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唤醒
——解析巴蜀中学“挖掘潜能 张扬个性”育人模式

2017-12-20周彩丽

教育家 2017年41期
关键词:巴蜀校本中学

文 | 本刊记者 周彩丽

好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唤醒
——解析巴蜀中学“挖掘潜能 张扬个性”育人模式

文 | 本刊记者 周彩丽

在巴蜀中学读书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这里有令人眼花缭乱的社团活动,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你大可以发挥特长展示自我。”

“你想学好就可以学好,想玩也可以玩好。”

“超越大学的民主开放。”

“巴蜀(中学)的素质教育确实不是逗人玩的。”

这是知乎上的一则问答。这些答案的背后,是同一个指向——学校“挖掘潜能,张扬个性”的育人模式。

自2010年起,巴蜀中学以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作为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积极构建具有巴蜀特色的“131”校本课程体系,以课程为载体,挖掘学生潜能,张扬学生个性。

所谓“131”校本课程,即1门校本必修课程,旨在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培养学生良好品质;3门校本限定性选修课程,分音乐特长、美术特长、体育特长三个维度,要求学生从中任选一门感兴趣的技能,培养学生终生受用的体艺素养;最后一个“1”是校本成长教程,内容是科技常识、创新思维、财商知识等,以专家讲座、创新思维训练等方式进行,旨在促进学生个性成长。

王国华说:“好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唤醒。学校教育自始至终应围绕一个‘人’字展开,让底蕴深厚的文化在引领学校发展中激发人的潜能,打造适合每个人发展的教育生态,带给他们更丰富更充实的人生。这也是巴蜀人的教育初衷——不让孩子做知识存储的硬盘,放慢步子,让青春表现出原有的模样,让教育变得完整、从容。”

有选择才有个性

每年9月,巴蜀中学都会上演一幕“抢课大戏”。

赏析台湾偶像剧、击剑、跆拳道、摄影、变脸、烘焙……这些在大学才开设的课程,出现在巴蜀学子的选课单上。

2010年,巴蜀中学进行课程改革,根据老师的专长和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开设了117门选修课,涵盖了人文、科学、体育、艺术领域。每到选课日,仅半天时间,课程就被学生在网上抢选一空。

谈及开设课程初衷,王国华说: “实施因材施教和适应学生个性、激发学生潜能发展的现代教育,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优质的教育在于‘选择’,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且可能的机会。巴蜀中学的教育,就在于为学生提供这样的‘选择’机会。”学校想通过一百多门选修课,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让不同潜质的学生得到针对性的培养并个性化地成长。

走在巴蜀校园内,你听见欢声笑语,看见轻松愉悦的脸庞,感受到的是青春的蓬勃与朝气。跆拳道场馆内,练拳法的学生直拳打在踢靶上,发出有力的声响;击剑场上,学生戴着护具、拿着重剑和外聘教练学习基础的步伐和攻击动作;财富与财商课堂,学生走进解放碑朝天门市场实地调查;有学生在学习川剧变脸,有学生在表演抖空竹……

“教育的着眼点和归宿点都必须是人,不能以一个模子培养人。”王国华提起了国学名人李里,“这位早慧的学术怪才,在13岁就读于巴蜀中学时,就喜欢穿着一套长衫来上课,而且醉心于古典文学、现代文学以及四书五经的研究,最终一举成名。”王国华说:“像这类学生,如果巴蜀中学没有人可以辅导他,我们可以请国内外的学者为他单独授课。”王国华希望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让巴蜀学生各显其能,各尽其才,走出校园后都能成为社会各方面所需要的优秀人才,而且不乏出现像校友邹家华、陈昌智、吴敬琏、张存浩等那样的国家和民族的精英。“不是说巴蜀学子人人都能成这样的顶尖人才,但作为校长要有这样的追求,要尽力提供平台来培养”。

一位从巴蜀中学毕业的学生对学校开放包容的文化非常感激。高中时他做交通方面的研究,在某中学当老师的亲戚说搞交通没“钱途”,父母也批评他不务正业玩物丧志,但是巴蜀中学的老师没有批评他,没有限制他,该学生说: “我玩到今天把自己玩进了某个超级大牌的国外大牛的实验室。感谢巴蜀没有扼杀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了我很好的科研思维和能力。”

在巴蜀,每一个学生都有个性发展的舞台。2013年,高一学生陈黎霈在学校开设了选修课《心理应激微反应》,上台给他的同学讲课。学生也能当老师?在开放的巴蜀中学,一切皆有可能。陈黎霈说: “向学校提出开设选修课的意愿时,学校很支持,还为课程的开展提供很多便利。”选修课的开设不仅让陈黎霈的特长得到发挥,而且半年下来他的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十足的强化。

2017年,重庆市文、理双状元花落巴蜀。两位状元,一位爱玩数独、爱组织班级活动,一位擅长书法,在学校艺术节上进行表演。教师刘航曾问一个成绩好又爱参加活动的学生,“不累吗?”学生回答: “有时候身体会有点累,但能学到很多东西,就会充满动力。”

“当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进而为之学习,为之努力,比我们强行灌输有效得多。”王国华说。

品格养成是“必修”课

选修课给了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让教育从容;以“善雅志”理念主导的必修课则培育学生良好的品格,让教育完整。

王国华认为,德育是学生成才的基础,教育不是一张成绩单,做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美好的人格,塑造美好的品性。131课程中的后两项是选修课,而第一个“1”是一门校本必修课程,教材是“善、雅、志”系列校本教材,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品格。

“善雅志”德育理念,是王国华带领校长团队提出的,“善,是友善、和善、亲善,乃立人之根本;雅,是优雅、高雅、儒雅,乃处世之风骨;志,是志气、志向、志趣,乃发展之魂魄。学生具备这三种人格元素,就能成为立志报国、振兴民族大业的英才。”

王国华曾在多个场合强调学生要宏志,要爱国。“巴蜀中学从王瓒绪将军建校以来就始终坚守教育的爱国情怀,肩负着为中华崛起培育英才的责任。这点,自始至终。”他充满感情地说起巴蜀的历史。巴蜀中学创办于1933年。创建人王瓒绪将军当年领着川军、带着儿孙上战场,抗日杀敌。学校经历80余年风雨,为国家培养出了包括国务院原副总理邹家华、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理论物理博士刘寄星、原子能科学研究专家张焕乔、电影表演艺术家王晓棠等在内的一大批优秀人才。

为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学校先后邀请了校友张焕乔院士,世界著名新儒学代表、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于丹教授等数十名大师主讲,以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造诣、社会贡献等浸润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学校采取分年级段进行善雅志分层教育的方式。对毕业年级学生着重进行宏志教育。每年学生的毕业典礼上,王国华都殷殷叮嘱: “巴蜀学子要志比鸿鹄,心怀天下,把祖国的利益放在首位。”

学校对中间年级进行优雅教育,以雅量、雅趣、雅行为重点,开设“俊朗少年养成教育”“优雅少女俱乐部”。对起始年级进行向善教育,以善心,善言,善行为重点。学校的巴蜀爱心社以高、初一学生为主体,为双河小学捐献图书,为汶川大地震开展了募捐及祈福活动,为巴南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儿童筹措经费,关爱空巢老人,帮助留守儿童,为环保出力。“孩子们用行动传播爱心,用爱心传递温暖,令我十分感动和骄傲。”

学生们不知道是,爱心路上,校长也与他们同行。2013年,王国华到垫江九江中学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在学校课间操时间,王国华看见一个身体残疾的学生非常努力、非常认真地做好每一个动作,了解到他家庭贫困时,王国华当即表示帮助这个孩子完成中学学业,让她考上理想大学。

这位有爱的校长,通过他的言行把善意传递。今年7月的毕业典礼上,作为校长王国华上台发言,讲话伊始便让学生们全体起立,鼓掌感恩3年来身边的服务者。“同学们起立!用你们热烈的掌声,感谢老师、同学、父母和朋友们,还有那些默默奉献的食堂师傅、宿舍管理员、清洁工人、保安……不要忘了,还有那些校门口你们吃了3年的小面馆。”

学校的理念、氛围无形地浸润着学生。

学生易力在高二寒假期间,通过向尼泊尔志愿团提交申请,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当了近一个月的志愿者。易力说,学校以“善雅志”的教育理念来教育他们,要做一个有追求、有内涵的人,要善养于心,更需要去践行。

已毕业的学生崔灿然说: “一个好学校与差学校最大的区别就是,你能从这个好学校里养成许多好习惯,这比你考了个好成绩更为重要。那些你在巴蜀时认为再正常不过的习惯,在大学甚至进入社会后能帮助你不少。公正诚朴善雅志,谨记于心,莫不敢忘。”

育人模式的延伸

几年的实践,巴蜀中学“挖掘潜能,张扬个性”的“131”育人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学校科技创新成果卓著,获得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金牌,连续五届获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产生了勇夺43枚全国冠军的国际象棋队、在全国夺冠的校女子排球队,在全国都属于高水平的田径队;有60余人次获世界、全国、重庆市冠、亚军等奖项的校机器人兴趣小组,在全国获一等奖的校舞蹈团,获中国校园电视节节目金奖的巴蜀中学电视台,获全国最佳社刊一等奖的巴蜀风文学社……2017年,巴蜀中学申报的 “普通高中‘挖掘潜能,张扬个性’育人模式的实践研究”项目获得重庆市政府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原西南大学教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课程论专家李森曾评价,巴蜀中学独具特色的“131”课程体系,是结合重庆发展、当前学生具体情况而精心设计的,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很完善。“校本必修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给学生全面成长做了最低的要求,而限定选修和自主选修还让他们拥有了自由选择的权利。”李森教授说,这套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差异发展、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会帮助学生打好成才基石,很值得推广。

该育人模式受到不少地区、学校的认可,重庆渝东巴蜀中学、两江育才中学、秀山洪雅中学、黔江民族中学、垫江九中、涪陵高级中学、垫江六中等校纷纷借鉴。重庆两江育才中学设置了诗文朗诵会、数学猜谜、魔术表演、车模航模表演等20余项“挖掘学生潜能,张扬学生个性”的活动;重庆巴蜀渝东中学表示,“挖掘潜能,张扬个性”育人模式丰富了学校的活动文化,为学生成才提供了平台,在引入该模式的几年中,学校办学质量得到提升,培育了大量有个性而全面发展的学生。

除了横向上的经验输出,纵向上,巴蜀中学将育人模式进一步深化,将对学生的关注和引领延伸到学子毕业后。

学校为高三毕业生提出“高三后建议”,引导每一位高三毕业学生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最长暑期。“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走近父母工作了解父母艰辛”; “到想去却未能去的地方看看,坚持暴走多少公里以磨炼意志”;推荐十本书、十部影视作品。为高三毕业生提出 “大学里建议”,建议学生大学阶段做好几件事:专业成绩平均80分以上,阅读300本书,做400小时义工,结交一位异性朋友,英语、计算机过级,成为一名优秀的班团(或社团)干部,引导学子过充实、有序的大学生活,奠基未来。“学校侧重学生非智力因素,注重学生终身发展、全面成长甚至人格塑造;在人们普遍认为高中阶段任务完成之际,学校关注并引领学生走出校园后的人生之路,这种教育眼光和社会责任值得赞赏。”李森如此评价道。

猜你喜欢

巴蜀校本中学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在多解中学创新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