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在中国:两项研究
2017-12-21王茹仪
王茹仪
2017年第2期《神州展望》杂志上,刊载了安诗琳针对汤姆·麦当劳所著《中国农村的社交媒体》和王心远所著《中国工业区的社交媒体》这两部著作的书评。
根据安诗琳的介绍,这两部著作都是在长期(十五个月)民族志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们都采用了参与式观察的方法、对选定地区的样本进行了正式访谈,并从人际社交网络中获取了大量信息。麦当劳选定的地区是山东省的一个镇,有居民六千人;王心远选定的是浙江省的一个工业化城镇,那里有六万两千名外来打工者。长期的参与式观察,使得两部著作的研究都跨越了较长的时间段,因此可以梳理不同人生阶段(比如婚姻)样本人群与社交媒体之间关系的变迁。两书的结构大致相当:先是方法论的交代,然后对下列问题进行描述:社会关系在社交网络中的维持和发展、社会规则在不同社会化形式中的实践和测试、社交媒体的使用如何反映了个人与宗教等机构之间的关系,等等。同时,两项研究都注意到“性别”与社交媒体的使用之间的关系:数据显示,在中国,社交媒体的使用,依照性别的不同而有相当不同的表现,比如,女性被要求扮演“道德楷模”的角色,這使得她们婚后对社交媒体的使用大幅减少。
王心远的著作尤其关注“现代性”问题,她的著作表明,打工者向大城市的移民,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对“现代生活方式”的向往,但当进入城市之后,这样的生活依然令他们觉得遥不可及,因为他们的工作和住宿条件,都与他们梦想中的相距甚远。王心远因此认为,社交媒体构成了某种逃避机制,即它应允了某种对构成了理想化现代性的商品和服务的间接获得,比如购买和交换虚拟地位(比如QQ的VIP 等级);与之相伴的,是打工者因为流动所带来的社会化进程的断裂。因此,一方面是在物理和情感上对故土的疏远,一方面是通过好友名单和在线视频所营造的家庭纽带。麦当劳的著作,则批判性地说明了受访样本在社交媒体上做自我展示时的“展演”或者暧昧心态,即一方面试图展示年轻人的“个性”,一方面又与自身所承载的责任达成妥协。
从写法上来说,这两部著作都试图面对更为广大的民众,因此不以学术论文为标的,而是给出了大量生动的、情境化的描述。
安诗琳认为,当下中国的新媒体研究,主要聚焦于位于城市的互联网,以及微博、微信等新近兴起的媒体形式。而麦当劳和王心远的著作则表明,QQ的即时通信和QQ空间个人主页功能,依旧是中国社交媒体中的关键部分,特别是对农村地区和城市打工者来说。因此,这两项研究,也为中国当下的新媒体研究,增添了重要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