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费者该如何关注纺织品的质量问题

2017-12-19程醉

中国纤检 2017年10期
关键词:偶氮染料偶氮余氯

程醉

众所周知,甲醛、 pH值 、余氯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是判断一件纺织品是否合格的重要因素。那么,我们就从消费者的角度,抽丝剥茧地探讨一下纺织品甲醛、 pH值 、余氯等质量问题及频发的原因。

甲醛:超标才可怕

9月8日,上海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集中销毁了一批进口食品和服装。其中维多利亚的秘密品牌进口内衣被检验出甲醛超标;拉夫·劳伦的服装主要涉及pH值超标,以及儿童服装纽扣、绳带不符合安全准则。

据了解,此次事件中涉及甲醛超标的维密产品为女式棉针织内裤,产地为斯里兰卡。那么,纺织品甲醛超标究竟能对人体造成多大的危害?知名国际品牌女式内裤中的甲醛又来自哪里呢?

纺织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前处理、印染、后整理等多道工序中,都会使用到含有甲醛的助剂。如固色剂Y、M,柔软剂MS-20、S-l,防水剂AEG、FTC,粘合剂RF,阻燃剂THPC等等。一旦处理不当就可能造成纺织品上残留的甲醛超标,甚至还有文献报道称空气中的甲醛迁移也会造成纺织品的甲醛超标。

棉织物相对而言容易起皱,而甲醛恰好可以使织物抗皱防缩。因此,虽然单单从媒体的相关报道我们并不能准确判断出维密女式棉针織内裤甲醛超标的具体原因,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其甲醛超标一定是在印染或后整理过程中产生的。

目前,工艺成熟且价格低廉的固色剂主要是树脂型的氰胺-甲醛缩聚物。比如“阳离子型固色剂Y”就是利用双氰胺、甲醛以及氯化铵在30摄氏度反应获得的。使用了这类型固色剂的纺织品往往都会造成甲醛含量超标。

另外,在印染过程中作为防染剂、拔染剂使用的甲醛次硫酸氢钠即俗称“吊白块”在汽蒸过程中也会产生甲醛残留;作为分散剂、扩散剂使用的都是萘磺酸或者其衍生物与甲醛的缩聚物,在高温高压的染色过程中都会残留甲醛于织物上;羟甲基类交联剂一般也采用甲醛进行羟甲基化以及印花所使用的淀粉、海藻酸钠浆料也会加入甲醛作为防腐剂。

而在纺织品的后整理过程中,对于甲醛的使用也是难以避免的。比如说常作为热固性交联剂使用的尿素-甲醛树脂、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等等。同时随着消费者对纺织品缩水、起皱问题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对纺织品的抗皱和耐久压烫的整理过程中,亦会将甲醛带入织物之中。另外,纺织品在经过柔软、拒水、拒油、阻燃以及抗静电等工艺中加入的整理剂、粘合剂都会在生产和整理后发生水解并释放出甲醛。

由此可见,甲醛在纺织、印染等工艺中是一种使用量较大、使用范围较广的原材料。

那么,有没有完全不使用甲醛作为助剂的纺织品呢?答案显而易见,当然有。古代没有甲醛一说,因此完全按照传统工艺纺织、印染的面料自然也就不会存在甲醛超标的问题。比如:用“凡蓝五种,皆可为靛”的植物靛蓝染色的夏布(苎麻纤维面料)、用“蓪草花簪茜草裙”的茜草染成的大红绸子等等。

实际上,现在纺织行业考虑到消费者对于绿色环保织物的需求,已经在通过合理选择整理剂、调整后整理工艺和配方、使用甲醛捕捉剂等办法来尽量减少游离甲醛在纺织品中的含量。

毋庸置疑,使用无甲醛的助剂是保证纺织品无甲醛残留的最有效办法。目前,苯甲酸等可以替代甲醛作为洗涤剂、柔软剂变质的助剂;无醛类固色剂可替代固色剂Y;柠檬酸等可替代甲醛作为免烫整理剂等等。但是,由于现阶段使用甲醛替代品来作为纺织品助剂的工艺尚未完全成熟,并且成本相对更高,因此,整个生产过程中完全使用无甲醛助剂的纺织印染企业尚为数不多。所以,适当添加甲醛捕捉剂是行业内比较流行的做法。

据了解,甲醛捕捉剂主要有多元醇、芳香醇、碳酰肼、亚硫酸钠等,其能与甲醛产生反应,而使树脂减少甲醛的释放量,还能够将没有与纤维素交联的游离甲醛封闭起来。在纺织品的印染和后整理过程中适当加入,可以有效地控制纺织品中的甲醛含量。

我国实施的强制性国家标准GB 18401—2010 《纺织品甲醛含量的限定》中规定:婴幼儿纺织品(尿布、内衣、围嘴儿等)甲醛含量不得超过20mg/kg;接触皮肤的服装(文胸、针织内衣、衬衫等)甲醛含量不得超过75mg/kg,不接触皮肤的服装(毛衫、外衣等)和室内装饰类(窗帘、沙发罩、墙布等)甲醛含量不得超过300mg/kg。

我国执行的甲醛含量限定基本上和国际上一致,但相比美国要求更高一些。据业内有关人士分析,此次被截获的这批维密女式棉针织内裤有可能从国外的标准来看是合格,但却高于我国制定的标准。不过,我国《纺织品甲醛含量的限定》早在2003年便已经制定,相关企业如果在生产过程中注意控制甲醛残留问题以及后期质检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都完全可以避免被销毁。

近年来,随着各路媒体的大肆渲染,我国消费者们几乎已经到了谈甲醛色变的程度。但实际上,只要是经过检验合格,甲醛残留量在国家标准允许的范围之内的纺织服装产品都是安全的,消费者大可放心穿着、使用。

pH值:不是不可控

4月22日,天津市武清检验检疫局监督退运了一批共计7481件来自孟加拉国的某品牌男式梭织衬衫。据了解,这批被退运衬衫的主要质量问题在于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其pH值为9.3,不符合我国强制标准中对直接接触皮肤类纺织服装产品pH值为4.0~8.5的要求。

那么,什么是纺织品的pH值呢?pH值不合格又会给消费者身体带来哪些影响呢?pH值,也被称为氢离子浓度指数、酸碱值,是溶液中氢离子活度的一种标度,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溶液酸碱程度的衡量标准。纺织品的pH值则是具体指纺织品水萃取液的酸碱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医学中根本没有酸性体质、碱性体质的说法。正常人体内的pH值在自身系统的调节下都会稳定在7.35~7.45之间。而人体体表皮肤表面则存留着尿素、尿酸、盐分、乳酸、氨基酸、游离脂肪酸等酸性物质,所以皮肤表面常显弱酸性。正常健康的人体皮肤表面pH值大都在5.0~7.0之间。endprint

因此,一旦纺织服装产品中的贴身织物pH值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就会破坏人体皮肤表面的酸碱环境,造成皮肤容易受到病菌的侵害,出现瘙痒、红肿、溃烂等症状的发生。所以,我国从2005年1月1日起强制执行GB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其中规定,婴幼儿及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产品的pH值应控制在4.0~7.5之间;非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产品pH值应控制在4.0~9.0之间。

众所周知,纺织品在生产过程中无论是退浆、煮练,还是漂白、染色、印花等工艺中,都要经过固色、还原、清洗。这些过程需要使用大量纯碱、烧碱、pH值调节剂以及表面活性剂等,客观上不可避免就会造成织物上存在酸性或者碱性残留物。纺织企业一旦在生产过程中没有有效地控制,或者根本就没有控制纺织品的pH值就会出现因为pH值超标而导致的质量问题。

我国纺织行业的现状仍然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这类企业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往往在对纺织品质量的控制方面有所欠缺。我们经常在一些中小型纺织厂里发现,其要么就是产品出厂时从不进行pH值检测,要么就是仅使用pH试纸对产品进行粗略的pH值检测。

毋庸置疑,纺织品pH值的测试是一项对仪器、试验条件、人员素质要求都特别高的试验操作。试验温度、取样质量、萃取时间、pH计的校准等均会影响纺织品pH值的测定结果。就纺织品pH值来看,不同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可比性也不高,即使同一检测机构检测的结果也可能存在较大偏差。同时,据纺织检测专家介绍:“pH试纸检测的pH值比用pH值计所测的结果相对偏低,一般误差在1.0以上。”

因此,相关纺织企业对于纺织品pH值检测重要性认識不够,是造成纺织品pH值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纺织印染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对于经过染色、整理等工序后的织物没有进行充分水洗或者是酸碱中和,也是造成纺织品pH值不合格的原因之一。

比如,印染行业中因为直接染料色谱齐全、价格低廉、操作方便,故而被大量用于各种纺织纤维的染色。但是,这类直接染料却存在质量不稳定的重大瑕疵。其染色后的纺织品鲜艳光泽,然而一旦将其进行弱酸或弱碱中和处理后,产品就会发暗,失去原有的光泽,抑或是色相发生变化,甚至部分还会产生难闻的气味。因此,部分纺织企业在明知织物pH值不合格的情况下,为了保持产品的色泽仍然不会进行酸碱中和处理。

还有一些中小型印染企业,关键岗位上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只依靠一些有经验的工人,凭借经验来决定纺织品水洗的次数以及酸碱添加量的多少。这类企业生产的纺织品往往就呈现出pH值不合格或者是pH值不稳定的情况。

笔者曾经就“纺织品pH值不合格怎么办?”这个问题请教过相关纺织印染行业的专家。专家给出的意见是如果直接报废销毁不但可惜,也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最佳的方案便是再次将织物进缸或浸轧处理,若pH值偏碱性则加入草酸进行中和,偏酸性则加弱碱进行中和。

由此可见,纺织品的pH值不是不好控制,更不是不可控制,而是在于纺织印染企业愿不愿意去认真控制。

从实际抽检情况来看,公用纺织品pH值不合格的情况较为严重。今年6月30日,宁夏质监局通报2017年纤维制品质量专项检查第一批抽检结果显示:医院不合格率为36.4%;宾馆、酒店不合格率为51.4%。其中不合格项目又以pH值和填充物为主。据介绍,纺织品pH值超标主要原因是洗涤时采取强碱漂白后中和不充分或漂洗不彻底。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纺织品pH值是否合格是涉及影响人体安全、健康的有害物质的限量指标之一。广大消费者买回新衣服后,尤其是婴幼儿服装后应该先用清水漂洗之后再穿着。这样能够使织物的pH值尽可能不偏离标准范围,还能够减少衣服中的有害物质残留。

余氯、偶氮:需要引起重视

纺织品的余氯主要包括活性氯、次氯酸和有机氯化物等,而含氯苯酚类化合物在纺织业中用途广泛,是纺织品、皮革、织造浆料和印花色浆中普遍采用的一种防霉、防腐剂。另外,采用了价格低廉的次氯酸钠进行脱色、漂白处理的再加工纤维中也存在余氯的残留。虽然我国现在还没有相应的余氯检测标准,但是在生态纺织品控制项目中已经纳入了对五氯苯酚、有机氯苯和氯甲苯等的检测。

对于纺织品余氯残留的检测,也是相关单位鉴别、认定絮用纤维制品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随着“支持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被写入中国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开始,从服装下脚料、废布角料等原材料的收购,到开花、气流纺纱以及下游的拖把、玩具饰品等产品,已经形成了一条较为完善并且日趋成熟的产业链。但是,这其中也难免有个别利欲熏心的不法之徒,将这些氯漂白并且存在余氯残留的废旧再生纤维应用到絮用纤维制品领域,以谋取暴利。

使用诸如次氯酸钠等含氯化学品进行脱色、漂白处理之后的废旧、劣质纺织纤维原材料在外观上会呈现出颜色洁白、略有光泽等观感。一般普通消费者难以辨别,制假售假者则可借机来进行坑害消费者的行动。但是,这类经过氯漂白的纤维原材料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便会明显泛黄。同时,残留其中的余氯等化学物质也会对人体产生严重危害。

我国明确规定,不得将经脱色漂白处理的再加工纤维作为生产生活用絮用纤维制品的原料。因此,一旦在絮用纤维制品中检测出余氯,则基本可以认定其为劣质生活用絮用纤维制品。

另外,五氯苯酚在纺织行业中一般用于棉花、羊毛、兔毛等天然纤维的储存、运输,也用于印花浆料的稳定剂和一般分散染料的中间体等。因此,绝大多数纺织品都会存在余氯被检出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五氯苯酚可通过皮肤大量吸收而引起人体基础代谢异常亢进,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严重者则可引起肌肉强直性痉挛、循环衰竭甚至死亡。

今年9月7日,广东省质监局在回应“民声十问”中关于校服的质量如何,是否具有有害化学物质时表示,校服产品涉及的有害化学物质,主要有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和甲醛等。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客观评价偶氮染料的毒性,必须区分偶氮这种物质的毒性和服装中可能出现微量的偶氮的毒性是两码事,并不意味着服装被检出偶氮超标,穿上它就会中毒。”

那么偶氮这种化学物质为何会在纺织品中被检出呢?它对人体的危害究竟又有哪些呢?

就纺织品来说,偶氮其实是偶氮染料的简称。偶氮染料是合成染料中品种最多的一类,包括酸性、碱性、直接、媒染、冰染、分散、活性染料,广泛用于多种天然和合成纤维的染色和印花。

在GB 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中明确有24种禁用芳香胺化合物。原因是,纺织服装产品一旦使用了含有禁用的芳香胺偶氮染料之后,可能会通过皮肤吸收进体内,随着人体新陈代谢而产生的生化反应,这些含有芳香胺的偶氮染料便会发生还原反应,从而分解出能致癌的芳香胺。这类含有禁用芳香胺化合物的偶氮染料被简称之为“禁用偶氮染料”。

偶氮染料具备的制造简单、价格低廉、色牢度高以及色种齐全是目前被纺织印染企业大量使用的主要原因。其次,就是能够替代偶氮染料的绿色环保染料多需从外国进口,价格相对昂贵。目前,国家标准明确规定,禁用偶氮染料限量值≤20mg/kg,如果检出量超过20mg/kg,则可判定该纺织产品为不合格产品。

据了解,现在市场上能够买到的偶氮染料超过3000种,但是禁止在纺织品生产中使用的只是经还原反应后,会释放出指定的24种芳香胺类物质的200余种偶氮染料。

虽然使用了禁用偶氮染料的面料制作成纺织品后,不能通过传统的洗涤等方式去除,并且只有通过专业技术检验才能发现,但是,偶氮并不溶于水,也较难在常温下溶于汗液。因此,广东省质监局的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偶氮与皮肤接触的概率不高,甚至可以说极低,被人体吸收的更是少之又少。同时,注意即便是化学指标,如偶氮等不达标并不意味着穿上就要致癌。”

实际上,有关部门通过对我国纺织品水洗后有害化学物质进行风险监测和评估,发现纺织品的化学危害总体不高、可控,不必恐慌。目前,也尚未发现有消费者因为纺织服装产品偶氮问题导致的严重伤害事件出现。endprint

猜你喜欢

偶氮染料偶氮余氯
水温和余氯对拟穴青蟹幼蟹的急性毒性研究
利用正构烷烃建立快速筛查禁用偶氮染料定性分析方法探究
供水管网余氯衰减模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偶氮类食品着色剂诱惑红与蛋溶菌酶的相互作用研究
自来水为什么不能直接饮用?
小麦粉中偶氮甲酰胺的太赫兹时域光谱检测
基于偶氮苯的超分子凝胶材料的研究进展
偶氮染料与化合物的颜色及危害
供水管网余氯模拟及评价
一些含三氮杂茂偶氮染料O,N供体的Zr(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和抗微生物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