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古诗英译

2017-12-21王超龙

校园英语·上旬 2017年13期
关键词:英译译者译文

一、引言

翻译作为跨越千年的语言交际活动一直以来都在文化的传播、思想的交流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其重要的意义也不断地推动各种翻译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并吸纳其他学科理论以应用于翻译实践的指导活动,关联理论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支。自Sperber和Wilson于1986年出版了《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之后,关联理论就此走入人们的视野。另一方面作为翻译活动一部分的古诗英译从1897年美国诗人Stuart Merrill的英译本《玉书》算起至今已经走过120年的历程,虽说发展时间不算太久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发展中国璀璨文化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一支。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出发来进行古诗英译研究更为符合诗歌英译认知推理的活动特点,也能更为全面彻底地了解古诗英译的过程。

二、关联理论与翻译

1986年Sperber和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对关联理论进行了介绍,提出了明示—推理交际这一概念,分别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角度以完整并成功的交际为前提所进行的阐释,说话人需要尽力使自己的言语明确地表达一种意图,而听话人需要对其话语信息进行分析以充分理解说话人的意图以此来完成交际。除此之外,还有认知语境因素。所谓的认知语境与宽泛的传统语境不同,传统语境概念几乎包括万象,对实际的语用推理交际作用不大,而关联理论中的认知语境是交际双方互为显映的一部分,听话人在双方显映的这一部分的帮助下理解说话人意图,以认知语境来寻找关联意图,完成交际。

翻译的过程也是认知推理的过程,译者对原文进行解读推理,在了解原文作者意图之后,再将其以接收者的语言特点进行传达。这个过程和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交际概念颇为相似。翻译可以被看做是两种语言的言语交際活动,其过程涉及源语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方面因素包含了对语言的三重认知推理过程,译者解读源语作者的言语代码并转换为目标语的代码,这一转换过程需要译者对源语的内容进行认知推理了解作者意图,然后再对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进行某种合理的假设,以译文读者的接受为目的进行代码转换——也就是选择合适的词汇与叙述风格。

概括地来说,关注认知推理的翻译活动能够在关联理论框架进行可行性的实施与研究,除此之外,关联理论也开拓了更为全面的翻译理论研究视角,能够更好地处理源语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因素的关系,以认知推理的手段将原文进行更为合适流畅的表达。

三、关联理论与《江雪》英译

关联理论认为,认知语境不是在话语理解之前预先确定的,而是听话者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译者需要在理解原文时对源语中的词语含义不断地进行删选以获取最佳释义。以下本文将对《江雪》及其译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与推理。原文如下: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由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交际原则,原文中诗人以绝佳的手笔塑造了一种意境幽僻,情调凄寂的江乡雪景图——皑皑白雪、千山绵延、小径纵横却是飞鸟绝迹、人迹罕至之图,孤舟、老翁点缀画面。飞鸟和人踪本是极其常见事物,诗人在此将其置于千山和万径之后,继而又使用“绝”和“灭”来营造了一种幽僻之感,置于极端寂静和绝对沉默中的这一静态描写也是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浩瀚无边的画面实则是“孤舟”和“蓑笠翁”的陪衬,来显示渔翁“独钓”的清高,最后再以“寒江雪”点明画面的充斥物——雪。短短二十字中间,诗人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江雪》作为柳宗元经典的代表作,也多有翻译大家对其进行过翻译,本文选取许渊冲译本,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Fishing in Snow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straw-cloaked man in a boat,lo!

Fishing on river clad in snow.(许渊冲译)

如何理解标题,需要译者通过对作者意图的理解和推断,调动已有的背景知识与审美体验,从而取得相应的语境效果。诗人以“江雪”为题描绘出一幅江乡雪景图,这种借物定景的手法在汉语之中较为常见也能为大多数人所理解,但如若直译为英语则不免会令读者产生疑惑之感。诗人以前两句描绘出一种极其幽僻之境,而后用后两句寄托自己的清高孤傲之情,所以后两句才是诗意之核心,许采用意译的方法,根据全文的内容用动态的“Fishing in Snow”表现原文重点之意,其次还可直接表现一种孤寂清高之感。

原诗的前两句所说是两种画面但表达的却是同意,字句对仗工整。“绝”与“灭”在诗里通俗来说就是“无”的意思,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山”和“径”二词英语释义的选择和“千”与“万”的表达。通常所见表示“山”的词汇有“mountain”和“hill”。词汇的具体选择需要根据原诗的认知语境做出细致的推理与判断,“mountain”表示山脉,通常指比“hill”大或者陡峭的高山,而“hill”则是小山、丘岭之意,诗意想要表现群山环绕的环境幽僻之意,显然“hill”一词更能表现此感。与之相似的是表示“径”的“path”和“road”二词的选择,查阅资料即可发现“path”指未经开凿,通过践踏而自然形成的小路,而“road”则是人工修建的道路。由此可见“road”一词并不符合原诗的认知语境。而数词“千”与“万”并不表示具体的数字而是“多”的意思,而许译中使用“from ... to...”巧妙地表现出山峰绵延,路径复杂之感。

诗的后两句描述的是另一幅画面,诗人以“孤舟”之上的“蓑笠翁”自喻以寒江雪之上的“独钓”寄托自己的情感。许译“straw-cloaked man”恰当地处理了这一问题,但是“翁”的意象则有所欠缺。此外,作为全诗点睛之笔的“寒江雪”将前面诗句中的一切事物都联系起来,具有升华诗意的作用,许译中的“clad”一词较好地还原了诗的意境,既有江面积雪覆盖之意也有“老翁”久坐“蓑笠”落雪之感。

我们从关联理论中得出:由于人们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涉足社会经历的差异、接受教育程度的区别,因此认知能力也是因人而异的。因此对原文的语境认知要慎之又慎,根据译文读者所处的环境进行更为准确的译文。

四、结语

在關联理论视角下,翻译是一个两种语言交际的过程,是一个认知推理的过程。关联理论所关注的明示-推理交际也同样适用于翻译,同时这样的交际也需要对认知语境的关注和探索。关联理论指引着人们以最小的认知努力去寻求交际中的最大关联,求得准确翻译,达到交际成功,从而避免误解和误译。而最小的认知努力就需要译者在翻译时所涉足的两方面的认知语境。

古诗英译是翻译中特殊的一环,是跨文化、跨语言,同时也是跨时代的交际活动。成功的古诗英译需要成功地传达原文的交际意图,译者在关于原文的认知基础上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完整贴切地传达原意,实现最大关联。要想再现原作的“风姿”则需要译者不断地进行双向认知与推理。总而言之,关联理论为古诗英译提供了一个更加可行的理论框架,为复杂的过程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卜爱萍.基于关联理论的汉英格言翻译[J].上海翻译,2012(1): 70-73.

[2]承云.从关联理论角度探析汉英公示语翻译的误差[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27-130.

[3]段奡卉.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诗英译的认知推理过程探析[J].外语教学,2010(4):96-100.

[4]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5]苗兴伟.关联理论与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7(4):7-11.

作者简介: 王超龙(1993.05-),男,汉族,河南洛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猜你喜欢

英译译者译文
顺应论视域下“中华老字号”企业简介英译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小”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