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奖助学金制度的育人功能研究
2017-12-19郑永靖
郑永靖
摘要:本文主要以完善高校奖助学金制度育人功能为研究出发点,探究了高校学生奖助学金制度在育人功能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片面追求资助金数额的增长、资助时间过于集中、实施重点上的缺陷等几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注重德育工作,构建完善的资助育人体系、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等改进对策。
关键字:高校学生;奖助学金制度;育人功能
引言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2016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在校学生人数的不断扩大、伴随着学费的不断上涨、贫困生问题日益严峻,高等教育资助制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领域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如何高效发挥高校学生奖助学金制度的育人功能,已经成为当前主要研究的课题之一。
1高校学生奖助学金制度在育人功能中存在的问题
1.1片面追求经济资助数额的增长
当前,很多的高校,在奖助学金制度方面只是单纯的追求经济资助数额的增长,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只是起到了“扶贫”的作用,对于精神资助方面还比较欠缺,除了给予了一定的经济支持以外,在心理需求方面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缺乏一定的精神激励措施。单纯的对贫困生给予物质帮助,一方面,会助长学生们产生依赖的心理,甚至不思进取,认为自己家庭贫困,就可以心安理得的接受别人的帮助,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缺乏自强自立的精神,甚至有的学生会认为“这是自己应该得到的,不要白不要”,争做贫困生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缺乏“心理资助”,会导致部分贫困生心理失衡,由于自身贫困的原因,就会产生自卑的心理,导致生活幸福感缺失,使部分学生产生心理抑郁倾向,甚至出现了心理问题,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1.2资助工作时间过于集中
当前,高校学生奖助学金制度的推进一般集中在秋季入学的9~10月份来完成,由于时间紧迫,任务重大,在秉承公平、公正、公开、民主评议的基本上,过多资助工作往往耗费在贫困认定和奖助学金材料的审核和申报中。虽然各大高校都建立了完善的资助评议和认定体系,规范了资助工作的各项流程,但由于时间节点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就会忽略了对资助育人形式和内容上的实际要求,导致大部分的资助工作的开展过于形式化,而且对于育人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没有进行有效的落实,使育人效果不够普及和有效,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引导,更不能及时的关注学生们的精神成长和心理诉求,对对他们的思想和心理状况缺乏充分的了解和认知,更谈不上对贫困生的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状况进行跟踪调查。
1.3实施重点上的缺陷
目前奖助学金评选机制重经济上的“助人”功能,忽视对大学生的精神和心理上的引导与教育,重评定轻管理、重发放轻教育。如贫困生的自立自强精神,勤工助学的吃苦耐劳精神,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感恩意识等等。大部分高校都忙于认定、评选、发放各种助困资金,对学生的思想、心理的关注相对较少。虽然部分高校开展了诚信、感恩等主题教育活动,但开展教育活动的效果如何衡量、是否将这些行为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是否形成制度化的教育,值得深入研究。然而,對贫困生来讲,心理情感的帮扶、精神追求与物质生活的需求同样强烈,不能让他们成为“双贫生”。奖助学金的直接目的是助贫,根本目的是育人。
2高校充分发挥奖助学金育人功能的途径
2.1注重德育工作,构建完善的资助育人体系
德育工作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工作,高校奖助学金工作既是学生管理工作,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感恩教育,让其贯穿于助学工作的始终。设立奖学金的主要目的是奖励品学兼优、各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对学生的行为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形成日常化、常规化和自觉化资助德育工作。第一,强调资助工作开始前的德育工作,明确资助开展工作过程中德育工作的目标和内容,并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宣传;第二,重视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德育工作,对资助的标准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套对,在资助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对各项资助项目的结果进行公示;第三,加强资助工作结束后的工作,在资助工作结束后要对整个资助过程进行总结,对产生的问题进行反思解决。
2.2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
榜样教育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最直观形象、最能达成共鸣,能够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奖助学金的颁发过程中引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让资助者现身说法,讲述他们的辛酸血泪史、励志故事、创业故事,用生动鲜活的事实感染当代的大学生,把他们的行为和思想转化给受助学生。同时,对部分大型的助学金举办助学金颁发仪式,挑选典型的品学兼优、自立自强的受助学生代表,讲述自己受助前后的发展变化,激励其他的受助学生自强不息,化贫困为动力,努力学习成为国家社会的有用之才,将来回报社会、回报资助者。例如,某学院每年都会举办助学金颁发仪式和真情恳谈会,既拉近了资助者与受助者之间的距离,又对受助学生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这种做法值得大力推广,全面运用到其余类型的奖助学金上。
2.3建立完善的资助工作管理机制
首先,建立和完善高校资助工作管理体系,强化学工部门对资助工作的规范化管理,设置专职资助工作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从事资助管理工作。同时,各院系也要强化对学生辅导员的管理和培训,实行专人负责和管理,与学校资助管理中心实现及时有效对接。在机制和制度上保证资助工作负责高效开展和推行。同时,高校各部门之间增强沟通和交流,在职责范围内加强对贫困生的关注。
其次,努力提升资助工作者的业务素质。通过定期培训、讲座报告、座谈会交流等各种方式提升资助工作者的专业素质,还可以通过宣传案例、院系交流等方式强化资助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和育人观念,提升资助工作的育人能力建设,打造专业化、职业化的资助工作队伍,在对学生进行助学金资助过程中,同时可以对学生们开展有效的育人教育,时刻关注学生们的思想变化以及心理需求,引导学生更好的利用资金,实现最大的价值。
最后,健全对资助工作机构的奖惩机制。国家可出台相关政策规章,专门针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机构进行系统化管理,制定量化考评细则,尤其是针对精神资助的成果成效给予核查,奖励先进,惩罚落后,有效的激发各个相关工作的工作积极性以及提升工作开展的效果,以保障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结束语
高校资助育人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帮助“双困生”摆脱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困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要在保证物质资助顺利推进的前提下,加强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引导与教育,真正实现和满足贫困大学生的学业要求、成长需求,为他们更好地学习和发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努力促进他们成长为性格独立、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温宝林,王逢春.高校学生奖助学金工作策略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01):128.
[2]王婷妮.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探索——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02):116-117.
[3]刁清利.高校应充分发挥奖助学金的育人功能[J].嘉应学院学报,2017,35(06):96-100.
[4]李华.基于互联网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信息系统构建[J].长春大学学报,2017,27(07):94-97.
[5]刘慧丽.高校奖、助学金育人功能挖掘及实现路径[J].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75-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