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母语迁移的作用
2017-12-21张诣
张诣
摘要:目前我国英语教育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主要是因为教学中单纯强调西方文化及语言,抛开了我们自己的母语及母语文化。本文分析了母语迁移的理论和正迁移、负迁移对第二外语学习的影响,提出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重新认识对母语及母语文化所起的作用,避免文化负迁移的产生,把外来语文化中有益的部分逐渐融入,成为母语文化的一部分,扬长避短,因势利导。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母语迁移 正迁移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3-0072-01
我国大学英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是指在英美强势文化的渗透下,部分大学生对英美文化的认同甚至超过了对母语文化的认同,从而忘记了自己的文化。这一现象在2001年提出后,教学大纲的制定者和广大的外语教师都渐渐意识到母语及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认识到我们应该利用母语与母语文化来理解和学习语言中有共性的东西,促进跨文化交际。
从理论意义上来讲,所有的语言都具有共同性,乔姆斯基称之为语言的普遍现象(linguistic universal)。迁移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有的知识或者技能对获得新的知识或者技能产生的影响。西方学者认为“目的语言和学习者已经习得的或者还没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存在的共性和差异”产生了语言迁移。在外语学习中,学习者因为不熟悉目的语言的规则而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运用母语的规则方式来处理外语的信息。
母语迁移又分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当母语对目的语言学习有促进就是正迁移,通常是因为母语和目的语言有相同或者相似的语言习惯。反之,当母语对目的语言学习有干扰作用就是负迁移,通常是母语的语言习惯与目的语不同从而形成了干扰。
事实上,语言是有共性的,成年人在学习第二语言知识的时候,往往会借助母语的一些语言经验来了解背景和掌握知识,形成基本的概念,使学习变得相对容易,但是这必须是第二语言和母语某些特征相似或者一致的时候。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我们国家的学者对语用迁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负迁移上,对正迁移的研究相对较少。的确,长期以来,我们都在教育学生學习英语的时候尽量用英语思维,努力摆脱中文思维,事实上,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外语教学中适当利用母语是有益的,而排斥母语是极大的损失。国内的大学生的母语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母语对他们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而且日常生活都是运用汉语,因此让他们完全摆脱中文的思维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情况下,母语的负迁移影响的确存在,但是我们不能夸大,相反,我们要努力运用语言正迁移的作用来帮助学生进行语言学习。比如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允许学生借助母语表达想表达的内容和思想,不要过分强调必须用英语表达,这样会影响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放弃表达自己的观点,用现有的英语词汇或者句子来表达一些书本上有的简单观点,这不利于我们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让学生用母语开阔思路,再翻译成英文进行修改。同样的,老师不光是用全英文授课,也可以利用母语解释一些复杂的事物,比如一些英语单词的英语解释非常繁琐,而汉语却能简单明了,因此准确的英译汉,可以加深学生对英文的理解,这些都能高效地利用课堂时间。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母语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作用,特别是母语正迁移的作用,避免文化负迁移的产生,从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等各个方面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对策,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将目的语文化中有益的部分逐渐融入母语文化,成为母语文化的一部分。
跨文化交流就是“内知国情,外知世界”,大学英语在高等院校是普及率相对较高的公共基础课,我们在第二外语授课中适当引入中国文化,对东西方文化进行适当的对比分析,让学生区分不同的文化,提升他们的文化敏感性,避免文化负迁移的产生,发挥文化正迁移的作用,比如在跨文化交际的英语教学中,学生通过母语获取大量的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也能促进他们学习目的语,同时向学生传输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他们能够使用其他语言表达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把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中国介绍给世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荣誉感。
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宣扬中国文化和身份认同,但是也必须用国际的思维考虑问题,不能让学生习惯性地从中国文化思维出发去思考问题,那么这个矛盾如何处理呢?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对不同的文化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区别,消除文化中心主义,培养文化相对论的思想,把语言当成一种工具,在不同的文化之间搭起桥梁进行交流往来。对外来文化进行加工、改造、变革、同化,使有益的部分逐渐融入母语文化,扬长避短,同时重视中国文化的传播,促进跨文化交流,以真正解决“失语症”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冬虹.外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2]文秋芳.大学英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课程论视角[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3).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