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研发投入 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研究

2017-12-19杨勇温波李珂

创新科技 2017年8期

杨勇++温波++李珂

[摘 要] 国际上通常采用R&D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指标反映一国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一国的R&D水平体现着一国的政治经济实力,一个城市的R&D水平,体现着城市的竞争力,本文选取郑州为样本,从财政投入、企业投入、科教资源等方面分析影响R&D的原因,同时对中部地区的数据和政策进行对比,提出了提高城市R&D投入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R&D;科技投入;研发强度;科研投入

[中图分类号] F1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8-10-5

Study on Enhancing R & D Investment and Promoting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Taking Zhengzhou City as an Example

Yang Yong Wen Bo Li Ke

(Zhengzhou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Zhengzhou Henan 450000)

Abstract: Internationally, the scale and intensity of R&D activities are usually used to reflect the technological strength and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a country. A country's R&D levels reflects the country'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ower, and a city's R&D level reflects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ity. This article chose Zhengzhou as the sample, from financial investment, enterprise investment, science and education resources, etc, analyzed the reasons influencing R&D, as well as compared the data and policies in central region,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R&D investment of cities.

Key words: R&D; invest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D strength; scientific research investment

國际上通常采用R&D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指标反映一国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一国的R&D水平体现着一国的政治经济实力,一个城市的R&D水平,体现着一个城市的竞争力,R&D更能体现一个企业的发展潜力,国际上著名企业都把R&D视为企业的生命,无不投巨资于R&D[1]。近年来,郑州市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全市的研发经费支出实现持续稳定增长,但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与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国创新创业中心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为深度剖析郑州市在科技创新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对近年来,武汉、长沙等中部六省会城市及部分先进城市的研发经费投入情况、相关促进政策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意在从中发现规律和对策,以便为政府决策服务。

1 郑州市R&D经费投入强度现状

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与社会生产总值之比(R&D/GDP)通常被称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是国际上用于衡量一国或一个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努力程度的重要指标。2015年郑州市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6%,超过全省平均水平0.42个百分点,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7%),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与南昌并列末席,与北京(6.01%)、西安(5.24%)、深圳(4.05)等先进城市相比差距较大,与国家中心城市的要求(3%)也存在较大差距。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偏低与郑州市建设成全国创新创业中心、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要求严重不符。

1.1 郑州市R&D投入强度持续增长,但增长幅度较小

近年来,郑州市R&D投入不断增加,2015年达到116.7亿元,较2014年的105.44亿元增加了10.68%,较2010的54.03亿元年增加了115.69%,2010至2015年年均增长16.65%。随着R&D投入的不断增加,R&D投入强度也随之增大,从2010年的1.34%增至2015年的1.60%,增加了0.26个百分点,但与2020年2.5%的目标差距较大[2]。

1.2 郑州市R&D投入强度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排名靠后

表1反映了2015年郑州市在中部六省6个省会城市中的R&D投入情况。从绝对量看,2015年郑州市R&D经费投入为116.7亿元,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位居第4,R&D经费投入高于太原市与南昌市,远低于武汉市,不足武汉市的2/5。从相对量看,郑州市R&D投入强度在中部六省中与南昌市并列位居第5,R&D投入强度仅为合肥市的1/2,较中部六省的平均水平低0.77个百分点。

1.3 郑州市R&D投入强度在11个国家中心城市中位居倒数第二位

2015年郑州市11个国家中心城市(天津、重庆、沈阳、南京、武汉、成都、西安、杭州、青岛、郑州、厦门)中的R&D投入强度情况如图2所示。2015年郑州市R&D投入强度在11个国家大中城市中位居第10,仅高于重庆市,较国家中心城市R&D投入强度的平均值2.79%低1.19个百分点,还不到R&D投入强度最高的西安市的1/3。endprint

2 郑州市R&D经费投入强度偏低的成因分析

2.1 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偏低

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作为国家财政拨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科技经费(包括R&D经费)的重要来源,对保障地方科技计划实施、支持科技创新,促进动能转换起着重要的引导和调节作用。2015年郑州市与中部省会城市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如表2所示,居中部六省会城市第5位。排名前三位的武汉市、合肥市和长沙市科学技术支出分别高出郑州市的3.8、2.1和1.4个百分点。尽管高于河南省1.2%的水平,但与全国3.98%的水平相差较大。

2015年郑州市与国家中心城市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如图3所示。郑州市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6%,不足10个城市平均水平(3.83%)的1/2,在国家中心城市中位居末位,不到杭州的30%,政府对科技活动的支持力度与相关城市相比严重不足。

2.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偏低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研发投入强度是衡量企业研发实力的重要指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能力,代表了区域产业和产业结构可持续的发展能力。2015年中部省会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投入如表3所示,郑州市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和快速发展的武汉、长沙相比差距不小。

在国家中心城市中入选城市的科技创新都十分活跃,根据2014年国家中心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如图4所示。在表4所示的11个城市中,郑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是最少的,远低于天津、青岛等城市,给郑州迎头赶上提出很大挑战。

目前中部六省会城市企业研发中心情况,如表4所示,郑州市拥有以企业为主体建设的研发中心较少,郑州市国家级创新平台(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有26家,居中部六省会城市第4位,同武汉、合肥、长沙相比,企业研发活动和研发能力明显不足。

2.3 科教资源基础薄弱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其原发性创新是对创新驱动的引领和支撑,一个区域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平台等创新活动载体数量的多少,是一个城市研发创新能力、人才聚集能力、产业引领能力的重要体现。郑州市拥有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数量少、实力弱,与其他中部省会城市相比,虽然普通高等院校数量排在第三位,但本科院校、985院校和211院校,分别只有22所、0所和1所,是全国没有985大学的13个省会城市之一;国家级大院大所只有12家,中科院系统的科研机构目前仅有1家,即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郑州分所,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中科院系统院所。

2.4 对R&D经费投入统计工作重视不够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统计范围为全社会有R&D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具体包括工业企业、政府属性研究机构、高等学校以及R&D活动相对密集行业中从事R&D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在R&D经费的年度统计中,应全面统计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包括实际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人员劳务费、原材料费、固定资产购建费、管理费及其他费用支出等[3]。

由于郑州市部分企事业单位对研发经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在上报研发经费投入时,随意性较大,漏报或有研发活动但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合计为0的现象时有发生。2016年郑州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2 700多家,填报R&D经费统计的仅有500多家。许多原本应在R&D经费统计口径内、实际投入在研发活动的经费没有统计上来,造成部分R&D经费投入流失,使得郑州市R&D经费投入显得相对落后。

3 部分城市加大R&D经费投入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通过对广州、西安、武汉、合肥等几大城市在提高科技研发经费投入方面的举措进行分析研究,我们发现,这些城市为进一步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出台了一系列配套的政策与措施。其共性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领域:政府补助、研发费用补贴、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实施重大专项、科技金融政策,积极推动建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创新人才引进、培育、资助等。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多部门统筹协调

武汉市、长沙市、西安市、合肥市等各城市,在支持和促进自主创新方面的政策都会涉及税收、保险、融资、政府采购、房租补助等方面,而这些方面政策的实现,需要各部门间通力协作,统筹规划才能完成。因此,打破部門分割和所有制限制,不断健全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的统筹协调机制,是大部分城市选择的提高R&D经费投入最重要的路径。

3.2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广州市提出要大幅增加市区两级财政科技投入,并且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和方式,保证财政科技经费各专项项目的名称和内容,按有利于提高R&D经费支出的原则进行设置。

合肥市设立政府投资引导基金,设立量子通信、新能源汽车、燃气轮机、精密制造等新兴产业增长源基金,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承担的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3.3 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武汉市对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备案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研发投入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支持企业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

西安市对获得市级及以上政府科技计划资助立项的企业,高新区风险投资机构优先以配套投资;对获得市级及以上政府科技计划资助立项的企业,风险投资和其他优惠政策配套不能满足上级有关规定时,管委会按计划有序地给予配套资助。

合肥市对新认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研发项目支持。支持科技小巨人企业和医疗卫生的自主创新研发项目,择优给予资金支持。支持本市企事业单位与长江经济带、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德国等高校、科研院所、技术领先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创新能力,择优给予研发项目支持。endprint

3.4 优化政府投资分配与使用体系

西安市提出对符合高新区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规划的区内企业,在提质增效、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领域实施技改给予奖励。

武汉市以关键技术突破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发展光电显示、半导体照明、光伏太阳能产业,积极培育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物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等新兴产业,促进光电子信息服务业态发展,将东湖示范区建设成为全球光电子信息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高地。

南京市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提升对技术创新的支撑与服务能力。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形成良好经济社会效益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机构给予重点扶持。

3.5 引进高端人才、科研院所

西安市支持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领域,对通过竞标承担军工科研项目或配套任务的民营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并对军工院所转制成立民品科研生产企业给予奖励。

武汉市支持龙头骨干企业、高校院所、产业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专业化机构或团队建设众创空间。鼓励传统孵化器(含大学科技园)利用存量资源改造升级建设众创空间。

长沙市深入实施省“百人计划”、长株潭高层次人才集聚工程、省军民融合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实施全省科技人才重点工程,集聚各部门资源,引进一流或顶尖人才团队,对于符合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以及相关政策规定的,省级财政通过科技相关专项资金择优在重大项目、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定期编制发布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建立“绿色通道”,完善高端人才配偶随迁、就业、子女就学、社保、医疗、住房等保障措施。实行外籍高层次人才绩效激励政策,支持在湘创办科技企业或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建设高标准国际化人才社区,推进外籍高层次人才永久居留、社会保障等政策有效衔接。

3.6 加强和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在金融对科技创新服务方面的政策,各城市主要采用的方式有: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支持企业改制上市(挂牌)、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直接融资、支持金融服务业发展、鼓励和支持企业参加科技保险、鼓励融资担保机构拓展对园区中小微企业的服务。

在金融科技产业做得最好的成都市,采用的政策为:第一,政府出资设立产业引导基金,成立创业天使投资基金允许轻资产、无抵押物的科技型初创企业进行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第二,认定95个科技保险险种,助推产业升级加速。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和科技企业经营发展的需求和特点,积极开展科技保险险种认定和服务。第三,组建3亿元规模金融科技创投基金。出台配套产业政策,列支专门预算,支持要素交易所、征信评级、支付、智能投顾、普惠金融等应用方向的金融科技产业。

4 提高郑州市R&D经费投入的对策建议

根据郑州市实际情况和先进城市的经验,郑州市要在短期大幅度地提高研发经费的投入,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4.1 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各部门协调联动,理顺R&D投入统计

R&D是全社会的研发经费投入,涉及多行业、多部门、各级政府,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加强领导、协调联动、统筹推进。制定加强R&D统计工作的专项工作方案,明确各部门、各行业、各级政府工作职责分工,要广泛宣传培训,加大对规范R&D经费的账目管理、R&D优惠政策申报的程序及要求、R&D经费投入的统计范围、统计口径及统计方法等的培训力度,争取做到应统尽统,扩大统计规模。

4.2 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4.2.1 进一步完善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加大科技创新指标的权重,并将财政科技支出和R&D经费投入强度指标,作为各级党政一把手年度和任期考核重要的指标。

4.2.2 逐层细化研发经费投入指标的年度目标。按照国家创新型城市和中心城市的要求,科学制订郑州市年度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目标,建立与市产业结构及R&D经费支出口径相适应的财政资金分配体系,按有利于增加市R&D投入的原则,配置财政科技经费,对市、区研发经费投入指标进行年度分解,并对研发经费投入指标完成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定期考核。

4.2.3 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的增长机制。逐年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确保市财政科技经费的年增长幅度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并确保财政科技经费用于支持技术研究开发及其他科技相关工作,发挥财政科技经费对社会研发投入的带动作用。

4.3 优化财政科技经费投入,激励企业加大R&D投入力度

4.3.1 加大政府资金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支持力度。在企业土地使用、税收优惠、资金配套、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支持。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知识产权示范或优势企业、获得科技奖的企业、众创空间、孵化器内当年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的小微企业、承担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的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获认定的企业给予大力及时的奖补,以此撬动企业在R&D投入方面的积极性。

4.3.2 针对不同类型企业,优化财政科技经费投入方式。根据郑州市建设全国创新创业中心和国家中心城市的要求,建立多元化财政科技经费投入体系,引导和带动更多社会资金和力量进入科技研发活动。一是大型企业实力雄厚,政府资金主要用于研发项目的后补助和对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的建设,大力支持企业对重大技术项目进行攻关,增强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国内或国际竞争力;二是中小微企业实力较弱,其创新主要以模仿创新与吸收再创新为主,政府资金可以以风险投资、信用贷款、参股、研发投入补助、“科技创新券”等形式支持企业敢于创新和勇于创新;三是配套支持上级重大科技项目,鼓励市内企业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的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对获得上级部门立项的重大科技项目给予一定的配套支持。

4.4 外引内培引育结合,壮大科技创新主体

4.4.1 聚引高端研发机构,壮大创新主体。强化与国家级大院大所的战略合作,对引进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及高端新型研發机构,市、县两级在土地使用、资金配套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加强科技对外开放平台建设,重点建设国际联合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支持建设一批产学研结合、市场化运行、多元化投入的产业技术研究院。

4.4.2 引进高层次人才,激发研发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一是着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深入实施“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引进培育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创新的高层次人才团队,鼓励科技人才在郑创新创业,健全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引导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创新人才培养选拔、评价使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机制;二是健全院(校)地、院(校)企高层次人才培养合作机制,鼓励用人单位委托国内外科研院所培养高层次人才。

4.5 推进科技和金融融合,扩大R&D经费规模

第一,以建设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为契机,搭建科技金融投融资平台和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作为市级科技金融载体的服务平台,集聚科技金融领域各种创新要素、促进科技金融资源有效对接互动,为科技企业提供创业孵化、科技投融资、科技保险、科技金融项目管理等“一站式”服务。

第二,设立科技金融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科技贷款风险补偿、科技贷款担保及利息补贴、科技保险费用补贴等,完善科技企业贷款服务链,为科技企业贷款提供增信服务,鼓励商业银行、担保机构、保险机构加大对郑州市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缓解科技型企业融资困难。

参考文献:

[1] 黄宝中.加强企业R&D统计调查的对策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3):13-18.

[2] 王慧.省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资比较研究——以山东、河北两省为例[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4(3):34-39.

[3] 李正华,丁春燕.《广东省专利条例》实施效果研究[J].政法学刊,2016(5):14-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