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重规训转向重自由的作文教学
2017-12-21陈宝贵
陈宝贵
作文教学由怎样写转向写什么,是大方向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明确了作文教学的起点,就打开了作文教学生机的大门,但是,我们还可以追问:什么样的写作最有效呢?我们需要考查一下当下作文教学的形态。
所谓“作文教学的形态”,就是教师如何上作文课,如何引导学生写作的状态。从当前教师上课的情景来看,基本上是跟着考试走。高考是总的龙头,高考考什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教什么,就引导学生写什么。比如高考考材料作文,我们的课堂上充斥的便是材料作文的教学;高考考话题作文,我们的课堂上便满是对话题作文技巧的传授。虽然依据教材的单元要求,不少教师也进行了一些专题的训练,但大多是不到位或者效果微弱的。比如讲到细节描写,我们进行一两节有关细节描写的讲解和训练,学生就真的能够掌握细节描写的规律,就能对细节描写有深刻的体悟,就能进行细节描写了吗?这是不言自明的问题,但是我们千千万万的教师就是在这样教作文,我们千千万万的课堂就是这样演绎着所谓紧扣高考的作文教学。我们总是认为,只要讲细、讲深、讲透,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就能跃升。其实我感觉,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一定的有效的(自己愿写、想写、认真写)写作量,比如10万字、15万字的写作经验的积累,写作素质是很难提高的。就目前大多數学校沿袭的两周写一篇作文的情况来看,不要讲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素养,学生的作文恐怕连感觉都没有。再者课堂上讲风炽热,传道盛茂,开头结尾声声入耳,亮点修辞事事关心,我们从来不写文章不研究写作的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其技巧方法一大堆,布起道来娓娓有道,这是不是我们作文教学的状态呢?
这样的作文教学形态,造成了学生不愿作文、害怕作文的状况。试想呀,我们在课堂上把写作吹得神乎其神,学生哪个还会写作文?我们在课堂上规呀训呀,要呀求呀,学生哪个还敢写作文?再者,作文毕竟每周要占用两节课的时间,教师也反复强调作文“半壁江山”的重要,况且作文是一门必须完成的作业,就是不愿意写也得写,不愿意交也得交。怎么办?造假呗,拼凑呗,东抄西摘呗。你不是要亮点吗?我就多些比喻、排比、拟人等句子;你不是要求深刻吗?我就装成哲学家,文章写成故事加感悟;你不是要求丰厚的文化积淀吗?我就把李白、杜甫、白居易拿来。这就是当下中学作文的基本现状。有这样一件事情,是我在作文教学中遇到的。我首先让学生写了一篇500字的自传,然后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农村系列”的写作。我对学生写作的基本要求,第一是求真——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绝不允许说空话、大话、假话,并有作为学生不能突破的底线。因为我觉得,生活不仅是写作的基础,引导学生关注脚下的土地,关心身边人的物质、精神生活和生命境遇,是一个教师的道德。第二要注意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意、言之有情等。学生在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后,无论对事物的观察、感悟,还是认识、表达,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有个别学生便向我提出异议:“老师,我们感到这一段时间确实写作有话可说了,我们的写作也有了进步,您要求言之有物,要求真实的表达,我感觉我们慢慢在形成自己的风格,但是您反对华而不实,我们写农村的事物,又肯定用不少农村的语言才感到够味。我担心这种朴实、有情景感的文章,不适合我们的考试,因为我看了不少作文选上的文章,大都写得很华丽,用了很多古人的例子来吸引人的眼球。”追求华美,想要吸引人的眼球,这似乎构成了中学生的一种写作文化。这种情况的泛滥,严重毒化了中学生的写作心态。因此我呼吁作文教学的第二个转向,由重规训转向重自由。
我们说,教师教学的形态决定了学生的写作状态,教师的教学不是引导、激励而是规训,再加上教学方向的模糊、错误,便造成学生害怕作文,虚假作文泛滥的现状。
回过头来我们再说,对于学生,什么样的写作最有效呢?求真的作文最有效,这是一种真理。潘新和教授指出,“言语活动乃是人的一种精神建构,是人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他的话深刻地揭示了写作在塑造人的品格和精神中的作用,是当下写作认识的新高度。梁启超先生也曾说:“欲新一国之国民,必新国民之精神;欲新国民之精神,必新国民之语言。”他也认识到了语言写作的塑人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培养学生“有个性的表达”,个性表达的基点同样是真实,所写事物的真实,语言表达的真实。因此我们说,虚假的语言写作,对学生的个性表达,不仅没用、没效,而且有害,从大的方面来说对塑造民族的精神有害,我们必须毫不犹豫地加以摒除。既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又坚持求真,如何做到呢?自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基础。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一直强调要培养学生的个性,但做法则是背道而驰的。什么叫个性?个性就是人格,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个性是独特的,是大自然当中的“这一个”。而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往往是个性关注少,共同要求多;求同意识强,求异意识弱。就是所谓的个性培养,也往往从写作的技巧上着眼,认为多用几个修辞手法,采用不同的开头、结尾就是个性。作文的个性首先是作文内容的选择,当我们的教学以教师的爱好兴趣来强烈要求学生写什么、不写什么的时候,也就是学生失去了选择写作内容的时候;当较多地要求学生怎样写、不怎么写的时候;当崇尚所谓的这样的语言、那样的语言,这样的亮点、那样的亮点的时候,就是学生作文个性消解、消失的时候。因此“大语文作文”教学主张“写作内容无禁区,写作形式无尽地,写作语言无禁忌”,就是给学生的作文开拓一个广阔、自由的空间,从而使个性培养落到实处。我敢说,不管在什么样的状态下,没有学生写作的自由,个性培养都是一句空话。因为自由不仅是创造的前提,也是个性培养和展示的基础。
自由是作文求真的重要条件。学生的写作不是成熟作家的写作,更不是思想家的写作,可以坚守自己“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他们受教师的影响特别大,因此我们的教学才应该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因为一句话、一个眼神都可能使学生失去作文的兴趣。在作文教学中坚持给学生以自由,不仅是一种教学的有效手段,同样坚守的是一种价值。学生作文虚假泛滥的原因,与其说是学生自身的写作行为所致,不如说是教师的规训过多所致。求真是自己的选择,不是外力的强加,当我们的引导使学生失去了选择内容、形式、语言自由的时候,作文的求真就会打折扣,作文的效果也就值得怀疑了。因此说,想求真,少规训,给自由。
自由同样是学生有话可说的前提。我们一再强调作文教学的起点是写,从本体论上来说,文章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而写的前提是学生有话可说。刘锡庆教授指出:“‘写作的实质,就是对自身储备的一种综合‘调动”“‘储备人人都有,只不过多寡、精粗有所不同。”作为一名中学生,生活在丰富多彩的世界已经十几年了,他们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中学,应该有了较为厚实的生活积累,为什么还是没有话说呢?这和学生不善于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以及没有把生活变为文章的内容有关,也和教师不能很好地引导、激发、唤醒有关。比如写作内容上,我们规定了较高的衡量标准,从根本上堵塞了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生活内容的权利。学生想写的内容由于教师的其他要求,不得不放弃,久而久之钝化了他们的感受以及思考生活的积极性。而不少时候,他们对教师要求要写的内容是不感兴趣的,没有实际的体验,勉强写来也味同嚼蜡,加上教师的挞伐,学生从此便丧失了作文的兴趣。经验告诉我们,作文教学只有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让学生写他们经历过的事,感兴趣、有体悟的事,并在此基础上顺势而为,或根据学生的特点加以点拨、延伸;或依据内容情景加以倡导、强化;或以学生内容的点而扩展成面,学生写而不失去自由,这样才能做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
目前作文教学最大的问题是教师怕教、“假”教;学生怕写,“假”写;作文和生活脱节,言之无物;作文没有个性,泛泛而谈等等,这些都造成新课标“有个性表达”要求的无法落实,更不用说“核心素养”的形成了。我认为,脱离生活,则无话可说、言之无物;规范太多,要求太烈,则失去自我、没有个性。教师怕教是由于没有找到恰当的方法,缺少正确的理念,而解决的办法就是要重自由,塑个性;重解放,求真诚;少规训,多引导,这样作文教学就会创造一种新境界。
(河北省邢台市临西第二中学;0549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