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后穆加贝时代”的津巴布韦(环球学者观察)
2017-12-22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沈晓雷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沈晓雷
“后穆加贝时代,一旦津巴布韦经济恢复起来,在津华人将再次获得发展良机。”津巴布韦的华商在听完津新总统姆南加古瓦当地时间20日在首都哈拉雷发表的首个国情咨文后,对未来充满期待。姆南加古瓦明确新政府“将把经济增长作为首要任务”。笔者本月初随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人在非洲/非洲人在中国”课题组前往津巴布韦,第一时间感受“后穆加贝时代”津巴布韦的社会变化,并在和当地华侨华人,特别是两大侨团华人华侨联合总会(简称“华联会”)和华商联合总会(简称“华商会”)交流中了解到,他们不仅想在“第二故乡”过上好日子,也期盼着“中津友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芳华”。
要么无奈离开,要么选择坚守
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距北京1万多公里,时差6个小时。由于两国之间没有直航,从北京前往哈拉雷需在亚的斯亚贝巴或迪拜中转,通常要20个小时以上,可谓舟车劳顿。不过,好消息是2018年两国要通航,预计从北京飞哈拉雷约14个小时,行程上会方便很多。
笔者2014年11月至2015年3月曾在津调研,这次飞机落地后一入关就感到随时局变化而来的一些社会变化。津巴布韦海关人员的态度明显比以往要好,笔者填好入关表格后,还有女官员走上前主动问候,并指引去没人排队的窗口办理。据华人讲,当地海关过去经常刁难他们,最近这样的现象少了,局势剧变改变了政府的官僚作风,提高了办事效率。在哈拉雷市内也是,过去交警总是设卡收费,捞取点“好处”,但姆南加古瓦上台后,不仅没交警敢再设卡,而且在与军队联合执法时,他们也变得好说话了,一般询问几句就会放行。
此次局势剧变前的三四年间,津巴布韦一直处于政治动荡、经济低迷和社会萧条中,在津华侨华人也深受影响。随着中非产能合作推进和民间交往增多,整体上前往非洲的中国人逐年增多,津巴布韦算是极少数相对减少的国家。据了解,2000年时在津华人仅有约500人,此后随着中国加大对非“走出去”的步伐,以及津实施“向东看”政策,中国新移民逐渐增多。2009年到2012年是津恶性通货膨胀后的经济恢复期,华侨华人一度达到3万人左右,但目前已不足1万。华商会副会长王力军说:“在2009年废除津元实行以美元和南非兰特等为主的多元货币体系后,津经济在两三年内有短暂恢复,但随后又陷入萧条,加上近年来执政党内部纷争,导致当地社会和经济起起伏伏,我们的生活也起起落落。”华联会副会长、从事服装加工和面料销售工作的王建红告诉笔者:“过去两年我们都盼着津经济能筑底反弹。生意好时我们雇过上百人,现在裁到只有十几个人。”王建红说:“我们在津巴布韦生活20多年,这里已是我们的家,是我们的第二个故乡。所以我们还是坚持了下来。”
哈拉雷有一家名为“旺德福”(Wonderful)的饭店,不少当地黑人和白人时常光顾。这家饭店是福建人陈孙华和几位老乡今年3月开的,打拼几个月就因饭菜味道和服务质量上乘在哈拉雷站住脚。在此之前,2009年从南非移民到津巴布韦的陈孙华开过商店。2015年笔者去调研时他就说生意不景气,但已离不开,因为回国不知道还能干什么。和一些选择关店并离开的华人相比,坚持并转型的陈孙华终有所获。
“老津巴”对未来很有信心
在津华人与当地民众一样期待变革。有华人告诉笔者,11月18日上万人大游行时他们也走上街头。从事商贸的朱科说:“我们也想与津巴布韦人一起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期盼,我们不想让他们将我们看作旁观者。”笔者还看到,在华联会常务副会长赵科创办的《津巴布韦时报》微信公共平台和华商会常务副会长李曼娟创办的“津巴布韦华人网”微信公共平台上,不约而同都写着“津巴布韦的美好春天即将到来”“来津投资的春天来了”。
谈起“后穆加贝时代”的发展问题,华联会副会长宋黎女士表示:“新一届政府已表达了强烈的经济改革和开创新社会的意愿。无论是精简内阁,向腐败开战,还是放松本土化政策,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态度。”华商会副会长延治利显得更为乐观,他认为在“后穆加贝时代”,只要经济能恢复,在津中国人就将再次获得发展的好机会。
中国是津巴布韦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投资来源国。津政府非常需要中国的投资。12月6日,两国已签署多个政府间协议。在津巴布韦狂野旅行社的司机安德森看来,当地老百姓最希望中国人做的是投资和援建,帮助他们修路,修基础设施,这样做不仅可以带动经济发展,还能解决很多人的就业。
在笔者看来,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华侨华人在津巴布韦的发展肯定还面临新的问题。一方面,随着津政府与西方国家关系改善,肯定会吸引更多西方投资者,这将加剧市场竞争;另一方面,部分当地人对华人仍有成见。在津从事旅游业的刘休祥告诉笔者,他参加大游行时,曾听到有个别人对他大喊“中国人,出去”。“津巴布韦华人网”编辑香静怡告诉笔者,最近一个形容中国商品不好的词“FongKong”从南非传过来,而前些年当地人更爱用带有嘲讽意味的“JingZhong”来指代假冒伪劣商品。有当地华人告诉笔者,过去中国人开商店卖东西,会用中文和津巴布韦人说“正宗!正宗!”当地人买了价廉质次的商品后,觉得被骗,便取相似音“JingZhong”来讽刺中国人。
作为旅居津巴布韦20多年的“老津巴”,赵科很有信心,他告诉笔者:“所以我们中国人还是要从自己做起,要遵守当地法律,要杜绝假冒伪劣,要更多地从当地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津巴布韦即将迎来春天,在津华人能否沐浴春风?我认为只要我们做好自己的事情,改变一些过去的做法,就一定能。”
“梦想秀”和“非爱不可”为华人加分
同津巴布韦的情况相似,在南非等南部非洲国家,华侨华人与当地人的社会融合程度还不是很高,文化差异、语言不通是主要原因。就华侨华人个体而言,差异也比较大,有的已是富翁,有的还寄人篱下。对走出国门多年的人来说,回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笔者在南非遇到一位十年前就说要回国发展的华人,但直到现在已退休,还留在当地被人返聘工作。
把津巴布韦作为“第二故乡”的华人,要真正融入当地社会并不容易。笔者两次调研发现,新移民群体做了很多尝试,如很多津巴布韦人和笔者谈到的“梦想秀”活动。“梦想秀”由华联会常务副会长赵科组织举办,是一项面向当地青年的大型公益类文化活动,从2014年开始已连续举办四届,并在2015年和今年请获奖选手来华演出。“梦想秀”受到当地人青睐,每年都会有上千人参加初选,总决赛更是一票难求。获奖选手有的获得中国政府全额奖学金,有的签约中国演艺公司。华人社团既为津“草根”艺术爱好者搭建舞台,也搭建了一个传递中国人正能量、好声音的舞台。
2015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对津巴布韦进行国事访问前夕,在津《先驱报》发表题为《让中津友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芳华》的署名文章。文中写道:“据我了解,旅居津巴布韦的华侨中间有一个名为“非爱不可”(LoveofAfrica)的妈妈团体……多年如一日给当地孤儿送去关爱和温暖,用实际行动书写着中津友好的‘现在时,也培育着中津友好的‘将来时。”“非爱不可”爱心妈妈团队2014年4月创立,活动负责人为华商会常务副会长李曼娟与旅津多年的彭燕。彭燕告诉笔者,单靠个人力量无法为当地人提供更多帮助,于是大家就建了名为“爱心妈妈”的微信群,相约一起为孤儿院捐助物资,后来加入的人越来越多,逐步建起成熟的组织。三年半时间,“非爱不可”为几十家孤儿院捐助食品、生活用品和娱乐设施,为50多个孤儿筹集学费。去年8月,爱心妈妈团队还在哈拉雷北郊的贫民区捐建一所孤儿院,接收12名孤儿。李曼娟认为,这些活动加深了华人与当地人之间的信任,无论黑人还是白人组织都把他们看成好朋友。她近日还在朋友圈晒出“华商会喜获哈拉雷省政府颁发的社会责任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