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诺邓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旅游发展研究
2017-12-21张娇
张 娇
(大理大学,云南 大理 671003)
云南诺邓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旅游发展研究
张 娇
(大理大学,云南 大理 671003)
旅游业开发对于中国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资源而言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的有效手段,符合民族文化变迁规律,更是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以一个千年古村——诺邓白族村的发展为例,在保护诺邓白族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瑰丽的自然景观中,探索诺邓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旅游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视阈;文化保护区;旅游发展;诺邓白族村
诺邓白族村位于滇西纵谷区的盐业文化县——云龙县城的西北面,村中聚居白族,被称为“千年白族村”。2009年,诺邓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成功申报为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诺邓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的旅游业发展是当地经济发展的关键途径,因而,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开发诺邓白族乡村旅游的举措是核心和重点。
一、诺邓白族村的基本概况
诺邓民族村是南诏国时期遗留下来的滇西北地区年代最久远的村落,被誉为“千年白族村”。 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果朗乡,地处山谷,几面山坡上建有形式各异的民居。东距大理市165公里,位于云龙县城北部7公里,全村面积32平方公里。诺邓一词系白语(nuòdèng)的音译,意为有老虎的山坡。从樊绰《蛮书》可知,“诺邓”这一村名见诸于史籍已经有1145年的历史。①诺邓的先民是新石器时以来,不断从我国西北地区南迁的氏羌人与地方土著结合而成,诺邓村落的形成,可追溯至汉代,是以盐井为生的村落。全村共有农户600多户,2400多人,白族人口占98%。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人文环境影响,外来人(主要是汉族)与本地白族居民相互交往交流交融,邻里间和睦相处,团结和善,外来文化与白族文化多元汇融,相互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尊重宗教信仰,形成了平静祥和的村落氛围和独具特色的村落传统文化。
二、诺邓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旅游发展现状
诺邓白族村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先后被评为“云南省22个开发建设型旅游小镇之一”“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之一”,还有幸列为云南省5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镇)和全国15个“中国景观村落”之一。2009年,诺邓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成功申报为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诺邓白族村的文化和旅游发展资源
从一定意义上说,盐井是诺邓存在的基础,是诺邓的根,诺邓村的演变发展完全依赖于盐业经济的兴衰。由于盐业经济的发达,诺邓村内修建有许多与盐业有关的建筑,如千年盐井、提举司衙门、盐局、盐马古道等。
诺邓白族村的明清古建筑群资源。诺邓白族村的民居院落融汇了白族及江南汉族的建筑风格。由于地理环境限制,地处山谷的诺邓村,每一院诺邓民居都具有非常明显的“个性化”特征。许多院落正房与厢(耳)房、面房高低错落不在一个平面,形成了屋面瓦檐上下层层递接的“五滴水四合院”或“四滴水”“六滴水”等形态。一些民居由于建在陡坡之上,便形成了一种特殊“台梯式四合院”“四合五天井”(一户人家有五个院)式、“三坊一照壁”(一正两耳)式、“一颗印”(正方形的房子)式等多种形式,天井之内有三、四层台面,逐级上堂,其建筑风格不但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文化的渗透,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适应。
除了明清古民居建筑群外,诺邓还有诸多带宗教特色的名胜古迹。如被誉为“五云首山”的玉皇阁道教建筑群、滇西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明清时期建筑的孔庙等一些历史文化意义深远的建筑群。
图1 “四合五天井”院楼
诺邓白族村的乡村民俗资源。民族文化是整个村寨的魂,充满着灵性,渗透于村寨的每一个角落,诺邓村白族是一个集诺邓特色的地方文化、白族民居文化、白族饮食文化为一体的千年白族村寨。《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中介绍的“诺邓火腿”远近驰名;古典戏曲"吹吹腔"具有鲜明的白族民族特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诺邓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旅游发展现状
2005年云龙县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点和亮点,牢牢抓住“旅游兴镇”这个重要抓手,相继投资700多万元建成了县城至诺邓的旅游公路,改善了旅游基础设施,打造白族风情民居和家庭生态博物馆。目前诺邓白族村旅游景区内共有2个“家庭生态博物馆”、20家“农家乐”、16家“乡村旅馆”、6家“小卖部”,基本能满足游客吃、住、娱的需求。云龙县积极利用诺邓白族村的旅游文化品牌,在节庆期间帮助推广诺邓火腿、豆饼等农特产品,提高旅游产品附加值。截至2016年中旬,全县旅游景区接待游客25万余人,实现旅游收入8800多万元,预计全年接待游客64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23亿元,将分别比去年增长10%。
三、诺邓白族村的旅游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基础设施落后,特色景观资源整合欠缺
盐马古道及景观区内游览道路建设滞后,坑洼较多,部分路段行走困难,无污水排放系统,生活生产垃圾得不到有效治理。虽然诺邓白族村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很多地方尚未有效整合。从现状上看,大部分文化遗产物分散在村民家中,游客只能到各家各户中观光,很多文化遗产物得不到科学的保护和整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与传承。
(二)经营管理滞后,缺乏系统规范性
目前,诺邓白族村尚处于“政府推动,村民自发参与,以遗产文化、山地白族村落文化为依托来发展旅游”的模式。诺邓白族村中二十多家客栈,大部分是本地人利用自家的优势开设的,各家的基础不一,店家对游客的服务态度也千差万别,服务人员也是各家临时请来的本村村民,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缺乏与游客沟通的技巧,在旅游接待中与游客争吵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诺邓白族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后劲。
(三)旅游开发缺广泛性、乡村景观保护意识薄弱
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管理,诺邓白族村村民无节制地滥用乡村的公共资源。一些村民在古道上、村落内随意堆放杂物、柴禾,随意丢弃生活垃圾、农业生产废弃物、牲畜垃圾等,这些污染没有得到有效的规范和治理,部分角落乌烟瘴气,气味让游客难以忍受;人为破坏植被,偷伐树木的情况时有发生,这说明村民对自然景观保护意识还比较落后。
四、诺邓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旅游发展困境原因分析
(一)经济发展制约因素
目前诺邓白族村旅游开发的资金主要依靠国家及地方政府安排,一直靠农业生产维系的诺邓白族村生活并不富裕,经济落后,加之县域经济能力有限,旅游开发力度缓慢。如古建筑群的维护修缮,完全由国家出资是难以实现的,让村民出资参与维护修缮也遇到很多困难。
(二)管理不善因素
由于存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性,因此其经营管理困境具有自身的特点,单一靠政府引导、集体组织、村民自发参与是难以加快发展步伐的。虽然云龙县政府力主打造白族民居,但村中仍有多户村民不听劝阻,执意在景区范围内对自家古宅院进行修缮和新兴建筑,一些新修的结构颜色和样式过于俗艳,点缀在传统白族建筑之间,既突兀,也与传播文化韵味背道而驰,完全破坏了人文环境的优美。
(三)观念落后因素
由于地处山区,受传统定势思维习惯影响,部分村干部的历史文化知识欠缺、遗产价值认识不足、保护开发意识不强,存在只听不做、工作落实不踏实、观望思想严重等现象。与此同时,由于生活的困乏,村民的价值观和生活理念还停留在过去的时代。村民认识不足,态度冷漠,甚至对开发还持有不支持的态度,“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
五、诺邓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一)拓宽发展渠道和整合资源是促进诺邓白族村旅游发展的基本路径
诺邓白族村应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确定发展目标,拓宽融资渠道,把有限的资金用好、用活、用出效益。其措施建议是:(1)围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内容进一步争取国家扶持政策的扶持资金;(2)地方政府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情况,适度加大对诺邓白族村旅游项目开发的资金投入;(3)努力争取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是涉及路、水、电、通讯、安全、消防等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大力帮助和支持,切实解决一些资金压力;(4)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和干部群众捐赠资助,为地方的历史文化保护和开发做出贡献;(5)创新经营机制,大力招商引资,吸引资金实力雄厚,旅游业经营管理能力强的公司参与到诺邓白族村的开发建设中,加快建设速度;(6)根据发展速度和规模,在充分发挥资金投入使用效率的同时,进一步争取金融部门的资金投入;(7)制定宽松的扶持政策,大力鼓励企业或投资者及当地村民,积极参与景区的各项经营活动,可以多种经营形式并存,包括独资、合伙、参股及股份制等,扩宽融资渠道。与此同时,把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名胜古迹和明清古建筑群合理有效的整合,选出重点,分出批次。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逐步地修缮,让沉睡多年的名胜古迹和历史文化得以重现,形成以观光、考察为主的重要旅游内容,让游客“游有所获、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管理是推进诺邓白族村旅游发展的根本措施
诺邓白族村的旅游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应尽快创新经营机制,在统筹布局、统一管理的框架下构建一个总体的经营管理机构,其经营机制可采取“政府+村民组织+旅游开发公司或者投资者”,在此基础上,可合理结合其他多种形式的经营活动在景区内开展,从而统揽诺邓白族村乡村旅游经营管理全局。在旅游经营收益中,按一定比例提取基础设施建设维护资金,有条不紊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聘请和组建一支专业性强的研究队伍,对诺邓白族村的历史文物和历史遗物进行梳理分类;组建博物馆,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和利用;从而让游客更进一步了解诺邓白族村历史发展历程和蕴藏的特色文化内涵。其中实行统一的标识(着装、服务标牌、形象等);统一的作息要求、统一的服务标准、统一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树立诺邓白族村乡村旅游整体形象。在完善内部管理、练好内功的基础上,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强化以旅游业的横向、纵向联系,不断拓展“诺邓白族村旅游产品”在旅游市场的空间,从而使诺邓白族村旅游的发展进入快车道。
(三)强化保护意识与发展意识并举是推动诺邓白族村旅游发展的关键条件
著名旅游学家Edward Inskeep指出,在生态脆弱区或环境敏感地带,最易产生环境困境。②当地政府应该明确旅游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共生性,认识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就是保护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把保护行为由功利性转化为自觉行为。与此同时,努力提升整个诺邓白族村村民的 “文化自觉”意识,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树立以服务促发展的理念,提升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手段,加强诺邓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通过恢复各民族民间活动、举办各类民族文化培训班、举办各类有关民族文化知识大赛以及民族工艺品技能大赛,以及提高和完善现有的乡中心学校民族班民族文化历史课,积极外出学习,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增强保护与开发意识,充分认识发展诺邓白族村乡村旅游的必要性,以实现诺邓白族村乡村旅游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发掘自身的文化内涵,走乡村旅游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道路,发挥其独特的产品特色,让盐的加工动起来,庙宇的香火燃起来,历史名歌唱起来,千年历史名村的灯笼亮起来,打造特色鲜明的“诺邓印象”,使诺邓白族村乡村旅游产品真正成为旅游业中的一个品牌产品。
总之,处理好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控制外来文化对旅游地社会文化特别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的冲击,防止特有的民族文化特征逐渐消失等困境,是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所在。诺邓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的旅游发展困境是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一个缩影,本文通过初步宏观的分析,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共同探讨实现生态文明视阈的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郑天挺.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史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734。
②李锦宏.喀斯特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1]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修订版)[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2]马丽娟.多型论——民族经济在云南[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3]何丽芳.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6:210-211.
[4]施正一.民族经济学教程(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5]彭兆荣.旅游人类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6]杨国才.白族千年古村“诺邓”的保护与发展研究[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7]何景明.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J].旅游学刊,2004(9)
[8]林文勋.诺邓村:一个盐井村落的历史文化解读[J].盐业史研究,2004(4).
[9]杨希元.千年白族村——诺邓[J].今日民族,2002(5).
[10]乡村旅游发展[EB/OL].[2006-1-4].http://finance.sina.com.cn.
[11]云南省旅游电子商务网[EB/OL].http://www.yunnantourism.com/.
[12]云龙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EB/OL].http://www.ylx.gov.cn/index.html.
G122
A
本文系大理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人文社科类)(项目编号:KYQN201320)的阶段性成果。
张娇(197-),女,云南大理人,白族,大理大学教师,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