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会一年更比一年好
2017-12-18易明
易明
2017年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说:“我坚信,中国人民生活一定会一年更比一年好。”生活,不仅仅是物质,往大了说应该是美好的、和平的人居环境,往人的内心说则是充满正能量的文化精神。说到年节,年节对中国人有着特殊的意义,岁月如梭,春夏秋冬,总要给自己一个节点,端午中秋小乐一把,春节得来个大喘气,乾坤大转移,全国人民老老少少,彻底把身体放松、脑袋放空,得意之中又得盘算来年干点啥,怎么让日子更红红火火、有滋有味。其实心坎里最想说的最期盼的,就是生活—定会一年更比一年好!
2017年,12个月365天,已经过了10个月300多天了,能遇上祖国重要的历史节点,就是一种幸福,能跟着大节奏向前奔,好日子过得那叫快。寻常百姓现实中的“走路”,不管多有意思,讲起来也难以生动,搁在外国人身上就好办了,不用多形容也让人充满想象。比如有一个连中国话都不太会说的英国人齐福乐,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看似难以完成的目标:用两年时间为这个城市手绘一张图。据说这是精神地理学层面的,图上不同的地点用图标表示,以显示各个不同坐标的文化、历史特点以及带给人们的感受等等。这咱就有点不懂了,看介绍,齐福乐曾经从2004年开始,用了10年时间以黑色墨水为伦敦手绘了一幅精神地理学地图,图上能体现突发事件、历史时刻以及人们共同的情感,在这过程中或采风或骑车或步行,前后花了1500多个小时。就这么一个英国人,不远万里来到北京,2014年来待了十几天,今年3月重返,满打满算到现在也就半年多,对北京就有感觉了,更是爱得不行,让我这个在北京混了半个世纪的人颇有点惭愧。
齐福乐第一个目标是沿着六环路绕行这个城市一圈,他用了7天的时间走了192公里,这个长度和伦敦到伯明翰的距离差不多。走一趟六环路,除了激情还需要点方法,当下里我是想不明白该怎样去实现这如梦一般的追求。现实一点,从雍和宫—直往南走,到东单再到崇文门最后到天坛,费时不多,几趟下来感慨不少。比如要寻找老城的概念,看看老地图老照片可以想象过去有什么,再按图索骥到实地走走,才知道现在还剩下什么。台湾女作家林海音75岁时在一篇文章中说,她给别人讲北京,用了三张北京地图,让大家来欣赏北京城百年来古今地理环境,一张是清末民初的“京城内外首善全图”,一张是“七·七事变”前的“北平全图”,一张是沦陷后的“北京城区地图”。她提到的这几张图现在街面上恐怕是找不到了'就是去档案馆也不一定轻易能看见。
我退而求其次,在书店里找到两张解放前后的北京老地图,这当然是新印的复制品。一张是解放前的《北平市城郊地图》,出版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由北平市政府工务局绘制,立生图书社印刷发行。此图是建国前夕出版,那時的“大北平”地域范围清晰可见,北至回龙观,南至大红门,东至花园闸,西至三家店,这是一份用地形图编制而成的政区地图,图上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后期北平市的状况及长安街沿线规划图迹。现在的这张图是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发行,2008年10月第一版北京第3次印刷,印数10001-14000,定价13元。另一张是1950年出的《北京市街道详图》,郑奇影、杨柏如编制,亚光舆地学社出版,大中国图书局发行。拿在手里认真一看,同样是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复制版,2017年1月第一版北京第一次印刷,印数0001-4000,定价15元。
几十块钱的两张牛皮纸,承载着60年前北京城市的许多信息,想想当年去绘制地图的人真的是功德无量,吃饱撑的去搞文化是必须的,能饿着肚子去思考、去追求、去实践文化精神层面,一定会有不可限量的未来。我们要感谢当年出地图的人,也要对中国地图出版社的复制表示敬意。
说前后对比。从1947年到1950年,北京城的城市格局可能变化不大,但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因为那一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当然两张图还是很不一样,建国前那张反映的市域范围更开阔,以前不知道宛平县和大兴县是个什么概念,一看图被晾着了'原来旧北京的区划可以是这样的,宛平县占了西北一大片,大兴县占了东南一大片,两个县把北京内九城围个严严实实。从专业角度看这图有点糙,好像也预示着旧时代就要过去,新时代说来就来了,新时代就要有新气象。1950年出的这张基本上涵盖了北京的老城,至少我是这样理解的,格局就是现在北京的东西城,和现在的《核心区空间结构规划图》非常的相似,我认为这就是尊重历史。这图的优点是精细清晰,宫殿庙宇市井胡同的格局一目了然,看着就大气。如果北京的老城到现在还能保持它所体现的那样该有多好,可惜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
好的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7年9月13日正式批复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总规》包含一个总则和8个章节,共计135个条目,从战略定位、目标任务、城市规模、空间布局、手段路径、发展理念、区域特色、治理体系、协同配合、方式方法等方面,系统解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时代课题。《总规》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贯通历史、现状、未来,找准了首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复杂问题,坚持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着眼于更广阔空间谋划首都发展,描绘宏伟蓝图,振奋人心、鼓舞士气。
好的是亡羊补牢,犹未晚矣。《总规》对老城呵护有加,明确提出老城内将不再拆除胡同四合院,通过腾退、恢复性修建,做到应保尽保,推动老城的整体保护与复兴,建设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地区。其中,62.5平方公里的老城范围内,以各类重点文物、文化设施、重要历史场所为带动点,以街道、水系、绿地和文化探访路为纽带,以历史文化街区等成片资源为依托,打造文化魅力场所、文化精品线路、文化精华地区相结合的文化景观网络系统。严守整体保护要求,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使老城成为保有古都风貌、弘扬传统文化、具有一流文明风尚的世界级文化典范地区。提高二环路沿线重点区域发展质量,建设文化景观线。北京站、东直门、西直门、永定门等交通枢纽地区,调整功能定位,提高周边地区业态水平,加强地区环境治理,整顿交通秩序,建设环境优美、服务优质、秩序良好的城市门户。加强沿线区域空间管控,严控建筑规模和高度,保持老城平缓开阔的空间形态。依托德胜门箭楼、古观象台、内城东南角楼、外城东南角楼、明城墙遗址等若干重要节点,开展二环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及景观提升,贯通步行和非机动车系统,完善绿地体系,建设城墙遗址公园,形成展示历史人文遗迹和现代化首都风貌的文化景观环线。此外,引导二环路以外8个片区存量资源优化利用,即二环路以外的德胜门外、西直门外、复兴门外、广安门外、永定门外、广渠门外、东直门外8个片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创造整洁、文明、有序的工作生活环境。
2017年10月24日,北京东城区百街千巷指挥部办公室又对区内178条大街、1005条背街小巷的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进行说明。预计在12月底前,完成约600条街巷的环境整治提升任务,包括景山、北新桥、安定门等地区,整治将包括门楼修缮、门道杂物清理、公共区域照明、外立面粉刷贴砖、破损道路重新铺设等,腾出的空间首先考虑见缝插绿建设口袋花园。以文保区为重点,增加3.8万个基本停车位,包括新增错时共享停车位、地上地下停车位和立体停车场,加强动静态交通管理,呈现古朴厚重、文化彰显的城市风貌。东城区还出台了12个风貌管控导则,每条街巷的设计有所遵循,比如应该用什么样的砖,采用什么颜色,门怎么弄,窗怎么弄,绿化怎么布置,指路标志、牌匾什么样,都将有具体规定。目前重点在东四地区、王府井地区、建国门苏州社区附近。在11月30日之前,将要完成的415条街道的环境整治提升任务,主要集中在前门地区、南锣鼓巷附近、新太仓片区、建国门街道的西总布胡同附近、龙潭街道的夕照寺光明社区、和平里地区。
《北京日报》的老编辑彭俐出过—本书《行走京城》,缘起是该报的古都版专栏——行走京城,他说自己无论是三九严寒还是三伏酷暑,都以“居士”和行者的恬淡与热诚兼具的心态,行走、行走。他的领悟,对历史的无知造成现实中的盲目,而对自己身边历史的无知则意味着数典忘祖,热爱北京,是从热爱北京的历史和文化开始的。
(编辑·刘颖)