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道德规范中的“忠”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2017-12-21王文艳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道德规范文化

王文艳

(新疆喀什大学, 新疆喀什 844008)

■历史·民族研究

中国道德规范中的“忠”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王文艳

(新疆喀什大学, 新疆喀什 844008)

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忠”文化占有很大比重,在不同时期“忠”被赋予不同的涵义。它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更是连接人与国家、社会的精神纽带。在新时期,“忠”文化被赋予爱国主义情感,既要做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又要做到理性爱国。同时它要求为官者要做到严于律己、清正廉明。忠信更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

“忠”文化;价值理念;社会意义

“忠”文化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意义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凝心聚力、同心共筑中国梦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探讨“忠”文化的当代社会意义。要探讨“忠”文化的现实意义,就必须理清“忠”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和价值理念。

一、“忠”的起源及发展

“忠”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规范之一,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由具有广泛内涵的一般社会道德规范发展演变成为传统政治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和核心规范。“忠”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在众多的古典书籍中,《论语》中共有18处出现“忠”字,《左传》中共有70多处出现“忠”字,《国语》中有50多处出现“忠”字,《韩非子》当中谈及到关于“忠”的也有96处。在春秋时期,“忠”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道德规范,其调整范围和作用对象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在战国时期,一些拥有较大权利的臣子取代统治阶级君主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充分说明在当时那个社会中人关于“忠”的观念在当时那个时代中并不一定是针对某个封建统治者的。但也会由于这一部分的原因,有些时候也会造成动乱和不安的社会秩序,于是统治阶级的统治者出于加强统治阶级的权力的需要,忠与君主的思想观念随之被强化提出。以上现象充分说明,在当战国时代,在政治方面臣子对君主并没有出现绝对化的依附关系,臣子忠诚于君主的前提条件是君主必须履行他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君臣双方相互尊重、互有义务和权利。在春秋时期,可以是忠于君主、忠于人民、忠于国家社稷、忠于主人等,并不是只局限于君臣关系、下对上的关系。“忠与君主”这种观念的绝对化与君主加强极权的绝对化,使其认为臣尽力事君则为“忠”。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变迁过程中,“忠”逐渐成为一种臣对于君的绝对的、单向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到宋代以后,随着“君为臣纲”等封建纲常的天理化,“忠”一跃成为绝对的天理,“忠”因此成为更为绝对和僵化的政治道德原则和臣对君的单向的道德义务和行为规范,进而要求臣绝对尊君、忠君。孔子及其弟子继承了上述关于忠的思想,并把忠理论化,进而把“忠”推广为一种社会公德,成为对所有人都适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要求。而且臣对君是否忠诚,取决于君是否履行了他应尽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臣对君的忠诚不是盲目的、僵化的和绝对的,而是有前提条件的。

“忠”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理念,以“忠”为基石的道德规范具有融入于社会阶层各个领域,调节着社会人伦关系的作用。“忠”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的轨迹。凡处理事情对待事物,能够做到尽职尽责的,都可以叫做“忠”。我国古代把调节君臣关系的基本准则看作是臣民对君主的绝对服从即为“忠”。[1]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加强对“忠”观念的推行,是为了增强专制统治和加强极权的需要。在从前君主制时代,“忠”是臣子相对君主而说的,现在民主时代,“忠”是民众相对国家而说的。今天我们所说的尽忠,即是爱国。每个人能够在对待爱国的问题上,做到倾尽全部心血,没有任何杂念,不把个人利益的得失放在心上。古代伟大的人物能够有大的品行,大概都是历经生死得来的。平日不避豪强,不惜名位,或委曲济事而非阿附,或执法不同而非矫激,他们早已把此身献给了国家,所以凡所作为,都是“忠”的表现。在质的方面,关于“忠”字从前的对象只是君主,现在说来,自己也是计算在内的,浑然一体,“忠”的意义就更为深刻了。在量的方面,从前是仅局限在君与臣双方之间的这个范围内,现在来说,凡是能够做到相应的纳税义务和享有每个国民应有权利的人,都有作为自己应尽的忠诚。由此可见民国之后,不仅在质的方面而且在量的方面,人伦常态的意义,都比以前重要得多。谈及忠,应扩展为全体国民对自己祖国的忠诚,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群众的忠诚。在新时期,有许多先进的个人,他们忠于祖国,忠于党,忠于人民,他们的事迹及其精神一直在影响着我们,如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其核心就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雷锋精神已经成为热爱祖国,热爱党,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发展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最完美的结合。

二、“忠”的价值理念

在我国历史上,“忠”既被看作是天下大公之道,为政的根本,还被看作个人修身的重要评判标准。”即要求全心全意、尽心竭力地为人做事。《忠经》曰:“夫忠而能仁,则国德彰;忠而能知,则国政举;忠而能勇,则国难清。故虽有其能,必由忠而成也。”[2]所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人处理自己与家庭、社会、国家关系中“忠”是基本的道德规范。数千年以来激励着广大志士仁人,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前进的基本的思想是“忠”。由此可见,在传统意义的文化中,“忠”主要体现为个人对人,对事,对物都要做到真诚无私。“忠”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规范,古代书籍中对其都有相关的表述,《左传》中,“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3]“临患不忘国,忠也。”[4]《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5]长期以来,以“忠”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形成了忠诚、忠信、忠勇的道德取向。忠诚是要求对待他人不欺不判、真心诚意。

“忠”也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忠”作为中国传统政治道德规范的核心,主要是调节个人与国家、民族、君主与臣民百姓的关系,其基本原则就是服从并服务与君主或国家、民族。在我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思想中,“忠”的概念范围被缩小,“臣事君”的关系准则成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虽然在一定上统治阶级达到了稳定统治国家的目的,但是制约了社会的向前发展。在我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等级观念中,不辨是非的“愚忠”观念是其局限性的主要体现,这种错误观念严重影响了理性批判思想向前发展,影响了关于民主法治精神的确立,不利于个人独立人格与自由价值精神的培育,对社会的发展有一定消极的影响。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产生了忠实践行这些思想的英雄人物,如春秋时期的越大夫文仲。文仲和范蠡曾共同辅佐越王勾践,为越王复国立下大功。后来范蠡寄信给文仲,劝其离开越王,说勾践此人可与同患难,但不能共富贵。文仲没有听范蠡的劝说,后来被越王刺死,成了愚忠的牺牲品。忠可守,但不可愚。文仲以此为忠,乃忠于己,亡于君,此不可为之。

三、“忠”文化在当代的社会意义

(一)“忠”文化有助于国家民族的团结统一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是“忠”文化流传到今日十分重要的组成内容,在当代社会中“忠”文化也是最具有重要价值的内容之一。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当国家和民族面临危难的紧要关头,促使各个民族人民群众自发组织团结到一块抵抗外来侵略者的侵略、保卫国家独立自主与领土完整的强大精神动力是爱国主义。为了民族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敢于奉献出自己一切的精神是“忠”的体现,而这种精神是不受时空和时间的限制,是可以永远传承下来的。“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其国,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6]把人民群众的福利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才是忠国的体现。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应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为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与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做出自己应有贡献。爱国主义伟大精神的感染着每一位中华儿女,只有将爱国主义精神深入到每个人的内心,人民大众才会将于个人利益放置一边,将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置上,不会因为一些小的利益诱惑从而出卖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从而确保了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团结。毫无疑问,每个公民个人的利益能够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都应得到了相应的保障。争论多时的钓鱼岛事件中引发的两个重要问题需要我们深思,其中之一是在当代社会中需要加强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和宣传,另一个则是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理性爱国。“忠”文化虽然是要把国家的根本利益放在重要位置,但是绝不能损害到广大无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不能违反“忠”文化中有关忠恕的精神,更不能违抗相关的国家制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理性爱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带领下,我们每个人都应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增强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从根本上为国家繁荣富强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忠”文化有助于政治清明

清正廉明和忠于职守是忠于本职工作的两个主要的涵义,而这两点正是当今社会发展所必要的为官的底线和道德的规范。在当今社会中,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承担着各自不同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物质社会得到日益丰富,许多年轻人往往重视的是个人利益的得失,但却不履行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不能认真看待自己应该做的份内之事。在对待年轻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对国家应尽的力量的思想教育中“忠”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青年既要报效祖国、奉献社会、服务人民,又要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自律。在当今社会工作中,我们应该具备的岗位意识是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上、行业工作里都要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早日实现需要我们每一位社会成员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工作任务、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只有这样社会主义事业才会蓬勃向前发展。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7]。当前在政府工作的领导干部队伍中主流是好的,但也有个别官员存在利用职位之便利谋取非法利益,贪污腐败的现象。“政者,正也”,每位官员在从政过程中都应遵守清正廉洁的底线。“忠”文化的忠于职守的思想,加强每一位在职的领导干部品行修养,领导干部都要做到发自内心地坚持原则、敢于负责,不徇私枉法,真真正正地为人民谋利益,为国家尽忠[8]。领导干部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耐得住工作的辛苦,远离财色,善自操守。越是掌握实权,越是职位高,越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艰苦奋斗,不为贪欲所俘,忠于党,忠于人民,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三)“忠”文化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

中国传统“忠”观念依然是当代诚实守信的重要智慧资源。在当代社会中,社会各成员之间需要彼此之间相互信任,只有双方相互尊重彼此相互信任彼此,人与人、阶层与阶层之间才能平等和谐、共同进步。如果社会失去诚信,人与人之间忙于提防他人,为保护各自的利益而进行互相的猜忌,每一个不经意的行为都被认为可能存在欺诈意图,社会则将会陷入没有次序和混乱的状态中。因此,从细小的地方做起忠诚于自己所说所做的一言一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自身是可以值得信赖,人与人之间要做到把忠信视为彼此间交往的准则,进而使得整个社会都会以忠信作为人际交往的准则,那么人际之间的交往才能够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对稳定的外部社会环境是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在中国市场经济特色的大环境之下,忠于诚信是维护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健康稳步有序向前发展的重要基础保证。契约方式是等价交换在市场经济交易中的主要方式,双方都信守承诺是一切交易成功进行的前提,只有交易双方都忠诚于当初自己的承诺并且履行了双方共同签订的契约中各自的责任,这笔交易才能算是真正意义的完成。如果有其中任何一方撕毁契约违背了诺言,那么已经达成的契约就相当于不再存在,没有了正常有序的经济交易,发展具有公正有序特点的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也就无从谈起。但是在法律、法规建设日益得到完善的今天,不信守诚诺不仅会在经济上带来损失,更严重的有可能会受到相关法律的制裁,不遵守诚信原则付出的代价会越来越大。因此,只有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每个参与者都能够做到忠于承诺、交易双方彼此之间能够诚实守信,健康有次序的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才有可能正常的运行。

(四)“忠”文化有助于社会和谐

在古代诸子各家中,“忠”在生活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由“尽心曰忠”可以推断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都是“忠”文化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最根本的要求。忠恕是宽以待人,忠于人伦,即是践行孔子“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已所不欲,勿施于人”[9]。自己想要的东西,也同样能给他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则不可强加于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君子能容人,能载物,能利人,能爱人。这样爱人如己的优秀品格在墨家来讲便是兼爱,所谓“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埋葬之”[10]。这些不仅在古代是诸君子都应看重和具备的品德,更是在当今社会中每位公民都应继承和发扬光大的优秀传统品德。在当代,经济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人的自私自立的心理也随着物质社会的丰富日益膨胀起来,“人人为我”多数人都能够做到而相对应的“我为人人”却容易被忽视掉,对待他人苛刻容易给自身的日常生活带来许多的阻滞,这对于更好地构建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是没有好处的。拥有忠恕之心要做到在人际交往关系中要经常为他人着想、多换位思考、多宽容他,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 更有利于增进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相互理解、而且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友善的交流、构建和谐与融洽的人际关系,更加有利于构建安定和谐的社会风气与和平稳定的世界环境。

“忠”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其中所蕴藏的积极影响不容小觑,其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所特有的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忠”文化的在当代社会中所特有的价值我们应予以高度重视。在当代“忠”文化的社会意义是凝聚全民族的伟大力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规范,深入挖掘出传统“忠”文化在当代的社会意义,对于小康社会的建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实现具有无可取代的意义。

[1] 刘伟,徐元君.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观念及其现实意义[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1-12.

[2] 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本《忠经》[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 孟祥国.《资政古鉴》本《左传·昭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4] 孟祥国.《资政古鉴》本《左传·僖公九年》[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5] 周文炯.《论语名句》本《论语·学而》[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9.

[6] 金性尧.《炉边话清史》本《日知录》[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3.

[7] 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1-22(001).

[8] 邱实,杜广强.试论传统忠文化的当代价值[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30-32.

[9] 林定川.《孔子语录》本《论语》[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5.

[10] 李渔叔.墨子今注今译[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4.

ABriefAnalysison"Loyalty"CultureofEthicsandItsPracticalSignificance

WANGWen-yan

(KashgarUniversity,Kashgar844008,China)

In China's traditional moral norms, "loyalty" culture occupies a large proportion, in different stages "loyalty" is given different meanings. It is the core valu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ethics, and it is also the spiritual link between people and the 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new period, "loyalty" culture is endowed with patriotism feelings, not only to achieve the national interests above everything else, but also to achieve rational patriotism. Meanwhile, it requires an official who should be strict with oneself, be honest and clean. The faithful i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loyalty culture; value concept; social significance;

G206.4

A

2095-770X(2017)12-0087-04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

10.11995/j.issn.2095-770X.2017.12.019

2017-05-13;

2017-05-22

王文艳,女,山东滕州人,新疆喀什大学法政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兆平]

猜你喜欢

道德规范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孔祥渊:“我”的出现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认同
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实施细节研究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动因、原则及职能探析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传统伦理道德现实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