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为改革功臣,命运结局各异

2017-12-21梁满仓

领导文萃 2017年23期
关键词:孝文帝平城拓跋

梁满仓

任城王元澄、尚书仆射李冲是北魏两个著名人物。《魏书》并没有将两个人放在同一列传,因为两个人一个是宗室亲王,一个是朝廷重臣,按照当时史书编纂体例,只能是分别立传。本文将这两个人放在一起比较,是因为他们有许多共同之处。概括起来有四点:第一,他们都被文明冯太后所重用。第二,他们都是魏孝文帝改革的骨干、中坚,在孝文帝一系列改革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三,他们往往政见一致,互相支持。第四,他们在文化改革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过孝文帝的批评。

元澄:孝文朝的社稷之臣

任城王是爵名,澄是人名。澄本姓拓跋,后孝文帝改拓跋姓为元,所以称其为元澄。元澄在拓跋宗室中辈分算高的,是孝文帝的族叔;政治生命算长的,经历了文明太后、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灵太后各个时期;然而最值得关注的,是他的政治、军事才干。

元澄是魏孝文帝改革坚定的支持者。

孝文帝准备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单独召见元澄,征求他的意见。元澄说:“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孝文帝不无顾虑地说:“北人恋本,忽闻将移,不能不惊扰也。”元澄答道:“此既非常之事,当非常人所知,唯须决之圣怀,此辈亦何能为也。”孝文帝高兴地说:“任城便是我之子房。”夸元澄堪比张良。后来孝文帝到了洛阳,发出了迁都的诏旨,并派元澄回到平城,向拓跋贵族们宣讲迁都的决定和意义。拓跋贵族听到这个消息,许多人感到意外,不甚理解。元澄便援引古今,晓之以理,使他们疑惑顿解,平服了众人的情绪。孝文帝听到这个消息,说:“若非任城,朕事业不得就也。”高度评价了他在迁都中的作用。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拓跋鲜卑贵族穆泰据平城叛乱,元澄受命前去平叛。当部队到达雁门时,得知穆泰把兵力集结在西边的阳平。元澄立即下令向平城进军,手下人认为应当先调发附近州的兵力,然后再进攻。元澄说:“穆泰不依据平城之固正面进行抵抗,反而集结阳平,说明他的势力不强。我们应当速往平城,民心自定。”便倍道兼行,出其不意,迅速地平定了叛乱。这件事不仅体现了元澄对孝文帝改革的支持,也体现了他军事上对形势的判断能力和指挥能力。

孝文帝弥留之际,遗命六大臣辅政,元澄便是其中之一。给元澄等人以极大的信任,抱以极高的期望。

李冲:孝文朝的乱臣

史书上评价李冲说:“李冲早延宠眷,入干腹心,风流识业,固乃一时之秀。终协契圣主,佐命太和,位当端揆,身任梁栋,德洽家门,功著王室。盖有魏之乱臣也。”这里的“乱臣”为借用《尚书·泰誓》中的“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意思为善于治国之臣。

李冲是汉人官僚中坚定支持魏孝文帝改革的代表人物。评价李冲在北魏改革中的作用,仅仅用“坚定支持者”五个字似乎还很不够,在某种意义上说,他是改革的设计者之一。他所提出的“三长制”,既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改革得以深入运行的推进器。

三长制内容很简单: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由乡里威信高的人担任。然而,这样简单的一个制度,却体现着积累几千年的治国理念。

实行三长制是依照古代的经验。清人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李冲建议的三长制,是仿照周礼之遗制而设焉。但是李冲的三长制不是简单的仿照古制,“三长之立,李冲非求以靖民,以核民之隐冒尔”。就是说,三长制在当时的功能,不是仅仅对百姓进行治理,更主要是为了查清被隐冒的人口。

三长制除了体现儒家“民本”思想的一般意义,还对当时北魏的社会实际具有特殊意义。我们知道,当时北魏除了实行三长制,还有均田制、新租调制、百官俸禄制。均田制和新租调制都是以一夫一妇的“户”为单位,而三长制的功能之一就是查阅户口,防止向国家交纳租调的人口流失。在实行百官俸禄制以前,北魏的官僚们没有俸禄,拓跋贵族们可以通过征服战争掠夺大批财富,通过征战立功获得巨额赏赐,而汉族官僚们的物质生活则十分拮据。实行百官俸禄制,使汉族官僚的物质待遇得到提高,他们与拓跋贵族物质生活的差距缩小了,有利于胡汉统治者共同治理国家。而百官俸禄的来源是国家所收租调的十分之三。三长制保证了国家对缴纳租调的人口数量的控制,也保证了百官俸禄的稳定来源。三长制保证了均田制的落实,保证了国家租调的收入,也保证了百官俸禄的实行,所以说它是孝文帝改革深入运行的推进器,李冲在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是其他人所不能代替的。

元澄、李冲的不同命运结局

李冲的政治生涯始终志得意满,没有失意的时候。他生前尽享显贵,“务益六姻,兄弟子侄,皆有爵官,一家岁禄,万匹有余”。他的去世,也因为被他提拔的李彪得势后对他无尊敬之意,因而暴恚,肝肠伤裂而死。尽享尊荣之人是容不得别人对他不敬的。

而元澄则不同。在文明太后和孝文帝时期,元澄在政治和军事领域里任意驰骋,施展才华,孝文帝逝世后,特别是孝明帝和灵太后时期,却处处不得志,事事失意。

宣武帝即位后不久,元澄便被免去辅政大臣职务,回家闭门思过。事情起因于尚书令王肃。王肃原为南朝齐人,在孝文帝时投降北朝,得到重用,也是孝文帝临终托付的辅政大臣之一。宣武帝初期,南齐施反间计,说王肃准备叛魏回南朝。元澄信以为真,一面上书劾奏王肃将叛,一面擅自限制王肃的行动,以防万一。于是咸阳王元禧、北海王元详一起上疏弹劾元澄擅禁宰辅,元澄便受到免官的处罚。史书记载,咸阳王元禧“性骄奢,贪淫财色,姬妾数十,意尚不已,衣被绣绮,车乘鲜丽,犹远有简娉,以恣其情,由是昧求貨贿,奴婢千数,田业盐铁遍于远近,臣吏僮隶,相继经营”。另一个人北海王元详,“贪冒无厌,多所取纳;公私营贩,侵剥远近;嬖狎群小,所在请托。珍丽充盈,声色侈纵,建饰第宇,开起山池,所费巨万”。元澄固然有自己的毛病,但他的被罢官,与他和元禧、元详的执政理念不同有没有关系呢?这个问题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但我们仍可通过其他一些事情看到蛛丝马迹。据《魏书·彭城王元勰传》记载,北海王元详因为彭城王元勰深得人心,便向宣武帝进言,说元勰不宜久居宰辅之位,劝宣武帝罢黜元勰,可见元详有嫉贤妒能、排除异己的恶习。

如果说上述元澄被罢官背后的原因还是推断,那么,元澄在宣武帝末期故作颓废状就是躲避高肇政治迫害的结果。史载,当时高肇凭借外戚身份大权在握,结党营私,附之者旬月超升,背之者陷以大罪。北海王元详位居高肇之上,被高肇构陷杀害。元澄也遭到高肇的暗地构陷,常恐不全,终日昏饮,以示荒败。所作诡越,时谓为狂。

孝明帝时,元澄虽然被任命为尚书令,回到了政治权力中枢,但其说话的效力与孝文帝时期不可同日而语。他曾提出十条利国济民的措施:一,统一度量衡。二,兴办学校。三,鼓励荐举人才。四,调外用民不过三日。五,对官员进行黜陟赏罚。六,长久代人输边服役者,伎作除外,任听驻留。七,精检边兵。三长及近亲,若实隐之,征其代输,不隐勿论。八,免除工商世业之户租调。九,三长领民不得隔越,户不满者,随近并合。十,边境有事可派羽林虎贲赴战,平日戍边遣蕃兵代之。他还提出,选二品、三品亲贤兼备者任东南西北四中郎将,配以强兵,以藩卫京师。这些重要的建议都没有被采纳。史书记载,当时朝廷政事无论大小,全都让他参与决策,虽然得不到采纳,但常优答礼之。“事有不便于民者,必于谏诤,虽不见用,殷勤不已”,属于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之列。

元澄还是那个元澄,其政治才能并没有退化,更没有丧失,为什么孝文帝以后,元澄在政治生活中失去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还是北魏的政治发生了变化,走向衰落的北魏政治使元澄失去了发挥政治才能的舞台。

(摘自《文史知识》)endprint

猜你喜欢

孝文帝平城拓跋
拓跋珪的“天赐”时代
从平城到洛阳,北魏迁都前发生了什么?
北魏孝文帝迁都环境因素考论
开拓奋进谱华章
——记大同市劳动模范、大同市平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开龙
领导是咱老家人
北魏道武帝至明元帝前期平城布局初步探讨
丝绸之路与北魏平城
孝文帝的宽容
孝文帝的两碗汤
北魏后宫最疯狂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