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2017-12-19李艳军刘卫华
李艳军,刘卫华
(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山西 大同 037000)
·调查分析·
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李艳军,刘卫华
(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山西 大同 037000)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于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比采取常规治疗(对照组,40例)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43例)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在临床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为90.7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50%,差异显著(P<0.05);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两组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措施基础上增用阿替普酶治疗,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且安全可靠,可予以推广应用。
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临床疗效;安全性
脑血管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症类型,有着较高的发病率。近些年来,伴随着相关临床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也取得了巨大突破,在急性脑梗死领域内应用溶栓治疗也开始越来越广泛的被人们所关注[1]。在脑梗死病发的早期阶段给予患者一定的溶栓药物治疗,能够实现对缺血区循环的重新构件,救治处在可逆性受损状况下的神经细胞,降低患者的致残致死率,改善预后质量。本文探讨了采用阿替普酶治疗8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情况,现将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于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所采取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0例)。其中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2~81(63.6±3.7)岁;观察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51~83(64.5±3.8)岁。两组患者的各项常规性统计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可进行组间对比研究(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措施,给予患者血小板抑制剂、自由基清除剂,并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3021814,生产企业:舒泰神(北京)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首次300 mg,之后100 mg/d;同时结合患者具体的病情表现给予甘露醇静滴及补液等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用阿替普酶(注册证号:S20110052,生产企业:德国 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治疗,将5 mg阿替普酶加入10 mL生理盐水内实行静脉推注,45 mg阿替普酶加入到浓度为0.9%的100 mL氯化钠注射液内行静脉滴注[2]。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表现基本消失,语言功能也有明显恢复,生活基本能够实现自理,并可独立活动;显效: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有明显减轻,肌力增加超过2级,语言功能有所恢复,生活可部分实现自理;有效: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有一定缓解,肌力增加1~2级,语言功能有所好转,但生活仍无法自理;无效: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的各项临床症状及体征表现未有任何改变。总有效率为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之和。
1.4 观察指标
①观察并记录患者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6 h、24 h、7 d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②统计患者在术后所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及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软件对本次研究所选取的各项数据资料展开统计学分析。采用(%)表示计数资料,组间对比差异通过卡方值x2展开对比研究;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对比差异通过t值展开对比研究。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在对两组患者分别采取了相应的临床治疗措施后,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达到了90.70%(观察组)与67.50%(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x2=6.847,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
经临床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s)
注:△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6 h 24 h 7 d观察组 43 16.3±4.5 10.6±2.9△ 7.1±2.0△ 4.6±2.1△对照组 40 15.7±4.4 13.0±4.4△ 11.4±4.2△ 8.2±5.3△t / 0.564 2.694 5.469 3.736 P / >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
观察组在治疗后共出现了4例不良反应患者,1例牙龈出血,3例尿中有红细胞,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0%;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共出现了3例不良反应患者,1例牙龈出血,2例尿中有红细胞,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急性脑血管是一种有着较高致残致死率的疾病类型,其中主要以脑梗死患者为主,一旦患者病发将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健康产生重大威胁。脑梗死病理基础主要是动脉内膜深层次脂肪变性以及胆固醇沉积,产生出粥样硬化斑块且纤维组织增生,斑块内膜破损出血,并产生溃疡性病变,造成血小板凝集,导致血管腔将更加狭小且闭塞[3]。
据有关临床研究表明,在发病3h内给予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能够起到十分显著的治疗效果,且这一治疗方法现已成为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一项标准治疗方法[4]。溶栓剂均为纤溶酶原激活物,是给予对患者体内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激活,来实现血栓溶解效果。rt-PA可对纤溶酶原发挥出较好的亲和力作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超早期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要显著优于对照组,能够从本质上减轻患者因梗死而导致的严重后果,有着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5]。
综上所述,在常规治疗措施基础上增用阿替普酶治疗,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且安全可靠,可予以推广应用。
[1]王爱明,王佼佼,张凤佳,等.急性脑梗死早期征象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疗效相关性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10):1054-1056.
[2]于丽君,邱学荣,强家奇,等.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疑难病杂志,2015,(4):346-348,352.
[3]欧阳取平,李亚梅.不同时间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9):984-985.
[4]戴德孟,马维斌.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1):67-68.
[5]樊凌华,张 琪,邱淑娟,等.年龄对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6,23(5):529-531.
R743.3
B
ISSN.2095-8242.2017.64.12651.02
本文编辑:王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