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融合产学研 持续释放“双创”力

2017-12-21本刊编辑部

中国科技产业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万众产学研双创

本刊编辑部

卷首语

深度融合产学研 持续释放“双创”力

本刊编辑部

国家发改委、中国科协主办的2017年“创响中国”全年巡回接力活动日前在合肥圆满收官。活动结合线上、线下两大服务板块,搭建产业和资本沟通交流的平台,为初创项目提供专业支持,帮助创业者实现梦想,助力优秀企业快速成长,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前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五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中国经济增添活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当前,尽管我国的科研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善,但是在产学研结合方面还有待提高,各个环节之间普遍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比如在农业科研领域,存在研究周期很长、投资很大,但产业化推广见效慢、收益慢、风险大的问题,导致很多社会资本不愿进入农业领域,很多好的农业科研成果无法“落地生根”。一边是企业为技术难题难攻破发愁,另一边是科研人员拿着研究成果找不到市场。如何解决“双创”中的这一“中梗阻”?产学研融合发展找到一剂“良药”:随着我国产学研融合的不断深入,一条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用”为核心的产学研融合之路正慢慢铺就,为“双创”人才培育沃土,为推进“双创”发展披荆斩棘。

推进“双创”发展,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发展新引擎、培植发展新动能的必然选择,可以通过促进产学研与用的深度融合,发挥政策集成、孵化集聚、平台搭建、融资支持、服务引导五个方面的积极效应。

政策集成是“双创”发展的引领点。加强对创新创业的政策引领、精准施策,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扶持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制定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方案、配套措施、科技创新改革政策和财政土地扶持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实施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强化对大学毕业生创业的资金扶持、创业就业培训等政策。

孵化集聚是“双创”发展的引爆点。要构建创新创业载体,把孵化器建设作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核心载体。结合城市功能分布和产业结构布局,构建科技企业、新型众创空间、电子商务、文化产业、大众服务、农业产业等多种类型的孵化器。

平台搭建是“双创”发展的关键点。要立足盘活区域性创新资源要素,通过试点示范、大市场、交易会、三维技术推广等形式,促进产学研用的融合互动。推动核心区“双创”试点建设,打造创新创业的集聚区、先行区和示范区;搭建科技大市场平台,功能涵盖创业投资、技术交易、仪器共享等科技服务;创办科技成果交易会,打通创新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积极拓展新兴产业,鼓励培育孵化“百亿企业、千亿产业”。

融资支持是“双创”发展的薄弱点。要推进产学研金各界创新要素的集聚互动,拓宽创新创业的投融资渠道,积极探索新的投融资模式,多渠道加大创新创业资金投入,建立政府、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的协同创新投融资机制。

服务引导是“双创”发展的推动点。要营造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构建政府、院校和企业互动互促“双创”工作的局面:“走进去”,举办创新创业政策进企业、进院校、进园区“三进”活动,增强院地校企合作的紧密性;“引出来”,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业论坛等活动;“连起来”,开展立体式、多方位、全覆盖的宣传,扩大创新创业社会影响面。日前西安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25个国家和地区116个大学团队报名参赛,参赛项目紧扣行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在人工智能、新材料、医疗健康等领域直击行业痛点,极大地激发了国内高校的双创教育热情,推动校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推动“双创”发展,政策是先导,服务是核心,融资是保证,环境是基础。产学研界要继续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新机制,搭建创新平台,拓展创业空间,破解人才资金瓶颈,推进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持续释放“双创”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将新答卷写在为我国加快建成创新型国家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实践中。

猜你喜欢

万众产学研双创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万众期待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中华圆梦 万众同心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