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虾酱
2017-12-18唐仁承
唐仁承
沙田乳鸽、深井烧鹅、阿一鲍鱼、避风塘炒蟹……这些美食无疑是香港的醒目招牌。其实,香港还有一样美食可以与之齐名、一比高下,而内地人却知之甚少,那就是大澳虾酱。
大澳虾酱,顾名思义,是大澳地方出品的一种虾酱。应该不是主菜,只是一种辅料。辅料何以也成为香港美食的代表作呢?只因产地特别,用料新鲜,做工地道,风味独特。
大澳虾酱的出产地大澳,是香港唯一保存至今的原生态渔村,靠海吃海。这一带位于淡水和海水交汇处,鱼饵丰富,盛产各种海鲜。平日里,渔民吃剩的多余的小鱼小虾,就得想法子加工处理,保存起来。
虾酱的原料是一种小白虾,俗称“银虾”,与内地的白虾有所不同,因长在淡咸水交汇而变得特别雪白鲜甜。渔民用一种拖网船去捕捞,往往满载而归,量大,成本也相对较低。
捕捞上来的银虾必须立即加工。先要清洗干净,用网筛去除混杂其中的小鱼和其他各类杂物;然后用古法石磨磨成碎粒,放入缸内,再以海盐铺在虾粒上,同时加入茴香、花椒、桂皮等香料,用木棍将它们混和拌匀。行家说,用盐多少很有讲究,气温高时要多加些盐,反之,可以少加些盐。一般每50千克虾粒需加入6.5千克盐,加盐之后要压紧抹平,以促进分解。有时为了加速发酵,还要加入一种当地出产的“咸虾叶”。边腌制边发酵,经过15~30天时间,发酵基本完成。此时要再次将虾粒细磨成细滑膏状,并在烈日下曝晒多时,促其成熟。当虾酱发酵完成呈现出微红色时,又咸又鲜又香的虾酱就制成了。
就近捕获的银虾,再加上就地生产的海盐,由此成就了大澳虾酱。
此时的虾酱,气味浓烈过头,以至于香也成了臭,好比麝香那样,但作为辅料炒菜或蒸菜,稀释之后就又变得香气扑鼻,让人闻着就食欲大开。粤港人特别喜欢这种香味,是厨房必不可少的调味品。
虾酱当然适宜现做现食,如果不马上食用,就需要在零下10℃的条件下贮藏。零售的虾酱密封在玻璃瓶内,在保质期内食用是没有问题的。
大澳虾酱最出名的厂家还数那家百年老厂“郑祥兴”,工厂就在大澳的石仔埗街。还没走近,远远就会闻到虾酱的浓烈气味。郑家于1880年从深圳迁到大澳,百多年来一直从事虾酱制作,如今已是第四代传人。用于腌制或贮存虾酱的一个个大桶,容量可以达到3吨,足以想见当年生产虾酱的那一派兴旺景象。即便前些年,每年也有近40吨的产量。用60多岁的当家人郑启强先生的话说,就是“够食够使”,日子也能过得去,最希望保住祖先的心血!
因大澳虾酱而起,又配出许多粤港名菜,诸如虾酱通菜、虾酱炒饭、虾酱蒸肉饼、虾酱蒸鱼等。用宁波人的话来讲,就是“的的刮刮特别下饭”。
不过,虾酱含盐量较高,只能作为菜式的辅料,点到为止,不宜过量。
虾酱有个“同胞兄弟”——虾膏,它是固体状的,更易于保存。
虾酱鲜美,不仅本地人喜欢,还出口至全世界,移居世界各地的港人会时不时想念这款家乡美味。由港人又扩展到华人,再影响到仰慕中华美食的洋人,以至有些洋人专程前往偏远的大澳岛,寻觅一小瓶地道的大澳虾酱。有位挪威人先后三次途经香港,其中有两次临走前都特地来到大澳,就是为了这瓶小小的虾酱。他感慨地说:“如果说三文鱼是挪威的象征,那么蝦酱就是香港的回忆。”
各位有心的读者去香港时,千万别忘了带一瓶虾酱回来,顺便也领略一番大澳的原生态风貌,把香港的风味和美味带回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