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策略”在徽州传统民居庭院中的体现
2017-12-21余汇芸方群莉
余汇芸,黄 炜,方群莉
(1.黄山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245041; 2.同济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 200092)
“生态策略”在徽州传统民居庭院中的体现
余汇芸1,黄 炜2,方群莉1
(1.黄山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245041; 2.同济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 200092)
徽州传统民居庭院蕴含着大量的、朴素的“生态策略”,其空间布局看似简单,却功能齐全、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本文将基于对徽州地区传统民居庭院的调研和实测,从开口朝向及庭院形态、空间布局、理水、植物选择等方面剖析其独特的生态设计理念,供现代庭院设计参考。
生态策略;徽州传统民居;庭院朝向;空间布局;理水;植物选择
近年来,随着各地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创造一个社会、自然、经济协调发展,生态持续和谐的集约型人类聚居地。徽州古村落经过千百年的实践,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大到村落选址规划,小到民居庭院内的布局,均较好地适应了当地气候,充分利用了当地材料和构造方法,体现了善待自然、重视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规划理念,蕴含了丰富的“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本文将从徽州村落最小的单元——徽州传统民居庭院,分析其所蕴含的独特“生态策略”,为现代庭院的生态设计提供参考。
1 徽州传统民居庭院的特点
徽州地区多山地丘陵、地少形狭不利于建设,徽州先民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高低向背异、阴晴众豁殊”的地理环境,以风水学说为指导营建民居,形成了高墙深院、空间紧凑、以四合(三合)院为单元的独特民居形式[1]。而作为民居重要的组成部分,庭院受周边环境及建筑形制影响,一般体量不大,包括前庭、侧院、天井院、后院(花厅)等,相互联系又自成体系。空间形态多呈中轴对称式(如天井院)或边角自由式(如侧院或后院),多设明塘、暗沟、水井、水池,并植以花木,置以石桌凳及美人靠,高墙上还多留有以砖(石)雕装饰的漏窗使内外相汲。与北方庭院或苏州、扬州庭园相比,徽州传统民居庭院面积虽小却功能齐全,是厅井式庭院[2]的典范,仿生自然,外闭内敞,形成了与外部环境既联系又独立的 “小气候”区,既满足了人与人交往的需要(如晒太阳、聊天),又承担了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交融的生态职能,用“螺丝壳里做道场”来形容应不为过。
2 “生态策略”在徽州传统民居庭院中的体现
本文所研究的“生态策略”主要侧重于徽州先民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中所积累的朴素的“生态”经验,为现代生态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2.1 开口朝向及庭院形态
徽州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特征明显,冬季最低气温达-12.2℃,较为寒冷,夏季最高气温达40.0 ℃,十分炎热,加上潮湿多雨,是典型的湿热气候。为解决这一问题,徽州先民通过开口朝向及庭院形态的设置,形成了冬暖夏凉的自然控温系统。
2.1.1 开口朝向
徽州地区冬季主导风为东北风,夏季主导风为西南风,调研结果显示徽州传统民居多为西南向或东向,部分为北向(如休宁茗洲村住宅为了背山面水而一律朝北),而庭院(特别是入户前庭)入口则多朝向西南或东南向,结合坡度、地形、巷道,对冬季东北向寒风进行阻挡,减小室内热损失;将夏季西南风引导入院,促进室内的空气流动,降温除湿。徽州先民结合周边环境调整庭院开口朝向,巧妙地改善了宅院的整体风环境。
2.1.2 庭院形态
徽州传统民居庭院多由建筑、高墙围合而成,防风性较好,与厅堂、厢房联系较紧密的庭院一般尺度较小且狭窄,无论是前院、侧院还是天井院,其宽度(W)与周边围合物高度(H)之比多小于1,长(L)宽(W)比多在4/1左右,如西递膺福堂天井院W/H≈0.37,L/W≈4 ∶1;瑞玉庭前院W/H≈0.36,L/W≈4.2/1;尚德堂前庭W/H≈0.43,L/W≈3.9/1。徽州地区一年中最大太阳高度角(夏至日)为83.5°,最小太阳高度角(冬至日)为36.5°[3],庭院的纵向高度和横向长度均拉长呈“烟囱”状,可以在冬季保证阳光照进厅堂,提升人体舒适度;夏季阻挡阳光直射,降低庭院内的温度。而庭院底部低温与外部屋面高温又形成温差,促使冷热空气交替形成气流,再配合厅堂内“土空调”——窖井涌出冬暖夏凉的地气,高窗、地窗形成的多角度通风口,以及植物的遮荫过滤、水体蒸发被动降温,实现了建筑的自然通风,满足了不同季节调温的需求。
2.2 理水的生态性
徽州地区雨量充沛,降水量集中,梅雨季长,年最大降雨量为2 953.3 mm,年均降雨量为1 759.7 mm,易发生水患。聪明的徽州先民善于理水,不仅在受到暴雨侵袭时较好的避免了内涝的发生,还利用充沛的水资源创造了建筑内外水脉相连的优美环境。
在徽州传统民居庭院中,理水的方法主要分“引水”和“蓄水”两种。
2.2.1 引水
常见做法是将庭院外的活水引入院内加以利用。以黟县宏村承志堂西侧的鱼塘厅为例,如图1所示,其位于宏村水系的上水圳,引入院内的浥溪河水由于进水口与出水口落差为3.9 m,平均水流速度约达到20 m/min,远大于水体自然流动所需的速度,巧妙地利用地形保证庭院内外水体的流动更新[4]。图2中,鱼塘厅内部水体同样讲究生态性,分设进水口和出水口,两个水口均设滤水网拦截垃圾。约1/3处以青石隔断将水池一分为二,可根据水位的自然变化使两个隔间的水体流通。与进水口相连的水池略高,与水圳上游相连,为日常家庭取水、洗菜所用;与出水口相连的水池略低,面积较大,养有锦鲤和水生植物,水流略缓,可起到一定的沉淀和生物净化作用,降低了对庭院外水系的污染。
图1 宏村承志堂鱼塘厅所在位置
图2 鱼塘厅水池形态图
2.2.2 蓄水
(1)自然积存:徽州先民视水为财,讲究“四水归明堂”,常在天井中设蓄水池、太平缸,雨水顺着四侧屋顶或竹制水管流入天井,既可调节小气候又具消防功能。天井通常比厅堂略低,四周多设有明沟,青石板铺面下多为架空层,有一定蓄水功能,连通略低的暗沟,与庭院中水体或村中水圳、水塘、自家田地相连(故有“肥水不流外人田”一说)。对于地下排水,徽州先人也有独到的策略——宅内各处废水多汇集于主天井,再择吉向排出,地下排水渠必然曲折环绕,且流速下降,部分废水可通过排水渠的缝隙回渗于土壤,既应了财水“曲则留而不去也”的说法[5],还较好地避免了暴雨时室内积水及外部水体倒灌。为保证与天井相连的明渠、暗渠顺畅,古人还常将乌龟放置其中,达到清淤和清洁水体的作用。
(2)自然渗透:民居庭院铺地注重透气透水性,常见的铺地材料有石板、青砖、卵石、残瓦、碎缸片等,径流系数低、孔隙率高,材料之间多留有空隙,既能避免雨天泥泞难走,又能让雨水自然渗透补充地下水源,减轻了沟渠的排水压力。铺地两侧还多设有排水沟,每隔一段距离都设有一圆形排水口以利暴雨时排水,有效地避免了瞬时积水。这种以自然为先,快慢结合的做法与现今“海绵城市”所提出的观点不谋而合。
2.2.3 “软”“硬”结合
除了注重理水 “硬”环境的建设,徽州先民还通过乡约族规保证水系管理拥有良好的“软”环境。如上午八点前不得在水圳或与水圳直接相连的自家庭院水塘中洗涤衣物;洗漱用水应倒在旱地上以便土壤过滤;淘米洗菜的头遍水用于浇花、喂养家畜,二遍且较干净的水方可经暗沟排入水圳。
2.3 空间布局的生态性
徽州古民居庭院的空间布局注重实用性,尺度虽小却在有限的面积内通过不同组合方式满足了居民审美、劳作、交往的多种需求。
(1)巧用隙地:徽州民居地基狭小,可谓寸土寸金。正如明末金声所形容的“……郡邑处万山,如鼠在穴……”,为在有限的住宅内“挤”出一块庭院,徽州先人无不顺应自然地形,精打细算,巧用隙地[6]。很多庭院就位于宅居的边角处,如宏村树人堂水园就是利用宅基一脚引活水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水园景观。
(2)得体合宜:从平面角度来看,徽州庭院主要有中轴对称式和边角自由式两种形式。前者依据建筑物严谨的主次轴线作对称布局,如天井庭院,沿中轴线多设置长方形浅水池或平台,并适当点缀假山石、盆景、鱼池、石凳等,在有限的空间中营造出简洁严谨、精巧雅致而又层次分明的景观效果;后者常位于房前屋后的间隙地带,以不规则形状为主,山石取自当地(体量较小),多与绿植组合成盆景;水景中多养鱼,可洗菜灌溉,也可坐于旁边美人靠观景,集观赏与实用性于一体;还巧妙运用漏窗、门洞形成移步换景的效果,如宏村承志堂的鱼塘厅。这些庭院的户主虽富甲一方,却没有滥伐滥造,而是遵循中庸适度的建造原则,充分利用周边环境,形成了尺度适宜,小中见大的景观形态,值得今人学习。
(3)功能先行:为满足交通、休憩、交往、晾晒等多种功能需求,徽州先民按私密度安排各功能区,以不同的铺地形式划分空间,具有明确的交通导向;以植物、水体等要素分隔出较开敞空间,供公共交往及晾晒所用;以墙体或廊围合出具有一定私密性的空间供家人休憩及私人交往所用。如西递西园现存的带状庭院,以墙分隔为前、中、后三院,以大的砖雕漏窗及形态各异的门洞形成各院间的渗透,并以铺地区分引导,层次错叠,步移景异。前院以花池、假山盆景界定空间,形成引导通道;中院仅沿墙侧设石凳、花池、小水池,较为开敞,是屋主交往、晾晒的主要区域;后院则傍井为园,周围还布置了屋主精心打理的盆景及收藏品,是家人的主要活动区。
2.4 植物选择的合理性
徽州庭院常见植物配置模式有乔灌型、灌木-盆景型、乔木-盆景型,无论何种形式均注重适地适树以及植物的经济性和生态性。
(1)乡土树种的运用:据统计,常见的树种主要有乌桕、青桐、枫香、桂花、腊梅、银杏、紫薇、榉树、栾树、朴树、罗汉松、鸡爪槭、毛竹、紫藤、木槿、檵木、杜鹃、栀子花、南天竹、爬山虎等,这些乡土树种不仅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还能形成较好的地域景观特色。
(2)果树蔬菜的运用:徽州人喜欢在庭院内种植果树蔬菜,如桔树(大吉大利)、石榴(多子多孙)、柿树(事事如意)等,既取其吉祥之意,又能收获其丰美的果实。
(3)盆景的运用:由于庭院用地局促,盆景是主要的绿化方式,多与微缩假山、石凳、花台组合布置,形成了较好的观赏点。据统计,出现频率较高的盆景植物主要有南天竹、梅花、榔榆、罗汉松。
3 结语
徽州民居庭院的存在与发展根植于传统哲学的生态思想,体现了徽州先民与自然契合的朴素生态观,虽面积不大,却较好地解决了功能与审美、人与自然等多方面的问题。在进行现代庭院景观营造时我们也应向徽州先民学习,避免贪大繁琐、盲目的景观建设,尊重自然,尊重周边环境的限制因素,因地制宜营造与自然共生共荣的人造环境。
[1] 王小斌.徽州民居营造[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 孙大章.中国民居研究[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 李晨.徽州古村落生态策略研究——以黟县屏山村为例[D].合肥:安徽建筑大学,2014.
[4]段进、揭明浩.世界文化遗产宏村古村落空间解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5] 何颖.徽州古民居水环境空间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
[6] 关玉凤. 徽州古民居宅院景观特征研究[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2014.
EcologicalstrategyinHuizhoutraditionalresidentialcourtyard
YU Huiyun1, HUANG Wei2,FANG Qunli3
(1.SchoolofArchitecturalEngineering,HuangshanUniversity,Anhui245041,China; 2.SchoolofArchitectureandUrbanplanning,Tongji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
The courtyard of Huizhou traditional residence contains a great quantity of plain ecological strategy, whose spatial distribution looks simple, but with full featured and concern for harmonious of people and nature. Base on survey and experiment,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overall features such as opening and orientation, courtyard form, spatial distribution, water-design, plant selection to analyze the particular ideas of ecological design of the courtyard of Huizhou traditional residence and give reference for the modern courtyard design.
Ecological strategy; Huizhou traditional residence; orientation of courtyard; spatial distribution; water-design; plant selection
2017-06-12
安徽省教育厅研究项目(KJHS2016B14、KJHS2016B12);黄山学院校级科研项目(2011xsk004)
余汇芸(1985—),女,安徽黄山人,硕士,讲师。
1674-7046(2017)05-0064-04
10.14140/j.cnki.hncjxb.2017.05.012
TU45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