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蔡邕被诛

2017-12-19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 2017年12期
关键词:蔡邕董卓

蔡邕被诛

初,司徒王允数与邕会议,允词常屈,由是衔邕。及允诛董卓,并收邕,众人争之不能得。太尉马日磾谓允曰:“伯喈忠直,素有孝行。且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定十志。今子杀之,海内失望矣。”允曰:“无蔡邕独当,无十志何损?”遂杀之。

(南朝梁·殷芸编纂《殷芸小说》)

□耕斋点评

汉末有两个人物很有意思,尽管本人都名重一时,但时过千年,各自的“女儿”却比他们更为人们熟知。这两人,一个是司徒王允,策划干女儿貂婵,巧使“连环计”,挑拨吕布杀死了董卓;一个是左中郎将蔡邕,女儿蔡琰被匈奴掠走多年,后由曹操重金赎回,谱写了一曲“文姬归汉”的史剧,传唱至今。

而这两个“父亲”之间,也有好戏:蔡邕正是王允所杀。

公允地说,蔡、王两人,在历史上,应该都算正面人物,之所以成了生死冤家,说来话长。

《殷芸小说》是这样描述蔡邕死因的:当初司徒王允好几次同蔡邕辩论,王允经常理屈词穷,因此而怨恨蔡邕。后来王允诛杀了董卓,并且拘捕了蔡邕。朝廷众臣争相为蔡邕说情,都没效用。太尉马日磾对王允说:“蔡邕(字伯喈)忠厚正直,素来有孝顺的名声,况且又是旷世奇才,了解很多朝廷的事务。现在董卓已除,拨乱反正,正好起用蔡邕来整理律历、礼乐、刑法等十项纲纪。如果您在这个时候将蔡杀了,恐怕会令天下的人失望。”王允说:“难道死了蔡邕就没人替代了?十项纲纪暂时整不出有什么要紧?”还是把蔡邕杀了。

其实,殷芸这样演绎,只是小说家言。王允捕杀蔡邕,决非个人恩怨,主要还是政治原因。

蔡邕通诗文、精乐理、善书法,是东汉末年的一介名士。董卓掌权时,慕名召蔡入宫,赏其才,据说三日之内,就让他连升了三级官职,后官拜左中郎将,封高阳乡侯。而文人多重感情,待到董卓被诛杀后,消息传来,蔡邕正好坐在王允旁边,却当众恸哭,这才被王允怒而拿下。通过艰险的宫廷斗争,好不容易扳倒了董卓这样的权臣巨奸,余党未肃,朝廷内部却有人公开为董卓鸣不平。王允捕蔡,在政治上,当无可非议。

此刻,如果蔡邕继续打感情牌,服罪讨饶,或可免于一死也未可知。蔡却偏偏改换了政治腔,说“黥首刖足”不要紧,只要能留得性命,自己愿意把毕生都献给修史事业。你想王允懂权谋、能屈伸,在董卓眼皮底下隐忍多年,总算在一场血腥的权力格斗中胜出,是一个典型的政治家,怎能容忍让一个敌我不分的文人,来书写这段历史,并将其载入史册。故而,蔡邕这话不说还好,说了,恰恰提醒了王允,要将舆论控制在自己手中,不如将蔡邕早点杀掉。从这个角度评析,蔡邕之死,可以说完全是咎由自取。

但一代才子,就这样死了,毕竟令人痛惜。因而检讨死因,读史述怀,便人各有辞。

如明代著名文学家李贽说:“蔡邕哭董卓……情有可原”,“董卓诚为邕之知己,哭而报之……不为过也。”认为“蔡为君子”,而投井下石的,“此辈则真小人也。”

满清状元韩菼,则模棱两可,觉得“伯喈一叹,未足为累。”认为:“朝廷伸国讨,国士感私恩,不妨并美也。”

著名思想家、明末抗清志士顾炎武,在其名著《日知录》中说:蔡邕“其仕董卓,无守;卓死惊叹,无识。观其集中,滥作碑颂,则平日之为人可知矣。”认为后人之所以对蔡留有好感,“以其文采富而交游多,故后人为立佳传”。甚至认为:“节义衰而文章盛”,这一不良的风气,正是“自蔡邕始”。

而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青年时也参加过抗清义军的王夫之,也认为蔡邕不识时务,愚不可及。“邕之应董卓召而历三台,此何时也?帝后弑,天子废,大臣诛夷,劫帝而迁,宗庙烧,陵寝发,人民骈死于原野,邕乃建议夺孝和以后四帝之庙号,举三代兴革之典礼于国危如线之日,从容而自炫其学术,何其愚也!”

检点史籍,评论者,可明显地分为两派。

以文章入仕、有虚名无实绩者,对蔡邕之死,多掬同情的泪水。而心系天下、亲力亲为的政治家、思想家,对蔡邕言行,则多持不屑的态度。我辈后人,探讨这一历史命案,可思索之处,或许正在此处。

猜你喜欢

蔡邕董卓
蔡邕《九势》节选
倒履相迎
三国鼎立之王允计除董卓
蔡邕听琴
王允计除董卓
董卓的恶行
倒屣欣逢迎
蔡文姬辨琴
曹操曾“献刀”刺杀董卓吗?
挟天子以令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