟的演讲,内容不限,组织一个或几个学生共同参与演示以前学过的对话,或者把学过的英语运用到生活中去。基础好的学生做得很好,但基础差的学生做起来很困难,觉得无话可说。这就需要教师对其加强指导以增强其自信,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这些学生予以特别的关注和照顾,不让他们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全班学生齐头并进。
三是教学情境的设置要注意唯一性。在前面的案例三中,幻灯片上只有一张生活画面和我的照片,没有任何提示语,无明确的指向性,容易引起歧义,学生当然不知道是我现在的习惯还是过去的习惯。
綜上所述,创设情境是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供攀爬的支架,使得我们的课堂有生气、有效率。若教师能把握情境设置的原则,使学生产生仿佛置身于英语世界的感觉,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地学习,便能充分发挥这种教学手段的实效性,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运用英语的能力,保持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成为学习的主人,最终才能体验学习的乐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