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实效性

2017-12-19杨建伟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实效性新课改初中语文

杨建伟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培养有口才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演讲无疑是较高级的口语训练方式,课前三分钟会把课堂变为一个演说中心。笔者结合课题研究要求,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反思中完善,体验到了教育的快乐;孩子们也在演讲中获得了知识、训练了口语表达能力、赢得了掌声、收获了自信与成功。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课前演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108-01

所谓“课前三分钟演讲”,是指上语文课的前三分钟时间内由一名学生上讲台所进行的说话训练。它是一种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训练方式,也是人类交流思想、阐述观点、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学生而言,课前三分钟演讲能够让學生通过演讲主题和内容的确定,调动对生活和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并通过演讲效果升华认识,加深思维深度,拓展思维维度,产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内在动力。

一、初中语文课前短时口语训练出现的问题

1.目标不明,不成系统

课前短时口语训练作为课堂教学伊始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环节,在开展之前可能并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且常常是与当堂课的教学内容不挂钩,也往往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等脱节。目标性、层次性的缺失致使其缺乏相对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没有一个系统、长期的训练,学生无据可依,无法可循,训练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

2.形式单一,呆板无趣

为了体现民主性,教师往往是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口语训练的形式与内容,在讲台上简单讲几句,自己再简单评价几句便草草结束。且评价标准也比较随意,没有多少发展性可言,学生自然得不到要领以便改进。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也会由一开始的高涨转变成完成任务似的敷衍了事。

3.训练零散,流于形式

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没有系统的教学设计,又怕耗时耽误正常教学,在初中三年的语文口语训练中,往往是有时间或学校要检查了就进行一下口语训练。当堂教学任务一多,教师首先便会挤掉课前口语训练时间。零零散散的口语教学训练自然会给学生一种不重要、不必认真对待的认识,在准备过程中也不太可能上心。教师应付检查,学生应付教师,如此流于形式的恶性循环为哪般?这实在不是开展课前短时口语训练的初衷。

4.自说自演,缺乏互动

口语训练时,台上说得热情洋溢,台下也“说”得热火朝天的现象在很多课堂中并不难见。台上台下缺少互动,或者只是固定几个积极分子的互动,使得单个同学课前三到五分钟的口语训练俨然演变成了其他同学课间十分钟的延续,口语训练也就没能达到全员参与的效果。

二、初中语文课前短时口语训练的觉有效方法

1.师生示范性,有章可循

不难发现,很多初中生在口语训练时总是羞于启齿,难以启齿致使不愿启齿。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就是心理恐惧,害怕在师生面前,尤其是同龄的孩子面前丢脸,进入初中后,学生由于身心的发展越来越关注自己在同龄人眼中的形象,尤其是女生,很多都不愿在公共场合发言,缺乏安全感。其次是学生在训练时无据可依,无法可循。没有一个榜样的指向作用和参照标准,就算老师讲了一些训练方法与要求,学生可能仍然不能十分明白该怎么做。笔者建议在常规口语训练开始之前一定要说清道明短时口语训练的重要性,并安抚学生出现的紧张焦虑情绪,告知口语训练是全员参与,学生躲避不了便只能面对。然后,可花一周的时间(约5个课时)在班上分别进行教师和优秀学生的示范性训练以资借鉴。教师可占两个课时,依据学情和所处学段的教学任务进行示范。

2.目标明确系统性,逐步提升

第一个把分类学理论运用于教学领域的美国当代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认为,“明确学生的行为应变化到什么程度是教育过程中首先要说明的”。以此强调明确的目标对教育过程的重要性。他还主张“教育目标的分类应当按层次,从简单目标到复杂目标来进行”。对于初中课前短时口语训练,笔者认为可以按学年来划分为“敢说”“愿说”“会说”三个阶段。第一,初一一学年的口语训练旨在克服恐惧,激发口语表达兴趣,激励学生“敢说”:上学期,以练胆为主,可让学生进行美文朗读、诗歌背诵;下学期,复述故事,重在信息提取能力的培养。第二,初二一学年口语训练旨在培养学生评说能力,可就寓言、成语故事、时事热点、身边小事进行讲述与评论,鼓励学生“愿说”,细分为:上学期作为过渡阶段可进行评说训练,重在故事的复述并加之以少量的个人评论(描述和议论的时间比例为2∶1);下学期则重在议论,简述事件(描述和议论的时间比例为1∶2)。第三,初三一学年的口语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即兴说话能力,能够围绕某一主题有条理地进行三分钟的即兴演说,勇于并善于展现自己的个性,培养学生“会说”。

3.评价规范中见灵活,全员发展

课前短时口语训练一般以五分钟为宜,其中三分钟给单个学生上台展示。对于上台表述的学生要提出具体要求:内容完整充实、健康向上;语句简练连贯、条理清晰、有理有据;仪态大方,声音洪亮,普通话尽量标准;限时三分钟。余下两分钟采取二加一的师生共评形式,既教师随意指定两个学生,让其参考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然后再就学生的评价进行补充。教师指定学生评价可用外在规范来帮助其培养认真倾听习惯。对于台下评价的学生同样要有具体要求:先发现优点,再提建议,不可人身攻击;评价语言简练、有条理。有了具体要求,学生在评价时才能有据可依。教师的评价一定是发展性的,一方面要遵循激励原则,以肯定为主,肯定时一定要具体到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另一方面对学生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要提出具体的指导建议,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这短暂的两分钟评价如果把握好了,口语训练事半功倍,否则效收效甚微。

三、结束语

课前三分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不仅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课前三分钟,不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是一个机会、一种挑战。很好地组织课前三分钟,是实现语文课程标准的一条重要途径。三分钟虽短,却实则是一个“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的有效的口语训练方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王贵平.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原则及方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7).

[3]张晓燕.浅谈中职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J].科教文汇.2007(05).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效性新课改初中语文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