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游生态位理论的贵州区域旅游竞合研究
2017-12-20罗厚成王一锋
罗厚成,王一锋
(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组织人事部,贵州 兴义 562400)
基于旅游生态位理论的贵州区域旅游竞合研究
罗厚成,王一锋
(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组织人事部,贵州 兴义 562400)
运用生态位宽度理论和生态位重叠度理论构建区域旅游竞争关系判断框架,以贵州省9市(州)为研究对象,采集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发现贵阳、遵义、黔东南旅游综合生态位居前三位,在贵州旅游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黔西南、六盘水分别居第八、第九位,处于弱势地位。发现9市(州)旅游生态位重叠度均处于较高水平,相互之间竞争压力较大。在此基础上,运用生态位分离、生态位扩充等理论,提出每个市(州)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竞合策略。
区域旅游;旅游生态位;竞合策略;贵州省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各区域之间的旅游竞争日益加剧,出现了盲目开发、重复开发、恶性竞争等问题。不同区域之间如何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实现共生共赢、协同发展,是许多地方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旅游生态位指一定时期内旅游地在特定旅游区域中所占有的空间、所处的地位和所具有的功能以及与其他旅游地的相对关系[1]。旅游生态位理论因具备生态学理论支撑和全面的评价功能,有助于直观有效地理解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态势和空间格局,为不同区域旅游业协同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近年来,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逐渐成为旅游经济研究中的热点,研究者一般以某个区域为研究对象,按照生态位态势理论和多位超体积模型构建定量评价模型,以生态位宽度代表竞争力,以生态位重叠度代表竞争激烈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位分离、扩充、泛化、特化等策略[2]。苏章全、明庆忠等基于旅游生态位理论提出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旅游发展空间模式和内部发展策略[3]。郭伟、郝娟基于生态位测评通过聚类分析提出河北省主要旅游城市双扇形空间格局[4]。王辉、张萌等在生态位理论视角下分析辽宁省6个沿海城市旅游竞争力并提出发展策略[5]。许峰、秦晓楠等在生态位理论视角下构建山东省会都市圈旅游品牌系统并提出发展对策建议[6]。周彬、钟林生等对基于生态位理论对中俄界江生态旅游潜力进行评价并提出总体发展对策与分级发展对策[7]。彭莹、严力娇基于生态位理论提出浙江省旅游城市竞争发展策略[8]。本研究以贵州省9个地级市(州)为研究对象,运用旅游生态位理论,通过定量测评与定性分析,提出贵州省各市(州)旅游业发展竞合策略,以期为有关方面制定旅游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策略措施参考。
一、研究区域旅游概况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辖贵阳市、遵义市、安顺市、六盘水市、毕节市、铜仁市6个地级市和黔东南、黔南、黔西南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境内特殊的喀斯特山地地质地貌、原生的自然环境、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交相辉映的旅游资源,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144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其中,5A级旅游景区4家,4A级旅游景区60家,3A级旅游景区68家,旅游业发展潜力大。“十二五”期间,贵州实施“建设世界知名、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胜地”发展战略,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旅游接待人数年平均增速达22%,旅游总收入年平均增速达25%,增长速度在全国排名靠前。2015年,贵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7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3513亿元,相当于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33%,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75%。
二、研究方法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极强的综合性产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各部门存在直接或间接关系,区域旅游生态位由旅游资源量、旅游市场地位、社会经济水平、生态环境质量等多因素共同决定。本研究根据多维超体积生态位理论,按照科学性、可行性原则,参照国内学者在旅游生态位研究中所选取指标[9],结合贵州省9个市(州)实际,构建了包括旅游资源维3项指标、旅游市场维4项指标、经济社会维5项指标、生态环境维4项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表1)。
表1 贵州省区域旅游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
(二)数据采集与处理
数据来源于2013—2015年贵州统计年鉴,2012—2014年各市(州)统计公报,贵州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环境保护厅、林业厅、气象局及各市(州)政府及有关部门网站。
对旅游资源维各项指标(C1—C3)、三星级以上旅游酒店(C6)和旅行社(C7),以截至2016年6月各项数据为准。对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C1),历史文化名城、名镇(C2),世界遗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C3),三星级以上旅游酒店(C6)、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C15)、省级以上森林公园(C16)6个指标,参照已有研究成果[10],采用赋分法进行量化,赋分标准为5A级景区10分、4A级景区7分、3A级景区4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0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5分,世界遗产10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分,五星级酒店10分、四星级酒店7分、三星级酒店4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分、省级自然保护区5分,国家级森林公园8分、省级森林公园5分,按统计个数加总求和即为指标值。
对旅游市场维中的旅游总收入(C4)、旅游总人数(C5)和经济社会维各项指标(C8—C12),选取2011—2014年统计数据按生态位态势理论计算。对生态环境状况指数(C13),以2012—2015年各市州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按生态位态势理论计算。生态位态势理论计算公式为[11]:
Xij=Sij+AijPij
Sij、Pij表示区域i在评价指标j方面的态势值,Aij为量纲转换系数。
对中心城市空气质量指数(C14),以2016年1—6月各市州中心城市空气质量指数计算算术平均数。
由于各项指标量刚不同,且数量级别差异较大,为了便于比较和保证评价结果的可靠性,采用极差标准化法对以上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12],计算公式如下:
对正向指标Si=(Xi-Xmin)/(Xmax-Xmin);
对负向指标Si=(Xmax-Xi)/(Xmax-Xmin)。
(三)旅游生态位宽度测算
旅游生态位宽度表征区域旅游竞争力强弱,反映旅游区域对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服务和旅游环境等的利用能力和具备的竞争力。本研究采用的生态位宽度的计算公式为[13]:
其中,i=1,2,3,…,n,n表示旅游区域个数;j=1,2,3,…,k,k表示评价指标个数;Nij表示区域i在评价指标j方面所占据的生态位值,Mi表示区域的综合生态位大小。各维生态位及综合生态位的宽度值范围在0—1之间(表2)。为了更清晰的反映贵州省各市(州)旅游生态位大小,本研究运用spss15.0软件,对各市(州)各指标生态位值进行Q型聚类分析(图1)。
表2 贵州省9市(州)旅游生态位
图1 贵州省9市(州)旅游生态位宽度层次聚类图
(四)生态位重叠度测算
旅游生态位重叠度表征区域旅游竞争关系,表示不同旅游区域的旅游生态位全部或部分相同。依据Pianka生态位重叠度计算公式[14],区域旅游生态位重叠度计算公式为:
其中,Q12表示区域1和2之间的旅游生态位重叠值,j=1,2,3,…,k,k表示评价指标个数,P1j、P2j分别表示区域1和2的第j个评价指标生态位值。为避免出现分母为零的情况,赋予0值旅游生态位为0.001,按公式计算得出贵州省9市(州)生态位重叠度矩阵(表3)。依生态位重叠矩阵,参照综合生态位宽度计算公式,计算各市(州)综合重叠度(表4)。
表3 贵州省9市(州)生态位重叠度矩阵
表4 贵州省9市(州)旅游生态位综合重叠度
三、结果分析
根据图1,将贵州省9个市(州)分为5种类型,贵阳属第Ⅰ类,遵义属第Ⅱ类,黔东南属第Ⅲ类,黔南、铜仁、毕节、安顺属第Ⅳ类,黔西南、六盘水属第Ⅴ类。
(一)第Ⅰ类:贵阳
贵阳旅游综合生态位居9市(州)之首,作为贵州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旅游市场、经济社会2个维度生态位均居首位,旅游资源维生态位居第3位,可见贵阳在贵州省区域旅游系统中处理核心位置,但生态环境维生态位居第7位。与贵阳旅游生态位重叠度大小排在前3位的是遵义、六盘水和毕节,其中,六盘水旅游综合生态位排名第9,毕节旅游综合生态位排名第6,可见在争夺重叠资源时,贵阳优势明显,综合来看,贵阳旅游业面临的综合压力不大,遵义是贵阳的最大竞争者。
(二)第Ⅱ类:遵义
遵义旅游综合生态位居第2位,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红色旅游胜地,其旅游资源维生态位排名第2、旅游市场维生态为排名第3、经济社会维生态位排名2、生态环境维生态位排名第1,可见遵义旅游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最强,生态旅游发展基础条件最好。与遵义旅游生态位重叠度大小排在前3位的是毕节、贵阳和黔南,其中,毕节旅游综合生态位排名第6、黔南旅游综合生态位排名第4,遵义旅游业综合重叠度值排名第2,可知遵义旅游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其最大的竞争者是贵阳、其次是黔南。
(三) 第Ⅲ类:黔东南
拥有厚重的苗侗文化的黔东南,其旅游综合生态位居第3位、旅游资源维生态位排名第1、旅游市场维生态位排名第2、经济社会维生态位排名第6、生态环境维生态位排名第3,可见黔东南旅游业发展前景好,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将促进旅游业更快发展。与黔东南旅游生态位重叠度排在前3位的是安顺、黔南和铜仁,没有与贵阳、遵义发生激烈竞争,旅游生态位综合重叠度排名第6,面临的竞争压力一般,主要竞争压力来自周边的黔南、铜仁。
(四)第Ⅳ类:黔南、铜仁、毕节、安顺
4个市(州)旅游综合生态位较为接近,分别位于第4、5、6、7位,综合生态位值分别为0.109、0.083、0.072、0.058。其中,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黔南州,其旅游资源维生态位排名第6、市场维生态位排名第4、经济社会维生态位排名第4、生态位环境维生态位排名2,生态旅游发展基础条件较好。黔南与毕节、遵义、铜仁、黔东南、黔西南等旅游生态位重叠度均较大,黔南旅游生态位综合重叠度最大,达0.703,可知黔南旅游业发展面临最大的竞争压力。
“梵天净土”铜仁除经济社会维生态位排名第8外,其余3维旅游生态位均处于中等水平,与毕节、黔南、安顺、遵义生态位重叠值接近或大于0.7,旅游生态位综合重叠度排名第5,发展压力和竞争压力并存。
“一花引领”毕节旅游资源维生态位排名第8、旅游市场维生态位排名第7、经济社会维生态位排名第5、生态环境维生态位排名第5,旅游生态位综合重叠度为0.657,有待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较大的发展压力与较大的竞争压力并存,面临着来自黔南、遵义、铜仁、贵阳等的较大竞争压力。
“西部之秀”安顺旅游资源维生态位排名第4、旅游市场维生态位排名第6、经济社会维生态位排名第9、生态环境维生态位排名第8。安顺拥有黄果树大瀑布、龙宫风景区2个国家5A级景区和格凸河、夜郎洞2个国家4A级景区等优质旅游资源,但要实现旅游业协调可持续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安顺旅游生态位综合重叠度排名第4,面临周边地区较为激励的竞争。
(五)第Ⅴ类:黔西南、六盘水
“水墨金州”黔西南旅游资源维生态位排名第7、旅游市场维生态位排名第8、经济社会维生态位排名第7、生态环境维生态位排名第6,旅游生态位综合重叠度排名第8。旅游业发展面临较小竞争压力和较大的发展空间,前景广阔,
“中国凉都”六盘水除经济社会维生态位排名第3以外,其余3维生态位均排在末位,面临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双重重任。因为欠发达,旅游生态位综合重叠度排名第9,面临最小竞争压力,同时面临最大发展压力。
四、竞合策略
竞合即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实现“共生”“多赢”,从而促进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旅游生态位宽度、重叠度一方面反映了区域旅游竞争力和所面临的竞争压力的大小,一方面也反映了各区域旅游业可能的发展定位、发展方向及与其他区域实现资源共享、融合发展的方向。
(一)第Ⅰ类:贵阳
贵阳在贵州区域旅游中处于最为有利的位置,来自于省内的竞争压力也相对较小,主要面临来自遵义的竞争。可采取的策略有:
1.生态位扩充策略。贵阳虽然综合生态位值最大,但其旅游资源生态位排名第3,可从进一步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和提升现有旅游资源的品位来扩充旅游资源生态位。贵阳生态环境维生态位排名仅第7,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应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
2.协同发展策略。发挥核心作用,整合全省旅游资源,通过合理组织旅游线路来实现协同发展。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红色旅游胜地遵义建立战略联盟,实现双赢。
(二)第Ⅱ类:遵义
旅游生态位综合排名仅次于贵阳的遵义,旅游业发展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可采取的策略有:
1.生态位分离策略。提升现有景区品位,拓展红色文化旅游,充分发挥生态位环境优势,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建设全国休闲度假养生胜地。
2.协同发展策略。发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红色文化旅游胜地的带动作用,加强与毕节、铜仁、黔南、黔东南、贵阳等周边市(州)合作,实现红色文化旅游的共同发展。
(三)第Ⅲ类:黔东南
黔东南旅游生态位综合排名第三,拥有最为丰富的旅游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较好的旅游业发展基础。可采取的策略有:
1.生态位分离策略。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与生态位环境优势,重点打造原生态苗族、侗族文化与良好的生态环境相结合的旅游品牌、促进文化、生态、旅游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2.协同发展策略。充分发挥民族文化旅游的带动作用,与黔南、黔西南联合打造中国山地原生态少数民族文化领域的世界级旅游品牌。
(四)第Ⅳ类:黔南、铜仁、毕节、安顺
黔南、安顺、毕节贯穿贵州西南,铜仁地处贵州东北部。聚为一类的原因主要是综合生态位的排名居中。毕节和黔南,安顺和铜仁分别先聚为一类。
毕节和黔南可采取的策略有:
1.生态位扩充策略。除黔南生态环境维生态位值排名较靠前外,两个市(州)各维生态位具有较大的扩展空间。都亟需拓展旅游资源开发、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从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毕节牵头开发乌江上游旅游资源,黔南可牵头开发清水江上游旅游资源。
2.协同发展策略。黔南、黔东南、黔西南三州民族地区可联合实现协同发展。毕节与遵义合作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品牌,进一步拓展旅游业的发展空间。
安顺和铜仁可采取的策略有:
1.生态位扩充策略。分别依托现有黄果树瀑布、梵净山等知名景区,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延长旅游路线,拓展旅游空间。两市都要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夯实旅游业发展基础。
2.协同发展策略。铜仁与遵义等合作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区,可打造乌江流域峡谷、峰丛、怪石、穿洞、飞瀑等自然景观旅游品牌和沿江历史文化遗迹旅游品牌。安顺可充分发挥黔中地区的区位优势,与周边市(州)联合打造旅游品牌景点和路线,可实现旅游业的较快发展。
(五)第Ⅴ类:黔西南、六盘水
黔西南、六盘水两州(市)旅游资源处于欠开发状态,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的任务相对较重,旅游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前景巨大。可采取的策略有:
1.生态位扩充策略。大力开发境内旅游资源,提升现有旅游资源品位,特别是要挖掘、开发山地旅游资源、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等。
2.协同发展策略。如前所述,黔西南可与黔南、黔东南等合作,打造三州民族地区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世界级品牌,六盘水可联合黔西南、毕节、遵义等打造大乌蒙山区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
[1] 向延平.旅游生态位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以湖南省张家界市为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41-44.
[2] 罗厚成,龚略等.国内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进展[J].商业经济,2016,(2):76-78.
[3] 苏章全,明庆忠等.基于旅游生态位理论的旅游区发展策略研究——以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为例[J].旅游学刊,2010,(6):37-44.
[4] 郭伟,郝娟.旅游城市生态位综合测评研究[J].经济问题,2010,(2):117-120.
[5] 王辉,张萌等.生态位视角下的沿海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以辽宁省6个沿海城市为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1):132-138.
[6] 许峰,秦晓楠等.生态位理论视角下区域城市旅游品牌系统构建研究——以山东省会都市圈为例[J].旅游学刊,2013,(9):43-52.
[7] 周彬,钟林生等.基于生态位的黑龙江省中俄界江生态旅游潜力评价[J].资源科学,2014,(6):1142-1151.
[8] 彭莹,严力娇.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浙江省旅游城市竞争发展策略[J].生态学报,2015,35(7):2195-2205.
[9] 王健菊,尹龙.基于生态位理论的贵州旅游城市空间格局研究[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73-76.
[10] 郭伟,郝娟等.基于生态位测评的区域旅游城市空间格局研究[J].生态经济,2011,(3):126-129.
[11] 李淑娟,刘海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基于生态位理论[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4,(3):179-185.
[12] 王少华.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河南省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与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533-539.
[13] 袁立梅,王雪晶等.区域旅游资源生态位测评及开发策略研究——以河北环京津区域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426-432.
[14] 张素华,刘志平.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湖北省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2012,(5):49-53.
[责任编辑:安 锦]
Study on the Regional Tourism Co-ompeti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ourism Niche
LUO Hou-cheng, WANG Yi-feng
(Department of Organization and Personnel,Southwest Guizhou Vocational & Techinc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Xingyi 562400,China)
The judgment methods of the regional tourism competition is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niche width theory and niche overlap theory. To take the nine cites or autonomous prefectures in Guizhou province on as the object of the research, Through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n data, it is find out that the tourism comprehensive niche of Guiyang, Zunyi and Qiandongnan ranks the top three and has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Liupanshui and Qianxinan rank last and suffer competitive disadvantage. It is find out that the tourism niche overlap value is large between nine cites or autonomous prefectures, there is a great competition pressure between each other. On this basis,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niche separation and niche expansion, the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co-ompetition is proposed.
regional tourism; tourism niche; co-ompetition; Guizhou province
2016-09-03
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2QN004)
罗厚成(1979-),男,贵州兴仁人,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从事区域旅游经济研究.
F592.7
A
2095-5863(2017)01-005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