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木耳出耳期管理技术

2017-12-22《中国农业》编辑部

农家之友 2017年12期
关键词:耳片木耳湿度

毛木耳出耳期管理技术

控制温度

毛木耳耳片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6℃~35℃,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4℃~28℃,在此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耳片生长越快,温度低于18℃时耳片生长缓慢,温度超过35℃时,耳片生长受到抑制。当温度低于20℃,要减少通风,做好保温工作。温度超过33℃时要注意喷水降温,加强通风。

调节湿度

毛木耳耳片生长发育阶段,需要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可通过人工喷水来维持空气的相对湿度,喷水时可用水管直接向耳片和空间喷淋,但主要向空间和地面上浇水。喷水要根据气候、耳片的生长状况而定,晴天、温度高、耳片大时,喷水量要大,每日喷水3~4次;阴天,耳片小时,少喷水或不喷水。当耳片边缘卷曲,变黑变硬时,表明环境中湿度不足,就要及时喷水。毛木耳耳片有较强的耐旱能力,即使耳片变黑变硬,干燥卷曲,喷水吸水复原后,又能恢复生长,因此在管理上应采取干湿交潜,使环境处于干干湿湿的状态,有利于提高耳片的质量和产量。

在高温期间,特别要做好干湿交替管理,如果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下,极易出现“流耳”。每次喷水后,结合通风换气,让毛木耳耳片上过多的水散发掉。在连续阴雨天,必须加大通风换气,防止出现“流耳”。

增加光线

光线的强弱对耳片的质量影响较大,在强光下,长出的耳片肉厚,颜色深、柔软,绒毛粗而长,耳片干燥后,为黑色。在弱光或接近于黑暗的环境条件下,耳片颜色浅,为淡红色,耳片较薄,腹面绒毛细而短,不明显,干燥后耳片为红褐色,呈半透明状。因此可以通过调节出耳环境的光照强度,来生产出不同质量的耳片,满足市场的需要。

保持通风

毛木耳在耳片生长发育过程中,要吸收大量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如果耳棚内通风不良,就会造成一个高浓度的二氧化碳环境,耳片则不能正常分化形成,而长成“手指状”的子实体。在耳片生长后期,遇到温度高、湿度大时,就会造成“流耳”,因此在出耳期间,要保持耳棚内空气流畅,空气新鲜。由于通风与保温、保湿是相矛盾的,在通风时要根据温度和湿度来进行。温度低、湿度小,要减少通风;温度高、湿度大,要加大通风;在连续阴雨天时,要一直保持通风状态,降低湿度,防止出现“流耳”。

二茬耳的管理

毛木耳正常情况下可连收3~4茬,1~2茬量多质优,3茬以后的耳质较差。采收第一茬后,为促使迅速转潮生长第二茬子实体,管理上要注意如下环节:

清理耳基。第一茬子实体采收后,如耳基没除净,遇气温高时易出现霉烂,导致杂菌污染,无法再生。为此,采收时要沿袋面整朵割下,并用利刀铲除穴口上的残留耳基。

控湿养菌。采后的菌袋要停止喷水3~5天,同时加强通风,并把阴棚上的遮盖物拉稀,增加光照,使表面水分收缩。袋内菌丝继续吸收养分,由原来生殖生长转回营养生长,此时温度应掌握在24℃~26℃,促进菌体复壮,为第二茬出耳提供强壮的菌丝体条件。

加湿诱耳。毛木耳采收后,培养基水分已消耗部分。为了诱导原基形成,必须用雾化水少量喷淋料面,每天揭膜通风,更新棚内空气;同时采用温差刺激,干湿交替,促进迅速形成原基,并分化成耳芽,长成子实体。

每一茬子实体采收后,由于袋内水分、养分含量都相对减少,所以喷水的次数与量要依次逐增,也可喷洒增产素以增加营养,促使耳片肥厚,提高产量。 (中国农业 )

猜你喜欢

耳片木耳湿度
非比例多轴载荷耳片的疲劳分析方法
民用飞机耳片结构参数化设计方法研究
路基上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湿度场分析
基于三维模型耳片接头几何参数敏感性分析
粉色木耳你见过吗?
基于湿度控制的室内空气净化器高压电源设计
泰州大桥主缆纵向湿度分布及相关性分析
巧洗木耳
发现木耳
含孔边套筒的厚截面复合材料接头耳片强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