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打银行的科技裂变
2017-12-22董莉
董莉
在华10年,这家位于天津的渣打环球商业服务中心的改变,不单是名字。
在技术面前,行业是平等的。银行对新技术的积极关注和谨慎使用来自于行业对风险的敬畏。在一些银行内部,几乎每一项技术都需要经过很多测试,确保安全合适了才得以应用。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中国的金融业务也已经从传统的现金交易逐步向数字化发展。“随着不断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和银行业务的转型,中国正在逐渐成为全球金融技术的重要市场。”渣打环球商业服务有限公司(渣打环球服务中心)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张挹凡说。
这个2017年1月9日更名的渣打环球服务中心(GBS China),之前叫作渣打(中国)科技营运有限公司,2007年成立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位于印度和马来西亚的另外两个环球服务中心一起为渣打银行全球58个市场提供服务。
在中国默默深耕十年,更名的背后是整个中心战略上的转型体现。张挹凡透露,渣打环球商业服务中心将继续立足于银行运营和技术创新的融合,用技术的方式和头脑去引领金融业务的变革。
十年转身
“这次GBS的转型,是渣打集团在全球范围内的一次改革。位于天津的渣打环球服务中心也将于位于马来西亚和印度的其他两家GBS一起,开始这次战略转型。包括我在内的三个中心的首席执行官在2017年初确定了转型中的8个工作流:客户关系、商业发展、区域优化、科技创新、数据报告、流程改善、人才培养以及文化传播。通过这8个工作流的紧密合作,我们希望可以在2019年初完成这次转型工作。”
在到渣打环球服务中心之前,张挹凡作为渣打银行(香港)有限公司的财富和证券市场运营总监,负责所有后台运营的高效化及标准化相关的投资服务,包括金融市场、财富管理、私人银行及股权方面。此前就多次到天津渣打环球服务中心进行业务沟通。
早在1994年,张挹凡便加入渣打香港,拥有超过30年的银行业从业经验,对中国和香港地区的证券及金融产品方面有着深入的了解。在他看来,金融营运服务对于银行创新产品能力、提升客户体验,乃至业务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可否认的是,科技有很大的适应力,每一次金融市场的改变都会促使科技改变,而科技的发展也在改变金融交易的方式。
上个世纪80年代,彼时的金融交易都是面对面进行,买卖股票和债券都是人对人或者通过电话完成交易,当时科技还没有显示出重要性。进入90年代之后,科技慢慢进入主导和领先的地位,成为金融不可或缺的部分。2000年之后,證券交易市场开始慢慢被网络交易取代。在进入移动互联和人工智能时代,金融科技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从成立开始,渣打环球服务中心为渣打银行提供金融后台营运与金融服务,以及尖端金融系统开发。金融服务业务包括个人及企业的账户管理、贷款审核发放、现金管理、外币兑付、贸易信用证审核、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和衍生品交易等各种对公、对私后台操作业务。金融信息科技则专注于国际金融市场交易系统与平台的研究与开发,以及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的开发运维等。
如今,渣打环球服务中心已发展成为一个能够处理复杂、大规模跨境业务的服务中心,为超过44个国家及地区提供银行运营服务,并在全球范围内为渣打银行提供软件开发和技术支持服务。此外,该中心还在渣打集团的“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和金融市场开发等项目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渣打环球服务中心增强了自身的主动性,正在银行内部尝试“B2B2C”。10月底,渣打银行中国区的同事被邀请到天津的渣打环球服务中心,不但分享了渣打银行在国内的发展情况,也提出一些业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之前渣打银行的业务部门和我们的沟通比较少,现在希望能更加频繁和紧密地沟通,当业务部门有需求时候我们要及时获知,以便了解哪些问题是我们可以解决的。”张挹凡说。
十年间,渣打环球服务中心的员工由70人发展到1900人,其中银行系统软件开发团队已超过500人,这个团队既要负责金融市场IT产品的开发,又要负责金融IT和网络银行等系统的运维和测试。
“技术类人才的储备更让中国成为了金融技术的领军者。”张挹凡多次提到了人才培养。在技术储备和人才培养“本土化”方面,公司也一直在尝试。比如通过与本土组织机构的合作推动本地金融服务行业的整体发展,曾与天津大学软件学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培养金融市场软件开发相关人才。“今年还加强了校园招聘的力度,希望每年从大学里招聘200到250人,进行专业化培训。”
另外,技术的不断迭代,让越来越多的工作可以摆脱人力交由机器人完成。这个现象正在天津发生着。为此,渣打在内部针对这些“失业”员工进行新的培训。在产品层面进行培训、考评、合格后发放证书。张挹凡希望每个员工有三个不同产品的操作能力,除了业务能力以外,公司还会对他们进行领导力相关的培养,每一层员工有相关的领导力培训计划。
连接创新
在11月举办的第二届新加坡金融科技节上,渣打银行第二年参与其中。在大会的演讲环节,渣打集团首席信息官高立兹(Michael Gorriz)分享的PPT中有一张是扫码支付场景引人注意。“我在上海的菜市场买了两个桔子,一块钱,不需要现金和卡,而是通过手机实时完成了支付。”
的确,正如他分享的,从世界上第一家银行在意大利诞生以来,在过去的500年来银行的业务模式没有太多的变化。50年前,计算机进入银行并获得大规模的采用,但没有给客户带来在服务内容和方式上的实质性改变,改变的仅仅是银行内部工作效率上的提升;到了5年前,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的出现和普及大大改变了银行和客户间的互动关系,借助新金融科技,银行业服务开始走出营业场所,正在全方位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去。
早在2016年初,渣打银行就曾与百度合作,开展金融科技公司加速器项目。同年4月,更是在新加坡成立了金融科技创新实验室eXellerator,旨在探索如何用那些新兴的技术与数据科学服务与可持续的业务解决方案。
事實上,早在2007 年初,渣打与新加波的一所重点大学合作,规划创立了全球超级实验室,在同行业中算是最早的,为全球范围内的业务开发新的项目和产品。
在eXellerator位于渣打新加坡办公室17层的窗户上贴着一张海报,上面集合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云计算、物联网、人脸识别等等技术的英文拼写。eXellerator负责人张伟民介绍,实验室肩负创新、创业及教育三重角色,在自身关注新技术,还会邀请互联网和金融科技领域的创业公司参与进来。如果有适合银行业务场景的解决方案出现,银行则会考虑加速这些方案与银行实际业务的整合。
目前,已经有20多个金融科技项目在营中孵化,领域涵盖了反欺诈,智能投顾,数字令牌,社交数据搜索,区块链、人工智能以及监管科技等。
智能投顾是包括中国在内金融创新的热门地带。渣打的研究报告也发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行的信息整合和分析,不仅所需时间较少,也更加精准,有助于构建表现更出色的投资组合。渣打银行年初透露,未来几年将投资不少于2.5亿美元打造智能财富管理和交易平台,希望为客户带来全新的财富管理体验。在入选实验室的项目之中,Bambu是一家位于新加坡的B2B智能投顾平台,正在研发专门应用于金融领域机器人顾问。
当然,除了创新实验室的前瞻性探索,渣打银行在具体的业务上已经在尝试一些科技创新应用。比如,针对交易银行业务,渣打银行打造了“Straight2Bank”应用,为机构和商业客户提供现金、贸易、外汇和证券服务,实现了交易银行的移动化和全天候服务。渣打银行还与Kasisto合作,基于后者的KAI Banking平台技术,推出了客服机器人服务。KAI结合了语音识别、自然语义理解等功能,能够预测及解答客户的上千种问题,并且帮助客户进行实时银行交易。
渣打中国在数字化领域也在不断推陈出新,2016年渣打中国推出国内首款涵盖全线QDII基金产品的移动投资平台。2017年,渣打中国成为首家在华推出视频银行服务的外资银行,客户可以在国内外任何地点,通过网页与渣打中国的远程客户顾问进行视频交流,完成所需的银行服务。客户还能够通过指纹认证登陆渣打移动银行,获得更方便、安全的移动金融体验。另外,今年8月,渣打中国的信用卡接入微信支付,成为首个与微信支付合作的全球性外资行。
而渣打全球商业服务中心则持续在关注中国金融科技的发展,并与新加坡创新实验室保持实时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