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湄潭茶的“国家地理”

2017-12-22文丨瞿欣含

遵义 2017年24期
关键词:湄潭县湄潭茶业

文丨瞿欣含 全媒体记者 段 康

湄潭茶的“国家地理”

文丨瞿欣含 全媒体记者 段 康

作为贵州最大的茶区湄潭,有着贵州茶产业第一大县和全国第二重点产茶县的称谓。一直以来,茶产业是湄潭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依靠茶叶,湄潭40余万农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60余万亩茶园”“5.3万吨茶叶产量”“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102.17亿品牌价值”“13类综合开发产品”……这些数据确立了其在贵州茶产业中的霸主地位。

如此亮丽成绩的取得,是湄潭茶的历史积淀,是湄潭人的共同努力,更是茶叶品牌化发展的结果。“湄潭翠芽”“遵义红”作为贵州“三绿一红”品牌代表,在产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飘香全国,获得了含金量最高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已成为了引领湄潭茶产业发展的“拳头品牌”。

贵州省湄潭县兴隆镇龙凤村田家沟茶产业富裕湄潭新农村(瞿欣含/摄)

“红”与“绿”的沉淀

好山好水出好茶。生态之余湄潭,之余茶业,意义不言而喻。品牌的打造与呵护则升华了湄潭茶的品质。一叶飘香的“湄潭翠芽”和温婉沁心的“遵义红”,同为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茶叶品牌,其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认知度早已声名远播、深入人心。2017年5月“湄潭翠芽”荣获中国茶叶区域优秀品牌,与众多国内名茶并驾齐驱的喜悦尚未消退。来到10月,媒体报道党的十九大会议期间,代表们喝的红茶都是“遵义红”后,又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

近年来,湄潭秉持一“红”一“绿”的金字招牌先后获得“中国名茶之乡”、“最受百姓欢迎产茶地”等殊荣,其品牌、茶品一经面世更是国内外获奖无数,佳赞颇丰。有天生丽质,也有文化沉淀,追溯湄潭茶的历史,有其悠久深厚的底蕴。茶圣陆羽所著《茶经》中盛赞湄潭茶“其味极佳”;宋朝《太平寰宇记》所记载的“湄潭茶为土贡”; 清《贵州通志》“湄潭云雾山茶有名,湄潭茶皆为贡品”……1939年10月,张天福、刘淦芝、李联标为代表的40余位国内知名茶叶、昆虫、农业专家经多方实地考察,最终确定在湄潭建立了我国现代史上第一个茶叶科研机构——民国中央实验茶场的这段历史在湄潭可谓耳熟能详。

品牌价值16.38亿元,先后荣获国家级金奖48次的“湄潭翠芽”作为贵州扁形名优绿茶的典型代表,沿革于贡茶“湄潭眉尖茶”的这段历史鲜为人知。更令人意料之外的还在于1940年,中央试验茶场研发的第一款茶,其实是红茶,当时称为“湄红”。“如同革命一样,‘遵义红’茶的前世今生也带着‘革命’的色彩,经过了湄红—黔红—遵义红一次又一次的革变,‘遵义红’茶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充实和完善。‘遵义红’茶的崛起,不仅彰显了地域文化的特色,更是对中国抗战胜利的缅怀,其深蕴多重文化内涵。”湄潭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刘学辉介绍说,2008年,为了扩大知名度,规模带动更多茶农致富,湄潭县决定打造一个公共品牌。湄潭茶业协会随即申请注册了“遵义红”茶商标,仅2016年,“遵义红”茶产量就达5000吨,产值8.4亿元,成为了和祁红、滇红站在同一高度的高品质红茶。与“湄潭翠芽”一起,成为贵州的两大重点茶叶品牌。

十年磨一剑

“质量安全、品牌打造、市场开拓、基地提升、产业融合”,这20字的提炼,湄潭花了10年,坚守了10年。虽然1939年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和国立浙江大学先后落户湄潭,开启了中国现代茶产业的大门,但到2006年全县茶园面积也仅有7万亩。2007年,贵州省委、省政府下决心振兴茶产业,印发了《关于加快贵州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揭开了贵州茶产业飞跃式发展的帷幕。

同年,湄潭县委、县政府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振兴茶产业的决定,苦干实干,短短十年间,全县茶园面积发展到60万亩,成为贵州茶业第一县。“截至目前,茶叶产量、产值、茶业综合产值分别达5.2万吨、42.1亿元、103.2亿元。其中无性系良种达99%,无公害茶园认定面积45.39万亩,有机茶园6.35万亩、绿色食品茶园0.9万亩。全县茶叶生产、加工、营销企业及加工大户528家,其中注册茶企业达到385家,年产值500万以上企业35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22家。”提起茶产业发展的情况,湄潭县茶产业发展中心罗睿如数家珍。

注重质量创品牌,用区域公共品牌价值和规范化管理引导茶产业健康发展。谈到公用品牌的管理使用,特别是提升到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层面,罗睿说,在品牌创建上,湄潭县委、县政府牵头制订“湄潭翠芽”、“遵义红”系列产品生产标准,并注册“湄潭翠芽”地域品牌证明商标,以此树立“湄潭翠芽”、“遵义红”两大公共品牌的引导力,并配套完善茶青交易市场、规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逐步实现了茶青采摘、初加工与精深加工的合理化分工。在茶叶基地方面,今年新建标准化茶园5769亩;综合试验站建设新品种试验基地60亩,为全县茶树品种改良奠定基础,同时,还指导茶园、茶农全面实施标准化管理,打造生态、干净、安全的茶园形象。

在质量安全管理上,推广绿色防控,对茶园进行统防统治,大力实施茶园户籍化、标准化、清洁化管理,建成黔北生态茶园物资配送中心,推行茶用农资统一配送,从源头上严把安全关;进一步提升和规范茶叶加工,制定并落实“湄潭茶叶加工十要十不准”,实行互联网+电子眼监控系统,实时并全程跟踪茶叶的生产加工过程,助推企业实现清洁化、标准化生产。此外还开展无公害认证,组织企业参加检员培训,仅今年就组织22家茶企完成无公害茶园认定申报10万亩。

呵护好金字招牌

“湄潭县委、县政府不仅在出台支持政策之前多次征求我们的意见,而且支持政策制订很细,很多环节都有明确的奖补标准,操作性很强。”贵州湄潭兰馨茶业有限公司、贵州黔茶联盟茶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循说道。对于标准化、严格管控,位于该县抄乐镇群丰村的贵州高原春雪有机茶业有限公司法人李兰东也是不折不扣的执行者。

2014年该公司与村支两委合作,组建群丰村种养业茶叶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支部+基地+农户”的方式,带动全村茶农共同发展,对符合欧盟标准的茶园实行统一供肥、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采摘标准、统一病虫害防治的“五统一”,并以高于市场价的20%全部收购。对于未达到标准的茶园,则采取帮扶指导,逐步将其改造提升到符合标准后,再纳入“五统一”的服务管理范围。目前,该合作社的“五统一”范围现已覆盖了全村三分之二以上。

一杯好茶背后的品牌积淀,关键是要培育名牌、发展名牌,这也是使整个茶产业长远、健康发展必须解决的大问题。无论是茶企还是主管部门负责人都提到,遵义茶叶要出山,就要打出自己的品牌。“品牌管理一定要规范。无论是‘湄潭翠芽’还是‘遵义红’曾经由于品牌使用不规范,使得品牌市场鱼龙混杂,让消费者眼花缭乱,真假难辨。”贵州黔茶联盟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刘声言说道,为了呵护这一品牌,近年来,在加大茶苗圃、茶园、茶叶标准等方面建设的同时,湄潭县进一步严格湄潭茶叶原产地标记、证明商标认证和使用管理,对未经授权使用茶叶品牌的予以从严查处。

此外,品牌推介和市场拓展上,湄潭还积极参加各种茶博会和茶事活动,健全营销网络,“湄潭翠芽”“遵义红”亮相各种媒体,品牌知名度显著提升。2016年底,湄潭茶产业被国家农业部列为产业脱贫十大典型案例之一,入选中国茶叶扶贫示范县;2017年更是频频出动,举办北京国际茶业展•马连道国家茶文化展•遵义茶文化节、丝绸之路•黔茶飘香推介、参加杭州首届中国茶博会等,9月15日,因茶带来的新农村建设巨大成就还迎来了全国第三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在湄潭顺利召开。湄潭茶产业的发展和示范效应先后得到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和中央政治局常委韩正同志的充分肯定。

用质量保品牌,以品牌创市场,充分发挥品牌效应,不断提升茶产业的竞争力。茶早已融入到湄潭的生产生活中,融入到城市产业链全过程。在做强做大茶叶一、二产的同时,接二连三的产业大戏已然唱响。截至目前,全县有茶青交易市场35个,国家农业部定点市场、国家商务部定点出口市场——中国茶城2017年交易额达20亿元。湄潭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地级以上城市设立品牌专卖店、旗舰店、批发部590多家,多家茶企在天猫、阿里巴巴等全国知名网站开设网店300余家。天下第一壶文化博览园、翠芽27度、中国茶海等文化标志性景点亦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更有涉茶旅游公司、茶庄园等新型经营主体和茶园定制等新型经营业态展现出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湄潭县湄潭茶业
湄潭县开展2021年“开学季·关爱行”助学活动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林秀娟 茶业“双师”
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贵州茶业大事记
湄潭县茶叶产量与气候关系
鉴赏
贵州湄潭:建管护运 四好通途 致富农村
2007-2008年度油菜“3414”肥料田间试验总结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