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新闻发言人
2017-12-21胡长白
胡长白
中国自古就有发言人,这并不是向歷史讨要一些貌同实异的证据,附会今日的时势。在风雨如晦的春秋战国年代,诸侯国皆有自己的公关部长和新闻发言人。这是从周天子的中央政权那里学来的。
周朝在中央层面设大行人三人,相当于今日部长一级;小行人四人,大抵司局长一级。行人即行者、使者,游说诸侯邦国,交攻离合,合纵连横。依周礼等文献记载,行人的主要职责是咨谏君王、沟通诸侯、宣告政事、操持仪式和礼待宾客。
如是而观,若架一把麦克风,先秦行人与今日的公关主管和发言人可谓同路人。同路人的说法难免有失恭敬,人家走在前面,后来者望其项背,是要净心膜拜的。统统语言都重复过,后来者未必讲得更好。通读《左传》会发现,春秋时代的发言人大多是《诗经》的狂热喜爱者。《左传》引《诗经》470余处,大部分自行人、发言人之口。今日的发言人则大不同,有人脑子一团麻,肝中一团火,一年翻不完半本书,口上也就只能引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直挂云帆济沧海”级别的文句了。
这就叫思而不学则殆。每日思考的事儿挺多,又少学习和读书,就危乎殆哉、轻懈取辱了。读书有见山是山、不是山、又是山三重境界,这不读书亦有三境:我在青年时代是读书的,其实早还给老师了;我还是坚持读书的,不过从未越过机场读物的前三十页;我是看不起读书的,“人生和社会才是一本好书”。好吧,祝人生幸福,社会美好!公元前614年,鲁文公到晋国访问,归途与郑穆公相会于棐。郑穆公设宴招待,希望鲁文公再度返回晋国,出头具名调节紧张的郑晋关系。《左传》用68个字记述了这一外交事件。
郑伯与公宴于棐。子家赋《鸿雁》,季文子曰:“寡君未免于此。”文子赋《四月》。子家赋《载驰》之四章,文子赋《采薇》之四章。郑伯拜,公答拜。
在宴会上,郑国大夫兼发言人子家赋了一首《诗经》中的《鸿雁》,取其“鸿雁于飞,肃肃其羽……爰(yuán)及矜人,哀此鳏寡”之意,把郑国喻为可怜可爱的鸿雁,又如“鳏寡”无助者,请鲁文公出手帮忙。鲁国发言人季文子回应说,我们老大也处境艰难啊!说白了就是不帮忙,我们过得和你差不多,简直不如你!为了进一步打消郑国的念头,季文子又唱颂了一首《四月》,“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宁忍予”,意即鲁文公在外日久,思念家国祖先,不堪此任。古人出差,动辄小半年,车马劳顿。我们刚从晋国回来,不堪折返,这在我们老家叫折腾,在你们老家叫什么?
子家赶紧再赋一首《载驰》,“控于大邦,谁因谁极”,表示郑国弱小,受控于大国,如今只能靠文公仁慈救拔了。鲁文公终于被说服了,属下季文子便赋《采薇》:“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表示愿意为郑国再次驱车奔走。车好惨。
整个对话过程,并没有直白的请求、回绝、允诺,然而投桃报李之间情真意切、进退合宜,军国大事以波澜不惊、郁郁乎文哉的体式格局搞定。
如此大规模地引用《诗经》,岂不落了套路?那还不是一个套路玩得深,谁把谁当真的年代。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意即《诗经》可以兴发情愫,洞察宇宙人生万象,凝心聚力合群,亦可抒发不平愤懑。换言之,彼时《诗经》不单是一部流传广泛的文学作品,赋诗、歌诗、引诗乃彰显礼义的重要仪轨,是修辞和交往的重要文化资源。班固在《汉书》中说:“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喻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今人傅道彬也说,春秋贵族举手投足之间都合于诗与礼的节奏。
在儒家那里,礼是引导社会交往、达成认同的社会契约。义即合宜,过了和未及都不好,各种好不如刚刚好。今世发言人的代表人物之一赵启正主张有礼有节、理直气和(而不是壮),正与此理相契。“壮”往往导致“撞”。
礼和理紧密相关,说理是一门大学问。公元前645年,秦国以晋惠公对外不讲诚信、对内践踏人权之名,发起了对晋战争,惠公被俘。晋国大夫阴饴(yí)甥与秦穆公会于王城谈判。穆公问:“晋国和乎?”你们晋国和谐吗?
阴饴甥回应说:不和谐。小百姓愧失其君,痛失其亲,故不惜应召入伍,修缮城防,立太子为新君,他们立志报仇;君子虽爱国君,但知道他有罪过,等待秦国释放惠公的命令,表示定将报答秦国之德。“小人”“君子”意见相左,“以此不和”。
穆公追问:你们晋人如何议论你们的国君啊?阴饴甥说:小百姓忧愁,认定他不免一死;君子心宽,以为他平安归来。小百姓说,我们得罪秦国,秦国怎么肯放出国君?君子说,我们已经认罪,秦国必定交回国君。背叛就抓起来,服罪就释放他,德莫厚焉,刑莫威焉。仅此一桩,秦国即可成就霸业。
穆公一听这话有理,心里暗爽,“是吾心也”,便将晋惠公从大牢转至国宾馆,赠他牛、羊、猪等各七头,以示礼敬。
清人金圣叹点评此段时说,“看他句句挺特,字字精神”,“通篇用整整二扇之法”。金氏所谓“二扇之法”,主要是指阴饴甥的小人与君子、报仇与报德、戚与恕之分,凡唐突冒犯之语,便放在“小人”口中,凡示弱示善之意,皆从“君子”口出。
这“二扇之法”,情与理、弱与强、进与退尽在其中。前者坚、后者韧,刚柔相济,似不曾唐突,亦不曾哀求。正如金氏所说:“真措辞入于甚深三昧者也。”这可不是小技巧,而是大智慧,潜隐着发言人对势与事的整体理解力和洞见。
所以,别迷恋什么不说无可奉告、不回答假设性问题、面露坦诚关爱、讲故事、打比方之类的技巧。先拢拢心,空明明地,活泼泼地,管他提什么问题,任明月照大江,清风拂山岗。
(摘自《半月选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