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地方民间工艺美术的的传承与发展

2017-12-20李志慧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16期
关键词:发展研究保护

【摘要】云南是一个具有多民族的少數民族地区,这些少数民族与生俱来就有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直到现在仍保留着最传统的手工艺技术。土陶是民间工艺美术的一种,华宁县的土陶工艺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文化,以高温色釉陶而出名。而云南华宁土陶现阶段正面临着种种的发展问题,本文对云南土陶的研究属于初探性研究,把华宁土陶看做一个整体进行的系统性研究,对云南土陶的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借鉴与指导性意义。从多角度剖析华宁土陶的型态、文化内涵、工艺表现,得出华宁土陶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云南工艺美术;华宁陶;发展研究;保护

【中图分类号】J50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6-0031-02

一、云南工艺美术的发展现状

云南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的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有着丰富的人文特色。随着历史的发展工艺美术形成了独特的工艺美术作品,从本质上分析属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工艺美术作品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云南的工艺美术面临着传统手工业与现代大机器生产的发展问题。传统的手工艺制作时间久、效率低、人工劳动成本高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而现代大机器批量化的生产让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有着取代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势头。传统手工技术的发展问题就成为今天关注的焦点。

工艺美术最能体现地域特色,云南工艺美术也最具代表性。工艺美术呈现出艺术种类由少到多,由单一再到多元化,蕴含了民族精神与地域特色。通过对云南工艺美术发展的现状研究,笔者对华宁陶的工艺进行了深入分析,为云南工艺美术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我国属于多民族国家,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这主要得益于不同的历史环境和不同的地域造就其差异性,与此同时还与各民族的实际情况有着密切的关联,这其中还蕴含着民族特色的相关元素,同时也是民族智慧的体现;而从另一角度分析,也属于不同社会结构下,形成的不同民族精神。针对工艺美术来说,其在应用过程中不仅体现出产品的功能性,还能彰显艺术的工艺性,体现精神文化。从云南工艺美术发展的规律角度分析,艺术形式是处于变化状态,由之前的实用艺术,逐渐转变成鉴赏艺术。

伴随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经济基础得以显著提升,尤其是针对现阶段来说,人类物质及精神文明又得到融合,这在工艺品方面得以显现,对之后的工艺美术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不同历史时期,会以不同的状态出现,其在标准方面也发生变化,针对人的本质来说,需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工艺美术塑造。

二、华宁土陶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1.华宁土陶的历史

据史料查证,华宁县的陶器烧制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直到明朝洪武年间,一位名叫车朋的景德镇陶工迁居至当地碗窑村,建窑烧陶传承技艺。华宁陶,古称“宁州镇陶”,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器质细腻釉色斑斓,留下了“宁州陶器烧得绿”的民谚,有华夏古陶“活化石”之美誉,制陶业开华宁工业之先河。明末清初,随着产量、质量的提高,形成了享誉全省的华宁陶,华宁也因此被誉为“陶乡”。但由于其制作程序过于繁杂,且生产工艺跟不上时代发展,华宁陶自民国后期逐渐走向衰落。

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建厂,统一生产,制陶人家由陶主人变为陶瓷厂的工人。从此,华宁窑的传统技艺精髓便被“保留”下来。600多年来,宁州镇陶业人继承传统工艺,致力于陶艺的发展,古老的陶艺焕发出勃勃生机。产品以宁州镇特有的优质白胶泥为原料,烧制出的陶器质地细腻、造型美观、色泽鲜艳。

2.华宁土陶的主要功能

华宁陶最初是以单一的生活陶为主,随着不断的发展逐步扩展到建筑陶、园林陶、工艺陶和东巴文化陶五大系列。釉色以绿、白色的乳浊釉为典型,亦有酱釉、黑釉、红釉、蓝釉、黄釉等多种色系。由于华宁陶历史悠久、产品类型丰富多样、艺术特色显著、产量极大、在云南以及周边影响广泛,已被视为云南乃至中国陶瓷的重要类型之一,代表着云南高温色釉陶瓷烧造技艺的杰出水平,其制作技艺已被列入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历史的角度看,土陶不仅仅是一个生活品,而且还是一个汇集了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与智慧的结晶体。它承载着人类千百年来以手工劳动为主的文化史,也是反映人们生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纵观华宁土陶的百年的发展史,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有着不同的功能、不同的表现形式。

3.华宁土陶的制作工艺

华宁从明代起开始烧制瓷器,经历了青釉、青花瓷和颜色釉瓷的阶段,在清代烧造的三彩、月白釉、绿釉瓷器种类繁多,其中以绿瓷釉最具代表性。华宁陶选用华盖山的陶土进行制作,把运来的土摊放晒上两三日,再放入泥塘中浸泡,经过踩泥后制作成各类器型,再进行制釉、上釉、晾晒,最后装入窑中烧制,出窑后再进行选择、过滤、分类、精心打磨,最后才形成一件完整精致的陶器。

在高温釉陶上开片,也就是冰裂纹的制作,形成一种品格独特的肌理,呈现出一种残碎的整体美感;因窑变而形成的色彩变化微妙飘逸,对比里有统一,矛盾里有和谐,这样的美感就来自于窑变,而往往因为这种不可控而出现的绝世精品也显得格外的珍贵和稀有,很多传世精品都是窑变而得。

三、对当代华宁土陶的价值思考

1.华宁土陶的艺术分析

工艺美术,指的是美化生活品的造型艺术,是物质生产与美的创造相结合。工艺美术的本质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其具有造型性、视觉性、空间性、静态性四个基本特征。

通过对华宁土陶的艺术分析,依托社会与人文背景。根据工艺作品所具有的实用性、审美、教育等功能性,分析华宁土陶的艺术特点。

(1)艳丽与高贵

华宁土陶主要表现为色彩丰富,拥有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颜色,每种颜色都可以从浅到深做出不同的色度。华宁土陶釉色黄如纯金艳丽不显庸俗,绿如翡翠、白如羊脂、兰如宝石紫、如剑气、青如松烟,给人一种高贵之气。endprint

(2)质朴与简约

质朴与简约指的是在制作工艺上仍是采用传统(下转103页)(上接31页)的制作工艺,手工轮制、刻花、压印以一种质朴的工匠精神精心制作每一件器物。每一件器物简约而不失高贵。也体现着当地匠人们质朴的情怀。

(3)庄重与成熟

流传至今的华宁土陶,经过600年的岁月洗礼以一种娴熟的技艺展示在我们面前。每一件器型造型独特,给人一种庄重大方的感觉。纯熟的生产过程,形成了一套较为规范的生产程序与操作技艺。在艺人们的把控下很少会出现残次品,以一种成熟的形态,创作出各种不同的艺术品。

2.华宁陶的审美价值判断

审美是感知、欣赏、评价、创造美的活动,是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评价机制。能反应人们浅意识中对造型、色彩、纹样的感受,包括对建筑艺术、工艺美术、景观艺术等造型的判断。因此笔者以华宁土陶为审美对象,对其进行审美研究。

华宁土陶艺术在居民的生活中广泛应用,多应用于茶具、碗具、颜色鲜亮造型奇特,给人一种别致的生活情味。装饰多以动物、花草或禄、寿等文字。在华宁土陶的场所中有着不同的接受者与消费者,他们的审美判断力使土陶的价值发生偏移。这种偏移取决于审美主体对艺术的判断。

当一些只是对艺术略知一二的人去欣赏工艺品时,只是欣赏作品而对土陶不感兴趣,这些陶工艺在他们心中就不会有价值。相反,对一个狂热爱土陶的人来说,正在做着对陶的收集、收藏的活动,常常来窑厂搜寻自己喜欢的。不同类型的土陶在他们心中有着不同的价值。

我们如何才能提高华宁土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呢?有一些重要领域的人群他们有着非常大的潜力,他们对华宁土陶的价值观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如何对华宁土陶进行保护与开发,是本文接下来解决的问题。

四、华宁陶的传承与保護

华宁土陶,从历史的角度看,因交通的不便,经济文化不发达,导致华宁土陶的发展缓慢。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在器物的造型中、手工做法中仍保留着传统的技艺。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华宁土陶原有的技艺被慢慢的遗失,加上现代年轻人喜欢不同的生活方式,手工艺人逐渐减少,华宁土陶面临着重要的发展问题。

华宁土陶需要将技艺与文化相结合,这需要根据华宁土陶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技艺的传承和文化的传承两方面入手。

1.技艺传承

在华宁土陶的传承历史中,多是以传统的方式进行,有“家族式传承或“师徒传承”,而在传承的过程中家长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从事此行业,认为该行业没有出息。导致民间艺人仅有零散的几十个,大部分只是义工打打杂。

在面临种种传承问题下,华宁土陶首先要认识到传承的主体不应该只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这样会大大限制华宁土陶的发展。需要接纳更多的外来学者,敞开心扉传授自己的技艺。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使华宁土陶不断创新,创造出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工艺品。其次,可以在各类学校引进有技艺的民间艺人进行实践教学,培养有志青年传承技艺,让技艺得到更广泛的传承。

2.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是华宁土陶最根本的根基,传承的主体可以是艺术家、学生、老师、商人等不同文化主体,也可以包括政府、公司等盈利机构。这些机构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华宁土陶起到传承作用。

在传承华宁土陶的时候,不仅要传承它的的历史文化,也要扩大土陶的制作功能,使其融入到各个领域。在普及的过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土陶文化、宣传土陶文化,让土陶技艺走进我们的生活之中。

五、结语

总体来说,对云南工艺美术的不断研究是为了更好的传承云南传统的手工艺技术,而云南属于多民族聚居地必然存在很多独具特色的工艺美术作品,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进行工艺美术再创作,以这种形式传承民族精神。将促使传统的手工技艺不断发展。同时,还需要将工艺美术与其他科学体系相融合,加强教育改革,进一步推动云南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弘道一.工艺美术研究[M].江苏美术出版社,1987.

[2]袁靖轶.云南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J].现代装饰(理论),2015,(09):148.

[3]李立新.中国工艺美术研究的价值取向与理论视阈——近年来工艺美术研究热点问题透视[J].艺术百家,2008(4):114-118.

[4]陈瑞林.民间工艺美术研究断想[J].装饰,1990(2):7-8.

[5]李砚祖.中国工艺美术研究.2007.1[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7.

[6]云高.云南工艺美术与地区经济发展[J].云南社会科学,2003(s2):255-257.

[7]李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工艺美术的可持续发展[J].装饰,2007(2):5-7.

作者简介:李志慧,1991.08.16出生,女,汉族,山西太原人,云南艺术学院硕士艺术设计方向。endprint

猜你喜欢

发展研究保护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
略谈现代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