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生学业求助行为的现状、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

2017-12-21赖运成韩灵芳郑斯婷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工具性归因学业

赖运成,韩灵芳,郑斯婷,林 燕

(1.龙岩学院心理学系,福建龙岩 364012; 2.晋江市柯村小学,福建晋江 362272)

■文化传媒研究

中小学生学业求助行为的现状、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

赖运成1,韩灵芳2,郑斯婷1,林 燕1

(1.龙岩学院心理学系,福建龙岩 364012; 2.晋江市柯村小学,福建晋江 362272)

为了解中小学生学业求助行为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达到促进中小学生学业发展的目标,文章对中小学生学业求助行为现状和影响因素方面(自我效能感、归因方式、人格、社会支持等)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中小学生学业求助行为的策略,如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引导学生正确归因、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等。

学业求助行为;中小学生;人格;社会支持

学业求助行为是发生在学校情境中(不包括考试或测验时),以口头发问为主要表现形式,以老师或同学为求助对象的行为[1]。目前学业求助领域的研究通常把学业求助行为分为三类:工具性求助,指学生向帮助者询问与解决问题有关的信息,期望利用这些信息达到自己解决问题的目的;执行性求助,指学生不经努力就直接向帮助者询问正确答案或要求帮助者代替自己完成任务;回避求助,指学生虽需帮助但不主动求助[1]。研究显示,工具性求助有助于学生的学业适应和学业进步,执行性求助和回避求助通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业发展[2-3]。

为改善中小学生的学业求助行为,促进其学业发展,不少研究者对中小学生的学业求助行为进行了研究。本文尝试对近二十年来有关中小学生学业求助行为现状和影响因素方面的实证研究文献(文献来源: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文献研究对象:中小学生;文献时间跨度:1999年—2017年,以近10年文献为主)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中小学生学业求助行为的策略,以期较好地了解中小学生学业求助行为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而达到促进中小学生学业发展的目的。

一、中小学生学业求助行为的现状

目前,在学业求助行为领域的实证研究主要采用李晓东和张炳松编制的学业求助行为量表,该量表测查工具性求助、执行性求助和回避求助三类学业求助行为[1]。总体上看,中小学生有较多的工具性求助行为,有较少的执行性求助行为和回避求助行为;工具性求助行为明显多于执行性求助行为和回避求助行为;求助对象上,小学生更倾向于求助老师,中学生更倾向于求助同学[4-7]。这说明大多数中小学生在学业上遇到问题时能认真思考、自己解决不了时能求助他人,较少有消极的学业求助行为(例如,不经思考而直接抄同学答案的行为;做题久经思考也做不出来而不主动求助他人)。

二、中小学生学业求助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年级

总的来看,年级因素会影响中小学生的学业求助行为,虽然在不同的研究中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例如,有研究者对初一和初二年级学生做了调研,发现初一学生比初二学生有更多的工具性求助行为,初二学生则有更多执行性求助或者回避性求助[8];李培娜[9]的研究显示,初三学生比初一学生有更多的回避性求助,而在以老师为求助对象的工具性求助行为上,初一、初二学生明显多于初三学生,而初一与初二学生之间无明显差异;韦唯[6]的研究显示,学生的工具性求助-老师、执行性求助、回避性求助在年级上都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在工具性求助同学的行为方式上也有显著的差异。但也有研究认为学生学业求助行为的年级差异与性别有关。例如,王中杰[10]的研究显示,高一学生比高二学生有更多的工具性求助行为,而高二男生更倾向于执行性求助行为,说明了男生的工具性求助行为和执行性求助行为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但是在女生中并未发现显著性差异。

(二)性别

性别因素是否会影响中小学生学业求助行为?性别对学业求助行为的作用可能受年级和求助对象等方面的影响。唐芳贵和彭艳[11]及董好叶等[12]对初中生的研究显示,女生的工具性求助行为显著高于男生,男生的回避求助显著高于女生。张灵畅[13]的研究显示,高二学生仅在工具性学业求助行为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比男生有更多的工具性学业求助行为。李培娜[9]的研究显示,在以同学为求助对象的学业求助行为上女生显著比男生多,但在以老师为求助对象时无显著差异。

(三)人格

中小学生人格与学业求助行为的关系研究主要体现在自尊、神经质、外向性、责任心、羞怯等方面。(1)自尊。关于自尊对学业求助的影响有两种假说:脆弱假说,认为低自尊者更不愿意求助,因为低自尊者认为求助会对自己构成威胁;一致性假说,认为高自尊者更不愿意求助,因为高自尊者求助时会感到威胁[14]。有研究显示自尊能正向预测工具性学业求助,负向预测执行性学业求助和回避性学业求助[15]。这一结果也支持了脆弱性假说。(2)神经质、外向性、责任心。有研究显示,初中生的神经质、外向性、责任心等人格特质与学业求助行为具有一定关联性,责任心、外向性能正向预测工具性求助,责任心能负向预测执行性求助和回避求助;神经质对工具性求助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对执行性求助和回避求助具有正向预测作用[16]。谢咪咪[17]的研究也显示,个性越外向的中学生,更趋于有更多的工具性求助行为,有更少的回避求助行为,而学生的内外性个性与执行性求助无显著相关。(3)羞怯。有研究显示,高中生的羞怯与回避求助行为呈显著正相关,与工具性求助行为呈显著负相关,与执行性求助行为无显著相关,提示羞怯程度越高的学生往往越可能回避求助他人,遇到问题时越少主动求助他人[2]。

(四)自我效能感

已有研究普遍发现,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一般有更多的工具性求助行为,更少回避求助。例如,唐芳贵和彭艳[11]的研究显示自我效能感对工具性求助和回避求助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自我效能低的学生一般不愿意求助。韦唯[6]的研究显示,学业效能感是影响学业求助的重要因素,学业效能感高的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更愿意求助,其原因可能是学业效能感高的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有信心,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能有效运用学习策略有把握,也有可能是学业效能感高的学生往往成绩也好,所以在求助时容易得到老师的包容,强化了他们的求助行为,而学业效能感低的学生则与之相反。

(五)学业自我

学业自我对学业求助的影响方面,迄今尚较少涉及。有研究显示,中学生的学业自我发展水平对学业求助行为有一定影响,中学生的学业自我得分越高,越倾向于有工具性求助,而较少有执行性求助和回避求助。学业自我概念低的学生有更多的执行性求助和回避性求助,其原因可能是学业自我概念低的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知觉低、缺乏信心而对学业有着消极态度,更不愿意去求助他人[4,18]。

(六)归因方式

归因方式与学业求助行为的关系研究迄今甚少。韦唯[6]对中学生学业归因与学业求助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显示,内部可控归因与工具性求助呈显著正相关,与执行性求助、回避求助呈显著负相关;内部不可控归因、外部可控归因、外部不可控归因与执行性求助、回避求助呈显著正相关,与工具性求助普遍呈显著负相关;从相关程度上,与其它三种归因方式相比,内部可控归因与工具性求助相关更紧密;与内部可控归因相比,其它三种归因方式与执行性求助、回避求助相关更紧密;学业归因既可以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学业求助行为,也可通过学业效能感的中介作用来影响其学业求助行为。

(七)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影响中小学生学业求助行为的重要因素,这已得到实证研究的普遍支持。例如,李美香[7]和张希[19]对中学生的研究显示,领悟社会支持与工具性求助行为呈正相关,与执行性求助行为和回避性求助行为呈显著负相关;粟玲艳[20]的研究显示,初中生的社会支持(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与工具性求助行为呈显著正相关,与执行性求助行为、回避性求助行为呈显著负相关;相比于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与学业求助行为的关联度较密切,能预测工具性求助行为、执行性求助行为和回避求助行为。班级环境、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是中小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或重要体现,以下对相关研究加以概述。

1.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主要指每个学生知觉到的班级社会心理环境,包括班级氛围、班级人际关系、班级秩序纪律、学习竞争等[21]。不少研究表明班级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求助行为有一定影响。赵小云等人[16]的研究表明,中学生的班级环境知觉会影响其学业求助行为,知觉到的班级环境为团结向上型的学生在学习中更倾向有工具性求助行为,而较少有执行性求助行为和回避性求助。卢路曼等人[19]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学生所处的班级环境如果是积极向上的,他们的回避求助行为会明显少于处于一般型和散漫型班级环境的学生,而且他们的工具性求助行为会明显多于散漫型班级环境的学生。

班级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研究显示,班级人际关系的内聚力和满意度对学业求助有明显的作用,如果班级目标明确,成员之间民主气氛强,对学生的学业求助就有积极的支持作用。在合作学习中的班级营造出一种良性和谐的同学间关系,同时学生的学习负担会因为同学之间的支持而有所降低,学生的积极学业求助行为会相应有所增加[21]。

师生关系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求助行为。当师生关系融洽和谐时,学生会主动求助于老师[22]。当学生感觉到自己与老师关系不好,认为老师厌恶自己时,不愿意求助于老师[23]。李田田[15]的研究也支持这些观点。就工具性学业求助而言,师生亲密和师生依恋能显著正向预测高中生的工具性学业求助,师生回避能显著负向预测高中生的工具性学业求助;就执行性学业求助而言,师生冲突、师生回避和师生依恋能显著正向预测高中生的执行性学业求助,师生亲密能显著负向预测高中生的执行性学业求助;就回避性学业求助而言,师生亲密能显著负向预测高中生的回避性学业求助,师生冲突和师生回避能显著正向预测高中学生的回避性学业求助[15]。所以,学生如果能与老师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则可能增加学生求助老师的有益性求助行为[21]。对小学生师生关系与学业求助行为的关系研究也显示出相似的结果[24]。此外,关于师生关系对中小学生学业求助的影响机制,有研究显示师生关系会通过影响中小学生的自我概念来影响其学业求助行为[4,25]。

无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班级秩序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前提条件。如果班级混乱、无组织纪律,学生就可能变得无组织纪律性,对完成学习目标也模糊不清,就可能对求助益处认识不到,容易采取执行性求助或回避求助,造成对学业求助的消极影响[26]。研究也显示,班级秩序纪律越好,学生倾向于有更多的工具性求助行为[21]。

2.亲子沟通和父母教养方式

亲子沟通方面,良好的亲子沟通对学生学业求助行为具有积极的意义。有研究表明,亲子沟通对初中生的学业求助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27]。亲子沟通不良的学生与父母交流时会采用不恰当的沟通模式,这种模式会影响到学生与同伴、老师的沟通,使其在学业上遇到困难时更容易回避求助和采用执行性学业求助行为。父母教养方式方面,目前国内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求助行为关系的研究甚少。仅发现周鹏生[28]对藏族中学生研究中有所涉及,其研究显示,父母教养方式能一定程度上预测藏族中学生的学业求助行为,尤其是母亲的拒绝和否认与子女的回避求助行为有密切关系。

三、优化中小学生学业求助行为的策略

(一)倡导积极学业求助行为,减少消极学业求助行为

让学生正确认识学业求助行为,了解自己的学业求助行为是属于工具性的求助行为还是执行性的学业求助行为。执行性的学业求助是依赖性的、非适应性的行为,本应由自己完成的任务却让人代替自己完成,这是消极的学业求助行为,不利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工具性的学业求助是自主学习、适应性的表现,在遇到问题时能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是自我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业求助行为,正确衡量自己能力的前提下选择积极的学业求助方法。教育教学中应倡导工具性求助行为,教师要学会通过一些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工具性求助,而尽量减少执行性求助。如将问题细化解决,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而不是只要求学生展示答案。多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对于遇到问题常常采取回避和执行性求助的学生应该更加关注,并在恰当的时机对其进行积极引导。此外,为学生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之余,注意积极倡导学生利用自己拥有的支持资源。

(二)教育教学中应考虑到性别和年级差异

不少研究表明,男女生在学业求助行为方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可能是因为男生更好面子,想在同学面前留下良好的印象。为此,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应考虑到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异性。在组建班级核心队伍、组建学习小组等方面,协调男女比率,在差异中寻找平衡点。注意在男生中积极倡导工具性求助行为,减少男生的执行性求助行为和回避求助行为。其次,要注重年级差异,教师应要了解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适应性的学业求助。例如,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学业压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应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引导,使其采取更积极的学业求助行为。

(三)优化学生个性

优化学生个性,从内容上看,一方面可从减少学生敏感、多疑、羞怯等方面着手,另一方面可从塑造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如宜人性、幽默感、主动性、感恩)方面着手;从途径方法上看,可采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团体心理辅导与个别心理辅导相结合,课堂培育与课外塑造相结合。此外,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注意引导敏感、羞怯学生的学业求助行为,减少回避求助行为,可适时主动对这类学生提供一些学业方面的帮助。

(四)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求助行为,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在教学中应“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学生,既要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加以引导,也要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对其进步和“闪光点”加以赞扬和鼓励;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学生的特点,对于能力较好的学生,设计的难度要让学生有所挑战但又能顺利完成,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对于能力较低的学生,设计难度降低,给予宽松的评价环境,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五)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归因方式会影响中小学生的学业求助行为。在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往稳定的、内部、可操控的因素进行归因。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能力、自身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自身状况以及外界环境。其中,“努力”既属于内部因素,又属于稳定的、可控的因素。当学生遭遇困难或者失败时,教师引导学生将行为的结果归因为努力因素,可以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努力学习,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工具性学业求助行为。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内部可控归因,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工具性求助。同时,在教学中减少学生内部不可控归因、外部可控归因和外部不可控归因,一定程度上有望减少学生的执行性求助行为和回避求助行为。

(六)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家园,是学生在校生活的主要场所。班级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发展水平及学校的教育质量。因此,努力创设一个宽容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将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相互尊敬,在交往中民主平等,在心理上彼此相融。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公平公正对待学生。在与学生交谈的过程中,不要盛气凌人、以教育者自居的语气训斥学生,而应与学生平等地进行沟通,尝试走进他们的心灵与他们对话。教师应多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真正在心理上接受教师。同时,注意建设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求助于他人,因此教师应该重视通过培养班级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轻松、愉快、和谐的心理氛围,增加班级的凝聚力。教师要让学生懂得人际交往的原则:相互尊重、真诚待人、互帮互助;要创设有利于人际交往的活动情景,帮助学生在交往中增加对彼此的了解,悦纳对方,在交往中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当学生之间出现矛盾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协调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解决矛盾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七)改善家庭教养方式,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在和谐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更有安全感,他们在遇到困难时会主动寻求父母帮助,这种模式也会迁移到他们在学习中的求助行为,而良好的亲子沟通是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和谐家庭氛围的重要途径,因此父母应当努力营造和谐的沟通氛围,加强与孩子的沟通: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让孩子多发表内心的想法;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隐私;多赞美,少批评。在家庭中,家长不应仅仅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应关注孩子在校的生活。家长尽量少用“别人家的孩子”来鞭策自己的孩子,而应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家长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应少采用拒绝、否认类的教养方式,否则容易导致孩子自卑、害怕他人的拒绝与否认,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也回避求助。改善家庭教养方式,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一定程度上可增加中小学生的积极学业求助行为,减少其消极的学业求助行为。

四、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综观以往研究,中小学生学业求助领域的研究存在以下有待加强的之处:(1)研究对象上,目前的研究大多数以中学生为对象,以小学生为对象的较少,这是今后在研究对象上应拓展的;(2)研究工具上,目前对学业求助的测量主要采用李晓东和张炳松编制的学业求助行为量表,该量表主要测量以老师和同学为求助对象的求助行为,而网络时代背景下不少学生常以网络媒体为求助对象,因此今后可研制出包括测量以网络媒体为求助对象的学业求助行为测评工具;为了推进小学生学业求助行为的研究和实践,可研制出针对性高的小学生学业求助行为量表;(3)研究内容上,可进一步加强人格、家庭教养方式与中小学生学业求助行为关系研究,及学业求助行为与结果变量(如学业拖延、创造性)关系及相关机制研究;可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学业求助行为团体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方面的实证研究,研制出经过实证检验的干预方案。

[1] 李晓东,张炳松. 自我效能、价值、课堂环境及学习成绩与学业求助的关系[J].心理学报,1999(4):435-443.

[2] 曲艺.高中生羞怯与学业适应的关系:学业求助的中介作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6.

[3] 杨逵. 湖南省自考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业求助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9.

[4] 付玉.中小学生师生关系、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求助的关系研究[D]. 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9.

[5] 赵美琪.小学生学业求助调查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6.

[6] 韦唯.中学生学业归因、学业效能感和学业求助行为关系的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 2015.

[7] 李美香.中学生学业求助与成就目标、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8] 张会清.成就目标定向对学生学业求助态度、求助方式的影响及其关系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2.

[9] 李培娜.初中生成就目标取向、学业情绪与学业求助行为关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10] 王中杰.成就目标定向、师生关系和教师帮助对学生学业求助行为的影响[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11] 唐芳贵,彭艳.初中学生学业求助及其相关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康复,2006(26): 54-56.

[12] 董好叶,杨雅清,王志生,等.初中生学业求助特点及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8):82-84.

[13] 张灵畅.高二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业求助关系及干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14] 梁凤兰.学业求助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67-168.

[15] 李田田.高中生师生关系、自尊与学业求助的关系[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5.

[16] 张光伟.初中生人格物质、教师期望与学业求助行为的关系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9.

[17] 谢咪咪.中学生学业求助行为、人格内外向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D]. 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5.

[18] 赵小云,郭成,谭顶良.中学生的班级环境、学业自我与学业求助的关系[J].心理学探新,2010(5):56-61.

[19] 张希.流动人口子女领悟社会支持与学业求助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20] 栗玲艳.初中生社会支持、自我价值感与英语学业求助的关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21] 卢路曼,尹忠泽,杨宇霞,等.班级环境对中学生学业求助的影响:学业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6(6):58-64.

[22] 王平.激发学生学业求助的有效策略探析[J].教学与管理,2005(19): 7-9.

[23] 孙淑晶.促进转校生学校适应的策略探析[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44-245.

[24] 汪雪梅.小学生师生关系、学业科目与课堂目标结构对学业求助的影响[D].郑州:郑州大学, 2013.

[25] 宫婷婷.初中生师生关系、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求助行为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26] 王琨.班级学习环境学业成绩与学业求助的相关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4):55-57.

[27] 梁薇.初中生亲子沟通、社会目标与数学学业求助的关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28] 周鹏生.藏族青少年学业求助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99-102.

StudyontheStatus,InfluentialFactorsandItsOptimizationStrategiesofAcademicHelp-seekingBehaviorsofStudentsin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s

LAIYun-cheng1,HANLin-fang2,ZHENGSi-ting1,LINYan1

(1.DepartmentofPsychology,LongyanUniversity,Longyan364012,China;2.KeVillageSchoolofJinjiangCity,Jinjiang362272,China)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cademic help-seeking behaviors and to achieve the goal of promoting their academic development, the statu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such as self-efficacy, attribution styles, personality, social support) o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cademic help-seeking behaviors were reviewed, and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put forward som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n their academic help-seeking behaviors: improving students' self-efficacy, guiding students’ attribution styles, creating nice classroom environment, etc.

academic help-seeking behavior;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ersonality; social support

G442

A

2095-770X(2017)12-0030-05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

10.11995/j.issn.2095-770X.2017.12.008

2017-07-21;

2017-09-03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4C096)

赖运成,男,江西龙南人,龙岩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责任编辑李亚卓]

猜你喜欢

工具性归因学业
艰苦的学业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促进高中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归因方式研究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