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自主“双品牌”的时机已成熟
2017-12-20管宏业
□ 本刊记者 管宏业
打造自主“双品牌”的时机已成熟
□ 本刊记者 管宏业
随着中国制造越来越多地走出去,中国汽车的自信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来得更足一些。仅在2017年,先是长城发布旗下的高档品牌,紧接着吉利再度海外收购,更不用说在高层调整后,一汽誓言将红旗打造成“中国第一,也是惟一的豪华汽车品牌”。
自十年前创立起始就坚持高举高打的上汽乘用车,显然不愿错失这一轮红利。实际上,在品牌高端化之路上,上汽乘用车已经尝到了甜头。今年前十个月累计销量41万辆,同比增长达到78%。其中尤为抢眼的是,荣威RX5月均销量超过2万辆,平均单价超过15万元。一定程度上,荣威已经捅破了合资品牌的价格天花板。
尽管形势喜人,但这还不够,已双品牌运营的上汽乘用车来说,呈现出冷热不均的态势。一方面,上汽自主总销量连创新高;但另一方面,超过40万辆的总量中,约四分之三是由荣威品牌贡献。如何在短时间内提振名爵的销量和影响力,成为上汽自主的当务之急。
上汽也早已意识到双品牌齐头并进的重要性。2014年接任上汽董事长不久,陈虹就多次提出,MG不仅要做大,还要大做!自那以后,上汽持续向MG加大投入,先后推出了“8秒破百”的名爵锐腾、对标合资小型SUV的名爵ZS,但从市场反馈来看,效果并不算理想。
在经历了多次从希望到失落的总结、顿悟后,上汽乘用车开始对名爵动真格的了。
最具标志性的是,上个月,上汽乘用车将荣威、名爵进行彻底的品牌独立,各自成立单独的品牌事业部。如何啃下名爵这块硬骨头,由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原品牌总监汤跃进领命,担任事业部品牌总监。
知情人士告诉《汽车人》,成立双品牌事业部后,意味着荣威、名爵在品牌层面彻底分开。今后二者除了共享生产和研发以外,其他诸如品牌、营销、公关、售后服务等方面全部分开,由两个团队分别运营,品牌事业部只对自己的品牌负责。某种意义上,在市场端,荣威和名爵以后就是竞争对手。这多少有些类似于大众与斯柯达、雪铁龙与标致之间,兄弟兼对手的关系。
当荣威拥有了RX5、i6等一系列拳头产品后,名爵亟待打造自己的明星产品。前不久上市的名爵6铆足了劲,为事业部独立后献上一份大礼。
与之前市场热卖的RX5、i6一样,名爵6的设计也出自于上汽明星设计师邵景峰之手,而它所搭载的互联网系统,相比一年前面世之初已实现了迭代升级。很显然,上汽正在将过去荣威成功的诀窍应用在名爵身上,但这不是简单的复制和照搬,而是根据名爵特色创新升级。
在上汽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俞经民看来,与土生土长、创立至今不过十年的荣威相比,名爵有着与生俱来的先天优势,那就是它有着130年的悠久历史。从历史上来说,它是一个英国汽车品牌,从属性上来将,它是上汽集团完全拥有的国际化的品牌。俞经民甚至自感幸运:“中国人都想做好国际品牌,我们蛮幸运,因为名爵本身就是国际品牌,我们已经有了整个基础条件。”
俞经民此言不虚,翻看历史,英国女王曾将MG作为私人座驾,2002年,在英国女王伊丽 莎白二世登基50年庆典之际,第150万辆MG车被赠予女王。除了英国王室,维多利亚·贝克汉姆、凯特·摩丝,还有现在大火的上港队主主帅博阿斯等,也是MG名爵的车主。
有这样一副国际化的好底子,上汽在运作名爵品牌时,目光开始更多地投向了海外。在担任上汽乘用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前,俞经民负责的就是上汽的海外业务。他对名爵自然有着更多感情。他介绍,MG目前在海外市场进展顺利,在泰国市场已经进入前十名,在中东、南美业绩也不错,英国市场随着今年MGzs的推出,也将极大增加竞争力。据了解,以名爵为大头的上汽乘用车去年海外出口12万辆,成为去年国内出口最多的汽车品牌。
谈到荣威、名爵的未来,俞经民说,在上汽的双品牌战略里绝没有孰轻孰重之分,他告诫旁人,不要是只是盯着荣威看,“名爵是国际品牌,哪里有天花板?”
在上汽的规划中,名爵和荣威的销量比例将从眼下的1∶3左右,最终提升到1∶1,实现双品牌并驾齐驱的格局。
在MG品牌130年的历史里,从没有如眼下一样,具备如此强烈做大、做强的自信和雄心。一方面,英国与中国市场规模不可同日而语,与英国没落的汽车业相比,汽车在中国越发成为国家支柱产业,正生机勃勃;另一方面,作为国内最具实力的汽车集团之一,上汽过去十年里在打造自主品牌上的重金投入已收获回报,特别是在传统动力总成、新能源核心技术以及车联网技术上处于领先位置。可以说,双品牌独立运营后,推动名爵成为“中国人真正掌握的国际品牌”时机已经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