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琢器 工雅素复
——探访复雅堂主人潘春明
2017-12-21骆晓
文/骆晓
匠心琢器 工雅素复
——探访复雅堂主人潘春明
文/骆晓
茶则,乃茶道六用之一也,早在唐代便已出现。陆羽《茶经》中记载:“则者,量也,准也,度也。”茶则即是用以茶叶称重度量的工具,以茶匙取用茶叶时,先入茶则估量其度,方才入茶壶或茶盏。“凡煮水一升,用末方寸匕,若好薄者减之,故云则也。” 而关于茶则的材质陆羽亦有提及:“则:以海贝、蜗蛤之属,或以铜、铁,竹匕、策之类。”可见茶则的取材自古以来丰富而广泛。又因历来对其器形不设规范局限,故使更多的艺术想象得以在此项上发挥。复雅堂主人潘春明所制的木茶则便是这材质与器形俱佳、设计与工艺皆精的上品。
木,与铜、铁、瓷、玻璃等人工材质不同,它有着天然植物的生命特征,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那么,就更不会有两棵相同的树,不会有两块相同的木头。潘春明做茶则一般不用漆,而是将其打磨后,施蜡抛光而成,因此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木材的本貌。潘春明说:“选材极其重要,关系到最后的结果。一定要严谨,这是为结果负责任。”也许与他从小在以木为居的环境中长大有关系,也许与他曾在木家具厂工作数年有关系,潘春明对于木质的敏感和对木性的熟悉,为他制作精品木茶则打下了坚实的第一步。木头因品种、产地、保存方式的不同,在干湿度、疏密度、油性、气味、纹理等方面都会产生差异。制作茶则时,如何能够确定哪一种木材最为合适?潘春明的答案是:试。单凭知识和经验来判断是远远不够的,要通过实践去验证。有人说潘春明的工作室更像一个实验室,因为他常常会用几种不同的木材来诠释出同一款设计,然后花上一段时间去试用,反复把玩、对比,分析各自优劣,最末才选择出最合适的木材。这般的精益求精,乐此不疲,何患创作不出令人注目的作品呢?
方圆茶则尾部的金缮细节
潘春明的茶则作品给人以温润舒展、古韵清雅的印象,对明式家具与明式器物的那份钟爱,潜移默化地注入到他的手上。谈到对器物的审美,他强调四个字:工、雅、素、复。工,是巧工若拙。雅,是文雅清玩。素,是洁简凝素。复,是复观弥珍。这同样也是他的设计、工艺所追求的最核心的宗旨。在他的诸多作品中,一件以古代剑脊为灵感的紫光檀木茶则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此件的设计吸取了宝剑上脊的元素,温中有神,俊秀飒爽,内凹的线条便于引导茶入壶,潘春明给它取名“雅脊”,作为一个系列的开端,今后还将继续延展和修进。而对于潘春明自己来说,至今最有感觉的莫过于那一款方圆茶则,他觉得就是它,让自己体悟到了如何在形简的外在下包含著对工艺的微妙把握。在他近年的创作中,金缮工艺被创造性地加入到了木器制作中,人为营造出茶则的残缺修补痕迹,同时以金缮的点缀让原本深沉古朴的茶则增添几分秀美和雅致。另一种特殊的工艺则是“嵌银点” ,暗沉的木色中闪耀着微弱的一点银光,这小小的一点犹如画龙点睛,起着定神的作用,潘春明说这一小点是在表明自己的态度,他要用这个银点把人们的眼光吸引到对木头本质的关注中去。
潘春明 雅脊茶则17.3cm×5.8cm×1.8cm 紫光檀木嵌银点 2017年
潘春明 方圆茶则17.7cm×3.5cm×1.5cm 大红酸枝木金缮 2012年
潘春明 簸箕茶则11.5cm×6.5cm×1.5cm 紫光檀木 2013年
潘春明 梯度茶则19.5cm×4.6cm×1.5cm 紫光檀木嵌银点 2013年
潘春明 润手茶则16.8cm×4.5cm×1.5cm 血檀木、紫光檀木嵌银点 2017年
看得出,学习工业设计出身的潘春明,对于设计的独立追求。在他看来,设计师身份和工匠身份二者是切不能脱离的,只有亲自动手制作,才可能有更优化的设计;也只有亲自动脑去设想,才能诞生出独一无二的制作。至于设计的灵感来源,潘春明比较倾向于去传统文化里找寻。他说:“传统文化很博大,最有感触的是在18岁左右看了《红楼梦》,虽不是太懂,但里面有很多场景布置非常迷人,后来反复听蒋勋老师讲《红楼梦》,才慢慢了解了古人生活之讲究。”而《长物志》和《考工记》则是潘春明的手边必备,“我会结合当下的环境和问题来反复阅读思考,这样可以保持我对美的感知力。”
说起“匠人”,大家总是自然想起那些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者,他们在这个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里,仍坚守着、秉持着纯手工的制作传统,并用心精进,给我们生活中的某些器物保留住了手工的温度。潘春明也自视为一名匠人,但他从不避讳谈论自己制作过程的“非全手工性”,系统学习过的设计课程、电脑和机械的熟练运用技能,只要有利于作品最终呈现的效果,他都大胆加以利用。“我在手工制作的同时借助机械的帮助,不希望被手工局限住自己。我认为真正的匠人不是仅限于手工的,匠人更重要的是一种态度。”
在这个年轻的80后匠人身上,我看到了对他对木艺的炙热专注,对传统的不懈坚持,和对创新的恳切追求。“我认为好的茶则能够让拥有它的主人获得一种内心的喜悦感,除了功能之外,可求古意,可求精进。“现在的潘春明常常觉得有很多东西想去实践,因此会规定自己在一段时间内选取一个方向来突破,去试错,再停下思考,不断调整、改进,在思考和制作的冲突中不时迸发火花。从大家具到小茶则,潘春明在木器的世界里打开了一片自己的天地,畅游其间,辛苦并快乐,投入且满足……
作者系《艺品》杂志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