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抵抗力较大的路线走去
2017-12-20陈思呈
从生命的角度,我也不认为以懒散为外在表现的淡泊值得无穷鼓吹
陈思呈:专栏作家,已出版《我虚度的那部分世界》《神仙太寂寞,妖怪很痴情》《每一眼风景都是愉快的邀请》等著作
我和先生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存在一个比较大的分歧。他主张无为教育,认为每个孩子的气质和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天生注定。他对各种各样的学习班无感,对于孩子的坏习惯和低分也不焦虑,有时候说“长大就好了”,有时候又说“学习好不好无所谓,身心健康就好了”。
当娃他爹发出这些言论,我总是反唇相讥,“请问在当下,学习不好身心能健康吗?”
事后自认有些偏激。但是,且不说当下生存环境竞争激烈,对一个小学生而言,学习不好带来的批评和挫折感容易影响自信,各种坏习惯也会引起生活质量低下。再深一步说,对一个生命而言,更大的幸福感总是建立于把才华、能量充分发挥出来,而不是建立于彻底的散淡舒适。这也许才是我和娃他爹在观念上的根本分歧。
置换到娃他爹的立场去看问题,也知道他绝不是故意要耽误亲生儿子,只是把他自己一向的人生态度平移到儿子身上去罢了。
淡泊是他的家学和家传。婆婆年轻时被选进舞蹈队,在聚光灯下表演时,不享受众人瞩目的虚荣,反而羡慕台下摇着扇子的人,因为她们悠闲。到了娃他爹,淡泊的基因有增无减,他认为世人缺的是无为而非有为,无为起码可以少制造混乱。他对荣誉和他人的欣赏全无追求,虽然认可赚钱的必要性,但是赚钱的目的也是为了可以更加舒服和放心地无为。
在单身的时候,我们都很容易觉得这样的理论是清高迷人的:淡泊无为,与世无争,飘然来去。就像王维写给裴迪那首诗:“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王维和裴迪是很好的朋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很可能是裴迪受到了人际上或者境况上的挫折,王维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感想讲给他听。这首诗写作于王维的晚年,晚年的诗作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终极价值观。
琢磨全诗,它的“丧”,归根到底是因为那人情翻覆冷暖,即使白首相知,仍要互相提防,时时按剑。确实,世事有如浮云,弹冠相庆确实不如高卧加餐。但这里有一个根本性问题,我们的努力,难道只指向功利,只指向弹冠相庆?
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对努力的感受就不再是以前的单一化了。别的不说,只从生存的角度看,拥有更多的本领和能量,也是为了自我保护,能让生活更加安全,这个道理连动物界都知道。
假如不仅限于生存的角度,而从生命的角度,我也不认为以懒散为外在表现的淡泊值得无穷鼓吹。但力戒懒散不是为了获取具体的名誉和物质,甚至不是为了获得舒适,因为那个著名的故事——沙滩上晒太阳的渔夫和忙碌者的对话便可以轻松地反驳我。
甚至不是为了做成什么事。它不是目的性,更在于过程。浮士德说上苍对有为者并不默然。但我要说,有为者不是为了上苍的肯定,为的是自己的幸福。
在影片《放牛班的春天》里,音樂老师克莱门特到了一间外号叫“塘低”的男子寄宿学校当助教,这学校里的学生全是问题儿童,包括很有音乐天份的皮埃尔。克莱门特用让皮埃尔当众演出、高声歌唱来改变他的性格,乃至于,改变了他的命运。
克莱门特让皮埃尔努力,最后成为一名音乐家,这是克莱门特的功利吗?并不。克莱门特领略了真正的教育之道,他知道人的幸福建立在能量的充分展现之上,也知道一个真正幸福的人不会坏到哪里去——你在高处飞过,必然不愿再回低塘。
他充分地体会到了生命的乐趣和尊严,这幸福感便会带领他自己,珍视了自己现世的全部生活。成为更好的自己,是因为他相信了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配得上更好的生活。只是,在此之前,他必要经历一点点的艰难感,也是朱光潜所说的,朝抵抗力较大的路线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