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星阳:开启人类管理自己的健康时代
2017-12-21王晶
王晶
2013年1月19日,传统的腊八节,第二天就是一年里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这一天,北京下了2013年的第一场雪。
顾星阳赶上了2013年北京的这场初雪,但他却无暇欣赏。彼时,他正在人民大会堂参加由新华社等十家媒体主办的“发现中国创造力高层战略研讨会暨2012中国创造力年度盛典”。活动聚集了中国南车(后与中国北车合并为中国中车)、中国移动、太原钢铁、海鸥集团、华为、当当网等一批企业的参与。由顾星阳担任董事长的浙江顾民科技有限公司被推选为“2012中国创造力隐形冠军。”
“我相信,顾民科技一定会成为未来健康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企业之一。”这是顾星阳的心声。数年来,顾星阳带领其团队研发出一套全新的代谢修复理论来检测人体内部发生的诸多亚健康状态,并创立了相应的代谢修复技术。这套技术也得到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夫拉姆·赫什科院士(以下统称为阿夫拉姆)的认可,并与之建立了合作关系。
通过人体代谢修复这项技术,在人类健康史上留下属于他的记号,顾星阳的寻梦之路,任重而道远。
找到解锁人体健康的金钥匙
2004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秘书长贡诺·厄奎斯特带着两名化学奖评委代表笑容可掬地出席了诺贝尔化学奖的宣布仪式。由于此前揭晓的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物理学奖得主全是美国科学家,因此,当厄奎斯特宣布两名以色列人和一名美国人获得今年的化学奖时,全场不约而同松了口气。
平时不怎么看电视的顾星阳此时刚好打开电视,看到了当年的诺贝尔颁奖礼,目睹了以色列科学家阿夫拉姆和另外两位科学家凭借“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即细胞是如何摧毁有害蛋白质的)”的研究发现获得诺奖的全过程。
评委们在介绍这一理论时,特意用碎纸机将两张完整的彩纸瞬间绞碎,以此比喻细胞好比一个高效的“控制站”,制造蛋白质但又能在瞬间把某些特定蛋白质“降解”为碎片。
介绍获奖成果的时间很短,可恰好击中了顾星阳仅有的一点关于生命科学的知识储备。顾星阳灵光突现:蛋白质是组成生命一切细胞和组织所必须的成分,所有生命行为都要由蛋白质来体现。如果蛋白质的代谢与合成出了问题,那人体健康不就要出大问题了?
带着这个疑问,顾星阳找来相关书籍和文献,想要弄明白“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到底是怎么回事。几个月后,顾星阳搞清楚了,“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阐述的是蛋白质在人体细胞内的精细代谢过程。细胞内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打破了这种精妙的平衡,就容易出现疾病。“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就是调节这种平衡的最佳武器。
顾星阳花几个月时间搞清楚的这一系列问题,正是阿夫拉姆被写入全球医学教科书的经典理论。“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体系能及时代谢掉人体细胞内衰老的、不具备正常功能的蛋白质以及错误的功能蛋白质,并生成人体合成新的蛋白质必须的原料氨基酸。人体合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来源,每天摄入的食物只占30%,70%要由“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体系”所降解的氨基酸来提供。
可想而知,如果“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体系不工作或工作效率不高,将给健康造成多大伤害。鉴于蛋白质参与构成生命的每一个细胞、组织和器官,也参与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和表现各种生命功能,因此可以这样说,人类的每一种疾病或不健康状态都与蛋白质有关。如果蛋白质代谢出现障碍,人体自然就出现问题,通过调控蛋白质代谢,机体自我修复调节,对健康的意义不言而喻。
至此,顾星阳明白,代谢就是生命,代谢修复就是生命修复。如果能研发出精准调控蛋白质代谢的产品,就等于找到了解锁人体健康的金钥匙。
与诺奖获得者共同开创
代谢修复历史新篇章
为了找到这把金钥匙,顾星阳组建了研究团队,他们都是来自各大顶尖高校和研究所毕业的博士。说起往日的种种,顾星阳有些感慨:“当时每年都有不下数亿元的销售额,但是当财富膨胀到一定数量,数字对我而言已经失去了意义。怎样才能让事业更有意义,是我一直在追问自己的一个问题。”
“让事业更有意义”,这或许是顾星阳能与南方医科大学基因工程研究所教授郑文岭等科学家打交道,并建立良好合作的原因所在。
由于鄭文岭在业内的盛名,时常能遇到各种寻求合作的人。当顾星阳上门求贤,郑文岭心中是有疑虑的。为了谨慎起见,郑文岭在网上搜索这位浙江东阳企业家的信息,结果一无所获。翻寻很久,他终于在一张报纸上找到了顾星阳的名字。
那是一篇汶川地震后义卖赈灾的新闻,新闻中没有注明顾星阳的身份,但新闻所写之人确实是他。彼时,他经过广州正佳广场,《南方日报》正举行现场募捐活动。顾星阳上去就刷自己的银行卡,直到额度刷爆。“捐了多少不记得了,大概十几万元吧。”一次在顾星阳看来随意的举动,打动了这位极负盛名的科学家,郑文岭决定加入顾星阳的研发团队。
2009年,诺奖获得者阿夫拉姆来到北京。一听说发现蛋白质降解原理的本尊来华,顾星阳立刻北上,奔赴北京求见阿夫拉姆。几经周折,见到阿夫拉姆后,顾星阳跟其说明了要将诺奖成果转化为造福人类健康产品的愿望,并邀请其加入自己的团队。
作为一个态度严谨的科学家,阿夫拉姆深知,任何伟大的科学发现在产业化的道路上都充满了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失败的例子数不胜数。经过再三考虑,阿夫拉姆婉拒了顾星阳的请求。
顾星阳没有放弃,他先后6次飞到以色列,到阿夫拉姆的办公室和他的家里,一次次当面向老人阐述自己的目标、实施方案、现有研究基础以及当时的瓶颈。几万公里的飞行,数次诚挚的攀谈和邀请打动了阿夫拉姆,他终于答应顾星阳的请求,一起合作建立阿夫拉姆国际健康中心,共同开创代谢修复历史的新篇章。
彻底消除人类“亚健康”难题
如果说阿夫拉姆的研究打开了一扇尚未有人涉足的门,顾星阳则将理论转化为产品,使其真正造福于人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