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钧瓷窑变的前世今生

2017-12-20孔春生

农村.农业.农民 2017年23期
关键词:成色窑内氧化铜

孔春生

钧瓷窑变的前世今生

孔春生

钧瓷位居我国五大名瓷(钧、汝、哥、官、定)之首,“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以瑰丽的釉色窑变而名扬天下,被誉为“国之瑰宝”。

钧瓷,是中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始于唐,盛于宋,原产地在河南禹州。它的独特之处在于釉中含有微量氧化铜,在烧制过程中以氧化铜为主色剂,与氧化铁等金属氧化物混合着色,形成红紫相间、白蓝掩映的釉面效果。钧瓷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能带给人独特的美的享受,还在于其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钧瓷是中国瓷器生产中第一次正式应用铜红的瓷种。它创造性地以氧化铜为着色剂,打破了青白瓷一统天下的格局,开创了陶瓷美学的新境界,开启了明清两代的釉下彩的技术。这种工艺彰显了禹州窑工的创造性,也只有在中国古代科技最发达的宋代才能够做到。钧瓷之美,贵在色彩。而色彩之美,贵在窑变。钧瓷在宋代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瓷种,是因为宋代钧瓷创造性地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的铜红釉,为我国的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孔春生将钧瓷做成了名满天下的高档艺术品。

由于窑变成色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传统烧制工艺很难有效控制,因此,钧瓷窑变被赋予了许多神秘色彩。“天人合一”“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就是对窑变最好的解释。即使一些钧瓷艺人,对于釉色发生的特异变化,既不能说出原因又不能在生产中重复出现的,故简单地称之为“窑变”。钧瓷窑变的重要因素是由烧成来完成的。过去有“三分做、七分烧”之说,可见烧成的重要性。“生在成型,死在烧成”“十窑九不成”已成为行内的共识。不少窑工一直认为烧钧瓷是靠运气、靠“天成”吃饭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是所有窑工追求的最高境界。“窑变”之谜从钧瓷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困惑着历代窑工,随着岁月的变迁,无数匠人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摸索出了一套烧成方法,但是始终没有明白“窑变”的真正原因。即使到20世纪80年代末,要烧成一件类似“鸡血红”的釉色仍相当困难,所有的珍品都是靠“运气”碰出来的。在最近一些年,我们终于在不断的实践中,对钧瓷的“窑变”有了新的认识,并认为影响“窑变”的因素,主要在于窑炉结构、配方与温度、火焰流速和釉层厚度,以及施釉方法等方面。

窑炉结构的合理性对烧成至关重要,所谓“窑变”是靠窑炉来完成的。传统窑炉虽经过历代的不断改进,但是没有大的突破,因直接烧柴、烧煤,导致窑内温差大,对升温速度、窑内气氛、压力等难以掌控,不能满足坯、釉配方对火焰的要求,所以造成“十窑九不成”的结果。窑炉结构的落后是制约钧瓷烧成的主要因素,因此对窑炉进行改进势在必行。从古代的燃烧池与产品同室的马蹄窑、麻斗窑,到新国成立后普及的由燃烧室与窑体分开的倒焰窑、直焰窑,从单火膛到多个燃烧池,目的都是为了缩小温差,降低劳动强度,利于操作,提高合格率。然而,虽有进步,但是不大。20世纪90年代初,液化气梭式窑刚在国内兴起,我们根据长期对钧瓷烧成实践探索,很快就制定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烧成方法,使钧瓷“十窑九不成”成为历史。梭式窑炉的引入,帮助我们解决了升温困难,窑内温差大,压力、气氛难以操作等难题。

有了先进的窑炉就能够满足坯、釉对火焰的要求,但还需要有一套科学的烧成制度,同一种釉子,在不同的烧成方法上就会有不同的结果。钧瓷的“窑变”釉色,是以含金属铜主色剂通过还原焰烧制而成的,与其他陶瓷色釉不同。因为,氧化铜成色不与其他氧化物化合,属于单独成色。它只对火焰气氛敏感,在不同的烧成火焰气氛下产生不同的色调。因此,钧瓷的色彩是很丰富的,关键是如何让其能成颜色,过去钧瓷难就难在成色上,因为窑炉的落后,经常烧出“白窑”或者“黑窑”。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烧成制度不科学,该氧化时没有氧化,该还原时没有及时还原好等原因造成的。

什么时候氧化、什么时候还原,在当时各窑厂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但是烧“白”、烧“黑”的现象非常普遍,大家也都无计可施。“窑变”就是靠天吃饭,为什么呢?由于以前窑炉的落后,钧釉的烧成大致要经过三个阶段。烧成前期要求是氧化焰,目的是排出结构水、结晶水和分解无机盐等。中间阶段是还原焰,也是重要的成色阶段,后期为中性焰弱还原,是防止氧化的保色阶段。关键是在什么温度开始变换火焰,谁都说不清。窑炉改进后,经过多次试验找到了各种火焰“转火”的准确温度点,再也不会出现“白窑”的现象,同时也细分了各阶段的烧成作用和确切的温度点,“净色期”“成色期”“保色期”很通俗地让新的烧窑工明白各阶段的作用。每窑的成色分析,他们很直观地就知道颜色好坏是在哪个阶段因操作造成的,便于总结,更加科学地完善了烧成制度,为后来的钧瓷大发展打下了基础。总之,科学的烧成制度是提高钧瓷成色率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釉料配方,也是促成“窑变”的重要原因。氧化铜在碱性基础釉和在偏酸性釉中的发色差别很大,不同的釉料配方在相同的还原气氛下,表现出的色调是不同的。釉料配方的耐火度也对“窑变”产生影响,同时釉料矿石中的钙、铁、镁、锡等助色剂,还有一些微量的稀土元素,都在釉中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成色作用,不同的比例,会使钧瓷产生不同的色彩。所以,不同的釉料配方组合也是“窑变”的重要因素。温度对“窑变”也同样重要,烧成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釉料设定的烧成温度才能停烧,完成烧成,钧瓷的“窑变”就是在高温条件下产生的,止火温度的高低对产品外观色彩、光泽会有很大影响。气氛是指火焰的成分。“还原焰”“氧化焰”“中性焰”与火焰中的二氧化硫、氮、无机盐等,这些火焰的性质和燃烧气体的浓度合称为“气氛”。铜在不同火焰下都有不同的表现,钧瓷釉有称为铜红釉的,主要是铜在还原气氛下产生的色彩是钧瓷的主要成色成分。气氛对“窑变”的影响至关重要,成不成色就是看中没中气氛。没有了气氛就没有了钧瓷的颜色,气氛的轻重会直接影响钧瓷颜色的变化。另外,压力也对“窑变”产生影响,压力就是窑内燃烧时的气压,从观火孔就能看到。窑内有压力时观火孔火焰就往外伸,伸得越长说明压力越大,称为“正压”。往观火孔内吸风称“负压”。在相同的火焰气氛下,不同的压力对成色也有影响。火焰的流速和压力一样在相同的火焰气氛下,火焰流动快慢对成色有影响,不同的是火焰流动会在产品局部造成痕迹,往往会出现令人意外的画面。

钧瓷作品《天球瓶》

从历史上看,钧瓷的“窑变”构成原因众多,所以叫“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窑变”的原理我们今天基本能够弄明白,但是或许永远也不能够掌控。因此可以说,一件钧瓷珍品是由多种因素“巧遇”而成的,是不可复制的。我们今天所要做的,就是要给其创造出更多因素,提供更多“巧遇”的机会。

(作者系禹州市钧瓷文化博物馆馆长)

猜你喜欢

成色窑内氧化铜
微波加热作用下不同分散剂对纳米氧化铜的形貌的影响
让“特”“优”农产品品牌成色更足 招牌更亮
回转窑密封装置的优化改进
超声辅助法制备纳米氧化铜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不同铜源在蛋鸡腺胃吸收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和纳米氧化铜在腺胃肝脏的分布
影响熟料中f-CaO含量的几个因素
郑守仁:大洪水可以检验三峡工程的“成色”
不同铜源对Caco-2细胞内铜-ATP酶二价金属离子转运体1和金属硫蛋白含量的影响
教您鉴别纯银饰品的真假
分析辊道窑结构对陶瓷产品质量与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