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学与地理相融
2017-12-19邵俊峰
邵俊峰
摘 要:学科间融合是高中生跨学科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从跨学科的视野选择教学资源,以学科融合的姿态形成培育学生素养的合力,这是地理教学新的使命。文学作品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素材来源,也可以成为地理课堂培育学生地理素养的重要载体。文学融入地理复习,不仅使地理课堂增加了文化张力和生命活力,也搭建了地理复习创新的舞台。
关键词:学科融合;文学;地理;河流
地理给了文学创作灵感与源泉,地理也因为与文学融合而有了更多的文化气息和人文精神。传统的高中地理复习由于过分重视复习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将地理“浓缩”成地名、物产与干涩的原理,将地理复习等同于知识的梳理和试题的训练,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也使得地理课堂失去了应有的灵气。让文学与地理相融,地理课堂就有了生命活力和文化张力。文学与地理相融会产生激情的火花,会流淌创新的思想。以下以“河流及其影响”为例,谈谈复习课中让文学与地理相融的实施策略。
一、拓宽复习目标 先行呈现知识原理
河流是联结水圈、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的重要纽带,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对河流及其影响的复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加强区域认知,感悟人地和谐,同时培养学生新情境下的知识应用能力。根据人文素养培育的要求,基于与文学作品融合的使用,教师需要调整、拓宽本课的学习目标。本课目标包括:以河流为研究对象,以诗歌为载体,从整体性的角度理解河流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感悟河流之美及其精神,理解河流在自然系统、人类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目标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增加了文化内涵,增添了文学气息,更突出了人地和谐、天人合一的价值追求。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在主要学习任务呈现之前需要呈现一种具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的引导性材料。呈现引导性任务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探究文学中的地理内涵。在本课中,教师先行组织两项任务:一是让学生完成地质作用分类体系图、河流与其他地理要素的关联图。该项任务的目的是唤醒、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并以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探究问题。二是让学生对照中国地形图,在中国空白地图(板图)上画出长江、黄河、珠江、塔里木河等河流,并对比分析它们的补给来源及水文特征。该项引导任务旨在通过学生的动手绘图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感悟河流的基本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并为后面的文学探究提供区域载体和实例。
二、剖析地理元素 把握文学气质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从道德经、诗经到现代文学,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地理教师平时需要做好积累,按照自然和人文分门别类建好资料文件夹。本课例选用诗人远帆的《我是一条古老的河流》这首诗歌(全诗见后文,略有删节)。全诗一共15节,有30多个地理连接点。对这些连接点进行归并整合,可以形成25条地理探究线索。在剖析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元素时,需要对文学作品细细品读,感悟其中的地理内涵,这不仅需要地理教师具备较高的地理学科素养,也需要地理教师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同时,将文学作品引入地理课堂,不能忽视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内涵与寓意,这是学科融合的重要基础,也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地理分析的文化铺垫。如果不对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内涵进行分析,文学作品与地理教学的融合就显得生硬和枯涩,地理课堂中的文化品质和人文气息就难以真正呈现。
本课例中,在引入《我是一条古老的河流》这首诗后,教师首先与学生一起分析诗歌的文学意蕴和写作背景。该诗是一首自白式、理想主义的抒情诗,通过对比、隐喻、意象转换、时空转变等手法,展示了诗人灵魂栖息的空间,体现了诗歌的内涵与张力。诗人渴望着走出束缚,向往河流一样的清澈、安宁、自由和爱。同时,诗人的内心也蕴含着责任、勇氣和激情,如同一往无前的河流。在对每一小节诗歌进行地理剖析时,同样需要简单点明这节诗的文学内涵。这种文学分析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地理教师在平时增加文学修养,以此提升地理课堂的文学品位。
三、科学设问与艺术设问相融 文学与地理共舞
让文学与地理相融,教师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提问是关键。从诗词中提炼出的地理问题要有科学性,教师用地理术语作为关键词来组织问题,学生要用地理语言、运用地理逻辑来回答。同时,结合诗词本身,教师提出的问题又要关注艺术性,体现诗词的文学意蕴,体现问题的优美意境。学科与艺术相结合的问题,可以让文学作品成为地理复习的有效载体和诗意舞台。表1呈现的是“河流及其影响”复习中结合诗句提出的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问题以及学生的活动成果。
高中地理课堂是风景秀丽的心路旅程,是学生诗意栖居的舞台,而地理素养应是植入学生骨髓的一种有情感的素养。让文学与地理相融,并不是简单地在地理课堂中引入文学作品,而是对地理课堂的重新定义。让文学与地理相融,可以让学生在鉴赏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在提升中有效发展学科核心素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