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湘西数纱绣的传承与发展
——以湘西吉首丹青地区为例
2017-12-21黄娟
黄 娟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民族艺术系,湖南 吉首 416000)
探析湘西数纱绣的传承与发展
——以湘西吉首丹青地区为例
黄 娟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民族艺术系,湖南 吉首 416000)
数纱绣的图案被称为苗族的文化密码、文化基因。虽历经千百年岁月的洗礼经久不衰。其图案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通过图案符号化,赋予了一定的文字功能,为研究苗族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形象资料。探究湘西苗族数纱绣的技艺、历史文化和发展,对传承与发展数纱绣非物质文化具有非常重要和现实的意义。
数纱绣;寓意与技法;传承发展
一、地理环境
湘西吉首市丹青镇是一个养在深山人未知的宁静小镇,纯苗族山区,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滞后。距吉首市区63公里,东接排绸乡,南邻泸溪县潭溪镇,西靠花垣县排吼乡、白岩乡,北与古丈县坪坝乡接壤,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镇,苗族人口占98%。2016年7月笔者有幸应邀参加湘西州文广新局组织的苗绣调查团,来到吉首丹青调研。丹青地名苗语发音叫“捞车呐”,汉语意为“破脚下”,解放后改名为丹青,概取小镇青山、流水、古树、小桥形影成趣,如水墨丹青长卷,郁郁葱葱,美不胜收之意。时值炎炎夏日,却凉风徐徐,山静云舒,水缓荫长,整个小镇宁静而和谐,让人忘记了世俗中的浮华与喧嚣。
二、历史前沿
小镇以陈、张二姓为主,并非苗族常用的“石、田、龙、麻”等姓氏。据传元朝末年陈友谅、张必先被朱元璋大败鄱阳湖后,手下亲随将领,为了躲避明军,率众四处迁徙,最后避世于丹青,概因这里崇山峻岭,绿树环绕,溪水潺潺,不仅能避战,也适合繁衍生息。这一事件在丹青人的族谱中有明确记载,在史书中也有提起。如清朝严如在《苗防备览》中曾提到“大小章人皆为仡佬苗人,分布在泸溪、乾城的上下百户,老烟、竹坪等”,就包括现在的丹青。①
图1
三、丹青苗服概述
迎接我们的大姐们身穿盛装,沿途歌唱。所谓的盛装并不是凤凰、花垣苗装的艳丽着装,头帕也没有像山一样包裹在头上,更没有过多的银饰点缀。头巾以白色麻布为底,勾青黑色万字花,三五层缠在头围;花纹称之为数纱绣,服饰的上衣或蓝或白,小立领,右衽斜襟,盘扣极其简单,袖口和门襟处装饰有素雅的数纱绣装饰;胸前挂着围兜,围兜依旧是朴素的,青底白花(数纱纹样),配少许银饰或不配银饰,朴素恰当(如图1);下装也许受汉文化的影响,不怎么宽大肥硕。男装更为低调,头巾跟女装差不多,上装为对襟连袖,下装为大脚裤,着装从上而下都是青黑或者条纹。
四、丹青苗的数纱绣寓意与技法
(一)丹青苗数纱绣的寓意
苗服离开了苗绣,则苗味尽失。苗绣成为苗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之一。丹青苗服用素雅的数纱绣传承历史,讲述先贤故事。丹青苗族服饰朴实中透露清新淡雅,作品大都取景于自然和传说,常常能看到狗、四季花、蝴蝶、枫叶、阳球花、万两黄金等动植物图案,间以手绣的银饰装饰。传统苗族的银饰大都是穿戴在身上的,但他们这个支系却或因环境的恶劣,或祖先为保存后代而不允许张扬,导致不许佩戴银饰。银饰作为苗服装饰的主要特征之一,对苗族妇女而言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具有难以割舍的情怀。聪明爱美的丹青人将银饰化作图案演绎在高腰围裙上,以7根吊坠,垂直并列组纹,如同银饰吊坠,精美绝伦,演绎另一种风情。丹青的数纱绣就是运用这单一的针法描绘出精湛图案。看丹青苗家女娴熟地在棉麻混合的面料上运针如飞,绣出梦想、绣出嫁妆、绣出世界,不禁感叹什么叫巧然天成。图案大都很抽象但彼此之间又互相联系,传承历史而又不拘一格。古老的手艺都是在苗族分支特有的图腾崇拜的基础上不断演化,比如说苗族的植物崇拜、动物崇拜、生殖崇拜等,原始朴素中延续着一种野性的生命力。比如说“田”字格的数纱绣图案,章长干老师曾在《苗族数纱》中有云:“令人费解的十字纹(为什么要绣成十字),具有某种太阳崇拜的象征”。“古代人在平地立竿测日,并且在竿上横着搭一根横竿”,这种瘦高形的十字架在阳光下形成于地面的阴影就是一个十字。而苗族数纱中,不仅针法以十字为基础,而且还存在大量的“田字”,即用方形(地面)包围住了十字(太阳),这里面也包含一种朴素的天圆地方的世界观②。当然,章长干老师的这些推测还需要考古的发现来加以佐证。姚本奎老师则认为:苗族是个好战的民族,在生活中就不断地想着战术,男士谈论战术,女士就将战术绣出来,中间的无数田字格,象征着棋盘,很多数纱绣当中有许多的弓箭出现,如神手茅箭花(如图2);笔者通过大量实地走访,就吉首丹青地区而言,总结出“田”字格的数纱绣图案乃“田园”之意,主要原因是因为苗族长期以来过的是农耕生活,土能生万物,是生活的保障,生命之源,需要丰收的喜悦。但这只是笔者一家之言,需要继续论证。但不管我们如何揣摩,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苗族的数纱绣无不体现智慧的浓缩,所有设计之灵感都源于苗族劳动人民之手。
图2
(二)头帕的浅析
丹青苗族妇女的头帕别具特色,一般长4米,宽40厘米,一个帕子2~4个花型,层层缠绕,最终像个帽子。头帕根据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还会缠成高低不同的帽子形状。但两端的数纱作品是要露在额头前的,帕尾要有流苏,间以红色绣线。头帕的颜色大都以黑白为主,黑色代表女孩,白色代表男孩。相传远古时代,朝廷大兴兵役,四处征兵抓壮丁,活生生地拆散了很多情人。女孩独自在家操劳家务,白天劳作,晚上挑灯刺绣思念远方的情郎,相思成疾吐血而亡,后来苗家刺绣就用红色代表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流苏因故得名相思节(图3)。以往丹青的苗家妇女一生中一般有两条头帕,一条留给自己,一条用于送给心爱的男子做为定情之物。在这条定情头帕上,女孩会将满怀爱意地刺满连体鱼、并蒂莲等成双成对的数纱绣帕送给心悦的情人,寓意相亲相爱,永不分离。丹青人的数纱绣不仅正面图案精美,针线变化万千,背面针脚线也依旧井然有序,密密麻麻整齐的横线,依旧可当作图案(图4为正面,图5为反面)。
图3
图4
图5
(三)丹青苗数纱绣的技法
数纱绣表面上看起来和十字绣有点相像,共同点都是针法上采用斜线交叉十字,近看都像方格马赛克拼图。不同点在于十字绣是先在布上画出底稿图样的,再在图案里密集地绣十字;而数纱绣则全凭绣者脑子里的图形或灵感信手拈来,犹如一个画家绘画之前已经通过观察在头脑中有了清晰的影像,自然天成,又不拘一格,在修饰处大胆融入自己所思所想,苗族有言:“每一个苗族妇女的数纱绣都是不相同的”是有一定道理的。
数纱绣制作时依据底布的经纬横向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针法,或纵向或斜向或交叉运针而成。苗家妇女天生是针绣的高水,只要给她一块布、一根针和线,随时随地,都能开始数纱。拿针要诀是:用食指和中指夹着针,针尾用大拇指的指腹顶着。时间长了,指腹会长茧,并且凹了一个小坑,刚好能顶住针尾。
湘西数纱绣传承人滕静蓉老师曾经以“十字”绣为例总结数纱绣的要诀是“经三纬四”——每一个十字针法就跨越三根经线和四根纬线。因为经线稍微疏一些,而每个十字针法都力求绣成一个正方形,因此每一针跨越的经线数就稍微少一些。以一个最简单的“十字”为例,从布的背面往上挑,第一次穿过纱布的纱眼,将这纱眼作为平面坐标的原点(0,0),下一个穿针走线的纱眼就在横向(纬线)往右数的第四条线和纵向(经线)往上数的第三条线的交叉处(3,4)。然后从背面往上挑,针穿过坐标点(3,0)的纱眼回到布的正面,再左上穿过坐标点(0,4),针又来到布的背面,一个十字就完成了③。当然,刺绣图案不一样,技法也会有变化,在历史的交融中也会不断出现创新和发展,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学习和传承。
五、数纱绣传承与发展
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不能坐视这种技艺的消失,对整个社会来说,不仅意味着一种刺绣技艺的丧失,也使它的知识和历史变得空虚,也是对整个民族文化的不尊重。继承和发展这门技艺,对于我们研究和认识民族的深层次文化是极具价值的。笔者到丹青走访发现只有很少一部分老者还具有这方面的技能,少数丹青的学生利用放假闲暇无事时偶尔也会跟老者学习,虽悉心教导,但终不成体系(图6和图7)。因此笔者深感紧迫,希望拿出一些方案,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共同发掘和保护这门技艺和文化。
图6
图7
培养一部分热爱艺术的优秀教师队伍,深入当地,向有经验的老百姓学习数纱绣的技艺,研究具体图腾寓意,编排相适应的校本教材。同时可以请非遗数纱绣传承人亲临课堂,讲述数纱绣之源头,传授数纱绣之技艺技巧。以课堂教学模式的方式,在校园推广或者在各县市美术培训机构推广,真正做到非遗传统数纱绣推进课堂。
以丹青苗数纱绣元素为设计元素,在设计风格确定的前提下,正确选择和合理搭配可以控制风格的表现结果,设计各个领域所需要的产品,服装、广告、工艺品、家居等系列产品,大力推广于生活当中,使艺术品行走在人民群众当中,得到大众的认可。
建立产品概念。产品概念印象主要体现在系列造型、细节色彩、环保面料、图腾崇拜等诸多方面。以丹青数纱绣元素作为基础,充分开发及利用,从原始的手工制作过渡到现代的工业生产,逐步进入到一个品牌发展阶段,并以品牌经营理念为指导思想,按照品牌运作规范开发出拥有一定知名度的产品。在未来的苗族数纱的保护思路上,或许应该改变思路,提倡高定产品(传统手工数纱绣),希望能走出湘西自己的“爱马仕”。
事实上,苗族的其他很多非遗产资源都已经走上了生产性保护之路,苗族银饰、苗族蜡染、苗族刺绣乃至苗寨,都在借助旅游和商业开发来进行应用,从而让这非遗资源对非遗主体变得“有用”,实现积极可持续的保护与传承。所以湘西苗绣中数纱绣,从长远来看,有一部分人坚守着,有一部分人传承着,还有一部分人发展着,虽任重道远,但都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注释:
①清严如熤,罗康隆,张振兴.苗防备览.风俗考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
②长干、姚本奎.苗族数纱[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12):25-26。
③徐伟明.解码泸溪数纱[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10-17。
[1]田鲁.艺苑奇葩—苗族刺绣艺术解读[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7).
[2]钟茂兰.中国少数民族服饰[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8):179-181.
[3]章长干,姚本奎.苗族数纱[M].北京: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12).
[6]钟茂兰.中国少数民族服饰[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8):179-181.
J52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