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聪御 制鹿椅乘龙清太宗皇太极御制鹿角椅的文化内涵

2017-12-22

紫禁城 2017年10期
关键词:御制皇太极八旗

李 理

李姝梦

李理: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清代宫廷史与清宫文物的研究

李姝梦:辽宁大学出版社编辑,从事古代文物图案、纹饰的整理与研究

天聪御 制鹿椅乘龙清太宗皇太极御制鹿角椅的文化内涵

李 理

李姝梦

李理: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清代宫廷史与清宫文物的研究

李姝梦:辽宁大学出版社编辑,从事古代文物图案、纹饰的整理与研究

在沈阳故宫博物院藏十万余件藏品中,大清开国汗王(皇帝)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人的御用物品,一直受到历史学界、博物馆界和社会公众的关注,其中清太宗皇太极御制鹿角椅,以它独特的鹿角原料、新颖的设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清初珍贵文物的典范,它也因此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弯弓逐鹿 满洲雄风

清王朝的缔造者是以狩猎见长的女真人(满洲人)。这一民族源自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世代以狩猎、采集为生。明代中晚期,女真人由黑龙江、吉林境内迁徙到辽宁东北部山区,一部分人受到辽东汉人影响,开始转向农耕生产。当时,辽东边外尚未开发,有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扈伦四部)和东海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大部之下,又分散成众多小部落。各部既通婚联姻,又相互攻伐。限于社会经济落后、自然环境恶劣等因素,辽东边外女真人的生产、生活一直处在相对原始的状态,骑射狩猎既是人们的一技之长,又是赖以为生的手段。人们将获取的兽肉、兽皮,拿到辽东马市进行贸易,以山货换取生产、生活必需的铁器、粮食等物资。女真人正是在这种严酷的自然环境下,练就了高超的马上功夫和狩猎技能。

明万历十一年(一五八三年),建州左卫小部酋长努尔哈赤,以为祖、父复仇为名,掀起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经过三十余年艰苦征战,他先后平定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扈伦四部大部分)以及一部分东海女真。万历四十四年(一六一六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正式称汗,创建大金国,建元天命。不久,公开向明朝宣战。天命四年(一六一九年),努尔哈赤于萨尔浒之战大败明军,攻入辽东地区,将国都由赫图阿拉迁至辽东首府辽阳城。

皇太极在萨尔浒之战中大破刘綎

采自《满洲实录图》

努尔哈赤从起兵到建国,历经多年战乱,并未解决女真人缺少口粮的生存问题。征战之余,他和诸贝勒、八旗官兵不得不经常到野外围猎,以获取兽肉和兽皮,补充生活所需。《满文老档》、《满洲实录》和《清太祖实录》等史籍中,对努尔哈赤与八旗兵马上逐射、驾船捕鱼均有许多描述,反映了当时女真人的社会经济状况。如天命八年(一六二三年)四月,年岁已高的老汗王努尔哈赤率八旗兵巡边之机,大兴围猎,此次他自己所获猎物为:十五日,「获鹿狍十只,散给有职之大臣等」;十六日,「猎获鹿狍二十只,未赐给有职之大臣,而散给众军士,令汤食之」。同日,「于辽河张网,汗(努尔哈赤)亲乘舟行,以钢叉得鱼十尾」;十九日,「获鹿狍十只」;二十日,「获狍二十只」等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译注《满文老档》,四五八、四五九页,中华书局,一九九〇年)

清人绘 皇太极朝服像轴

绢本设色 纵二七五·五厘米 横一四二·五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天聪元年(一六二七年),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继位。一六三六年,皇太极在盛京皇宫内将国号由大金改为大清,正式开启清王朝的历史序幕,在位十七年间,通过八旗制下的农庄生产和战争掠夺等手段,虽然解决了部分国人的衣食问题,但由于八旗大军连年征战,加上有大量蒙古、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不断加入,因此口粮问题依然无法得到解决,人们不得不通过集体狩猎的形式补足衣食。清初史籍中,留下皇太极带领诸王贝勒、侍卫和八旗官兵,于秋冬季节或征战之余不断行围的记载。天聪六年(一六三二年)五月,皇太极亲率八旗大军远征察哈尔蒙古,一直远逐到西部的归化城。在一次行猎活动中,「适有二黄羊并行,上(皇太极)一矢贯之」。不久,大军行至宣府附近时,军中绝粮断炊,皇太极下令行围,「丙辰,左右两翼兵于启行时,分道而猎,及合围,见黄羊遍野,不可数计,遂杀死数万。时军中粮尽,因脯而食之」。同月,「至部民所居地方,上(皇太极)连发二矢,每矢贯二黄羊,计射羊五十八(头)」。(《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十一,三四、三五页,台湾华文书局,一九六九年)又如天聪九年(一六三五年)十一月,皇太极率诸贝勒及三千甲士到长岭等地行猎二十天,「是猎也,汗(皇太极)射猎野兽加之四虎,共达一百二十八(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上册,二一〇页,光明日报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清 皇太极御用牛角弓、哨箭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清 皇太极御用木黑牛角桦皮弓

长一七七·五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东北地区盛产的麋鹿(长有巨大的鹿角)

关于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弯弓逐鹿的记载,在清初史籍、档案中可谓屡见不鲜。两代汗王(皇帝)统率八旗军弯弓逐猎,不仅解决了国人生计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八旗官兵的武技,磨炼了他们的意志。

太宗获鹿 御制座椅

皇太极一生驰骋沙场,逐猎于山野,有着过人的臂力和超凡的武功,不仅战功累累,也斩获无数猛兽,从虎豹狼熊,到獐狍鹿羊,可谓应有尽有。沈阳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一把鹿角椅,成为皇太极一生赫赫武功的实物见证。

天聪五年(一六三一年),明朝派兵在辽西锦州、大凌河等城修筑城垣,企图构筑对后金的坚固防线,皇太极决定派兵予以回击,以打破明军的战略部署。在这次大凌河之战中,皇太极在大帐中亲手捕获了一头大鹿。据史籍所载,是年八月二十八日,皇太极与两侍卫亲兵正在御营安顿,此时「有一大鹿,自东来」,置双方激烈的战斗环境于不顾,跃过八旗兵挖掘的五尺多宽深壕,掠过侍卫,直奔御营大帐。皇太极见状,率左右亲兵一拥而上,将大鹿砍杀,收获了这份天赐之礼。(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译注《满文老档》,一一四三页,中华书局,一九九〇年)从女真兴起之初的民俗情况以及清初档案记载来看,人们在野外狩猎或住营期间,如果意外获得走兽、飞禽,他们往往将此视为吉兆,认为所得猎物是上天恩赐。因此,皇太极在大凌河战役获胜后,很有可能将御营所获大鹿之角带回盛京,取其吉祥寓意,制成鹿角椅,作为御用器物。

此件鹿角椅所用鹿角特别巨大,想见其所属必是一头大鹿,这与史料所载相符。此外,鹿角质地光滑细腻,角叉众多,弧线分明、排列有序,与常见的梅花鹿、马鹿、驯鹿或驼鹿之角均有所不同,应属体量较大的麋鹿之角。这件鹿角椅制作于明末清初,既带有明式家具的一些特征,也带有清初宫廷的原始气息。

椅子上部以巨大的鹿角制成圈椅背靠和左右扶手,中间靠背为木制,上下饰以贴金透雕云纹、缠枝花卉装饰,靠背外部贴金透雕花卉,左右两侧为立式支柱。鹿角共十二叉,其中四叉作为支柱,与椅座相连,八叉以椅背为中心向前部、后部均匀地张开,似乎是八旗护军在拱卫汗王的神威。椅下部以东北特有的杂木制成,外面罩以朱漆。椅面呈长方形,椅心由棕绳编织而成,具有一定的弹性。椅座下部为须弥座式,每一椅腿之间以宝珠相连,均涂金漆,四腿之外浮雕花卉纹。椅腿下部为四足托泥式,椅前安有木制脚踏,供人踏脚端坐。这件鹿角椅原始、朴素的特征与清入关前女真人粗犷、尚武的风格正相契合,可以说是满族人顺天而生,取于自然的充分反映!

清 皇太极御制鹿角椅及局部

通高一一九·二厘米 座高五七厘米 椅面长八二·八厘米 宽五二·七厘米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列帝仿效 猎鹿制椅

顺治元年(一六四四年)八月,六岁的小皇帝福临在母后孝庄皇太后等人陪扈下,由盛京(沈阳)迁都燕京(北京),实现定鼎中原的宿愿。与此同时,八旗各路劲旅分路西进、南下,开始统一全中国的征程。清朝建立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政权之后,满洲贵族由于是以少数民族身份入主中原,统治者始终充满危机感,一方面要积极宣传自己继承帝位的正统性,消弭「夏夷之辨」可能对清朝的危害;另一方面,则始终告诫旗人不忘初心,坚守「国语骑射」,以文治驭天下,以武功保平安。

从康熙二十年(一六八一年),清廷在内蒙古草原坝上开始设立围场。自此,清帝经常远赴围场进行「木兰秋狝」。这一活动数代延续,直至道光朝外寇入侵,才宣告结束。康熙、乾隆这两位长寿皇帝曾多次前往热河行宫(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围猎。当他们前往东北地区祭祀盛京三陵、拜谒盛京皇宫期间,也会于东北各围场举行狩猎活动。他们的一生中可谓猎杀无数,如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二年)玄烨第二次东巡期间,出山海关后「仅半日间就抓住三百多只牡鹿和狼、狐狸和其他野兽」;在吉林边陲「有时一个时辰就捕住一千多只牡鹿和穴居的熊」,「捕住虎有六十多头」。(南怀仁《鞑靼旅行记》)康熙五十八年(一七一九年)玄烨回顾自己一生的狩猎活动,十分高兴地说:「朕自幼至今,凡用鸟枪、弓矢获虎一百三十五,熊二十,豹二十五,猞猁狲十,麋鹿十四,狼九十六,野猪一百三十二,哨获之鹿凡数百,其余围场随便射获诸鹿,不胜纪矣。朕曾一日内射兔三百一十八,若庸常人毕世亦不能及此一日之数也。」(《清会典事例》,转引自万依等著《清代宫廷史》一一二页,辽宁人民出版社,一九九〇年)

猎捕的诸多野兽中,包括麋鹿、马鹿、驯鹿等,这些鹿的鹿角为清帝仿制清太宗鹿角椅提供了方便。据史料记载,康熙、乾隆时期,清宫内务府曾奉旨制作了多把鹿角椅。

康熙帝御制鹿角椅,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为圣祖玄烨御制。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年)弘历亲题御制诗文,铭刻于椅背之上:「制椅犹看双角全,乌号命中想当年。神威讵止群藩詟、圣构应谋万载绵。不敢坐兮恒敬仰,既知朴矣愿捐妍。盛京惟远兴州近,家法钦承一例然。」诗后题款:「乾隆壬辰季夏中浣,御题。」诗前钤一椭圆印,款下钤有两枚方印。这把鹿角椅虽然从外形上与皇太极御用鹿角椅不尽相同,但其体现的尚武精神和守成意识,是完全相同的。

清 郎世宁 弘历射猎聚餐图轴

绢本设色 纵三一七·五厘米 横一九〇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清人绘 弘历猎鹿图轴

纸本设色 纵一二七·五厘米 横三二三·五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帝继续按祖制赴围场行猎,同时也按康熙制作鹿角椅的方式,继续制作鹿角椅,直到嘉庆、道光朝,数代皇帝皆遵循这一祖制。至清末,清宫鹿角椅分别存放于紫禁城、圆明园和避暑山庄内,成为清帝宣扬祖先功绩、炫耀个人武功、坚守骑射传统的特定之物。清中晚期,宫廷中仿造清太宗御制鹿角椅的传统,甚至带动了外藩蒙古诸王也纷纷仿效。如在蒙古札萨克亲王府内,原藏有一把哈撒儿(成吉思汗二弟)后裔札萨克亲王的一件宝座式鹿角椅。该椅体量较小,座身和靠背为木制,表面彩漆雕刻云龙纹,两侧靠背和扶手则均用鹿角制成,与清太宗鹿角椅有同工之美。

歌而咏之 鹿椅传承

康熙十年(一六七一年),清圣祖玄烨「以寰宇一统,躬谒太祖、太宗山陵」,首次率八旗官兵东巡盛京。此后,他又于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二年)、三十七年(一六九八年)年两次东巡,使清帝东巡盛京成为定制。在康熙、乾隆、嘉庆、道光诸帝东巡盛京期间,曾先后于宫内各库恭睹祖先遗物。为此,各位皇帝曾题写、刻制大量御制诗文,以歌颂祖先功德,铭记前辈业绩。

清 乾隆御制鹿角椅及局部

长七八·五厘米 宽八六·五厘米 高一三〇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清 康熙御制鹿角椅及局部

长九〇厘米 宽七二厘米 高一三一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清 乾隆御制鹿角椅及局部

长一〇二厘米 宽七九·五厘米 高一〇一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清 蒙古札萨克亲王府宝座

高一一四厘米 宽一一四厘米 长一〇〇厘米

采自《清史图典》

乾隆在皇太极御制鹿角椅(全图参见页五二)椅背上所刻的御制诗文

清嘉庆 御制鹿角椅诗文挂屏

长七一厘米 宽三八·五厘米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十九年(一七五四年),乾隆第二次东巡盛京,他在观览太宗皇帝所制鹿角椅后,诗兴大发,欣然写就御制诗一首:「弯弧曾逐鹿,制器拟乘龙。七宝何须羡,八叉良足供。库藏常古质,山养胜新茸。那敢端然坐,千秋示俭恭。」诗后署款:「敬咏太宗文皇帝所制鹿角椅一律,乾隆甲戌秋九月,御笔。」作完诗文后,乾隆尤感不足,命内务府工匠将诗刻于椅背之上,甚至将自己常用的「乾」「隆」圆、方连珠印也刻于椅背。自此,这把清太宗御制鹿角椅因为增加了乾隆皇帝御制诗文,而被赋予新的涵义— 原来质朴的鹿角椅,体现着清初武功开国的创业精神;而新添的乾隆帝御制诗文则反映了清朝走向汉化,以文治天下的统治方略。乾隆四十三年(一七七八年)、四十八年(一七八三年)乾隆第三次、第四次东巡盛京时,再次对鹿角椅赋以专文。清仁宗顒琰受乾隆影响,于嘉庆十年(一八〇五年)东巡时亦予赋诗。

阅读链接

恭咏太宗所制鹿角椅

诘戎不废猎,得鹿角成斯。武示俭兼示,坐宜携复宜。雕几曾弗藉,磋切略为施。后圣继先圣,山庄亦有之。

——弘历

恭咏太宗所制鹿角椅叠戊戌旧作韵

习武寓习猎,神弓射鹿斯。命工取角便,成椅憩躬宜。大用物无弃,俭怀训有施。载观敢言坐,手捧额钦之。

——弘历

恭咏太宗鹿角椅

获鹿原田选八叉,因材制椅贮皇家。祖贻考咏虔瞻拜,禹鼎汤盘蔑以加。

——顒琰

清末日本学者拍摄的沈阳故宫文物照片

乾隆、嘉庆的御制诗文多被内务府或近臣制成屏联,如沈阳故宫博物院藏嘉庆皇帝楷书《恭咏太宗鹿角椅》挂屏,可与顒琰所作诗文相互印证,反映了清帝对太宗御制鹿角椅的重视,以及鹿角椅所具有的特殊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

清末,曾有日本学者前往奉天行宫(沈阳故宫),并拍摄了一批原藏文物照片。在这些照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在盛京皇宫飞龙阁内,依然较好保存着清太宗御制鹿角椅。但照片上明确显示有两件鹿角椅,是清初皇太极时就制作了两把,抑或是清中期乾隆皇帝对太宗御制鹿角椅的复制,均未可知。另一件鹿角椅现在何处?这些问题,尚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探索与研究中去寻找答案。

猜你喜欢

御制皇太极八旗
什么是八旗?八旗盔甲是作战时穿的盔甲吗?
《御制耕织图诗》瓷板册页的清宫往事
南宋《太宗皇帝御制戒石铭》碑(梧州本)
青玉雕御制诗描金长方形插屏
Chinese astronomy in the time of the Jesuits: Studies following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大汗已逝各自飞
先生冷吗?
一梦前尘念三生
清代八旗世家子弟的选官与家族任官问题初探
清初达斡尔族编入八旗起始时间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