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中无氧条件的创设
2017-12-20陈燕
陈燕
【摘要】如何在无氧环境中发生反应,是一个非常苛刻的实验条件。总结出了四种方式。吸气排空气、吸液排空气、注液排空气、通气排空气。后三种方法都能很好得到无氧条件,但存在不同问题。
【关键词】无氧环境;实验条件;改进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6-0264-01
按照课本演示实验,在实验室制备一氧化氮,虽装置简单,操作简便;但有诸多不足:反应不可控。污染性气体二氧化氮不能被充分吸收,对空气有一定污染。管内有空气,产生的一氧化氮立即变为红棕色,不能清晰观察到无色的一氧化氮。观察不到一氧化氮,是因为空气的原因,如何在无氧环境中发生反应,是一个非常苛刻的实验条件,我总结了以下四种方法。
方法一:我将其称为吸气排空气,用注射器将封闭了的试管内空气完全吸出形成真空,但是,从物理知识告诉我们:用注射器是不能在管内形成真空的,此方法排除。方法二:我将其称为吸液排空气,将反应容器(越细越好)的下口浸入硝酸溶液中,用洗耳球从上口吸气,使硝酸上升至活塞处,关闭活塞,排除空气。方法三:注液排空气,将反应容器设计为U形管,从左侧注入稀硝酸至右侧活塞处(左侧比右侧高),关闭活塞,排除管内空气。方法四:通气排空气,将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与产生NO的反应装置利用Y形管连通在一起,用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排除装置内空气。
后三种方案都能很好得到无氧条件,但存在不同问题,方法二中,活塞下方会产生一定量的一氧化氮,打开活塞时,反应液会很快流下,气体外流,而在下方再加一活塞,通过两个活塞配合,控制反应进行,控制气体排放。方法三中存在的问题与方案二相似,打开活塞时,管内溶液将气体很快推出管外,导致气体外漏。改装方法与方法二基本相同,在管的另一端加一止水夹,可以控制液体,以控制气体的存与排,同时用不等高U形管可节约硝酸。方法四,借用Y形管将产生二氧化碳的试管与产生一氧化氮的试管合二为一,增强了密闭性,又简化了装置,以下是具体的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通过遇空气变红棕色验证铜与稀硝酸的反应产物为NO。
化学用品:铜丝、稀硝酸、碳酸钙固体、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酒精灯、脱脂棉。
1.方法二中在管内放入螺旋状铜丝,将管的下口放在靠近小烧杯内的底部,在烧杯内装入约80毫升稀硝酸,打开上下活塞,用洗耳球从上口吸气使硝酸上升至活塞处,关闭活塞,反应至距上活塞下方有一段气柱时,将占有氧化钠溶液的脱脂棉塞在上管口,打开上活塞关闭下活塞。
2.方法三中在装置左侧将带有铜丝的活塞塞住管口,打开活塞,在右侧加入稀硝酸至左侧塞子处,关闭塞子,反应至距左侧塞子下方有一段气柱时,将占有氧化钠溶液的脱脂棉塞在管口,关闭右侧活塞,打开左侧塞子。
3.方法四中在装置左侧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钙固体,在右侧加入铜丝和稀硝酸,盖上塞子将管略向左侧倾斜,使部分硝酸進入左侧后回正试管,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时,微微加热右侧管,当石灰水不再变浑浊时,将导气管插入试管中,并在管口塞上浸有氧化钠溶液的脱脂棉。
实验现象:
1.方法二中铜丝上有气泡,溶液变蓝,当打开上活塞关闭下活塞时,在管内看到气体有无色变为红棕色。
2.方法三中铜丝上有气泡,溶液变蓝,当打开左侧塞子时,在管内看到气体有无色变为红棕色。
3.方法四中铜丝上有气泡,溶液变蓝,在塞有脱脂棉的小试管内看到气体有无色变为红棕色。
实验总结:以上三个实验方法的改进,都得到了排除空气的反应环境,较明显的观察到了无色变红色的变化过程。方法二的操作最简便,现象明显,不足的是:不能加热,反应时间较长。方法三改成了U形弯管,可以通过加热缩短了观察时间,不足是,止水夹与塞子的控制要熟练。方法四的装置最简单,操作也方便,节约试剂,也可加热,现象明显,废气的收集得当。
特别指出的是:
1.方法三、四都用了加热的操作,在反应前必须对稀硝酸进行加热处理,排除酸中溶解的氧气,否则酸中溶解的氧气也会将生成的一氧化氮变成红棕色二氧化氮。
2.气压差的存在是该实验成败很关键的一个因素,甚至影响实验的安全进行。而通过活塞、止水夹的配合很好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得反应顺利进行。
改进:
1.用通气排气法得到无氧环境需要较长时间;很多仪器连接处都为胶塞和橡胶管,且与硝酸直接接触,容易被硝酸氧化。
2.新技术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结语
1.在思考查阅资料、讨论、合作的基础上,共得到了三种改进装置,对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动手操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散思维都有很大程度提高,激发了学生探究未知领域的兴趣。同时在知识上,增强了学生对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一氧化氮的认识。
2.培养环保意识,渗透绿色化学思想。培养了实验操作、实验设计与评价的专业素养。
3.结合专业发展的需要来组织课堂,体现了“做中学、学中做”。改进后的试验成果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热情。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教师用书[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